中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

1. 张衡 (78年-139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人,东汉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制图学家、诗人、汉朝官员。

张衡将他的力学知识和齿轮用在了他的发明上。他发明了世界第一个水力浑天仪,通过增加了另外一个缸改进了水钟,还发明了地动仪,能探测到500公里外的地震。另外,他还改进了计算圆周率的方法。除了在星表中记录了在洛阳见到的2500个星星,他还研究了月亮和太阳的关系。

在《灵宪》中,“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也。”指出月亮本身并不会发光,月光是反射的太阳光。

张衡出生于没落的官僚家庭,祖父张堪是地方官吏。青年时代游学长安、洛阳,在并进入当时著名学府太学学习。张衡用了至少十年来研习文学,29岁时写成著名的《东京赋》和《西京赋》,总称《二京赋》,将汉赋从长篇大论的堆砌文字,转变为抒发心灵的短小篇章三十岁后,张衡开始研习天文。张衡得到了很多荣誉,被一些学者认为是通才。一些现代的学者还将他与托勒密(86-161)相提并论。1802号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

 

2. 祖冲之(429年-500年),字文远,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水)人,刘宋时代(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一个朝代)数学家、天文学家、刘宋/南齐朝官员。

编制的《大明历》,是当时最精密的历法。 在数学方面,他推算出准确到第7位小数的圆周率。祖冲之父子采用“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即“等高处横截面积常相等的两个立体,其体积也必然相等”)这一原理,最终算出球体积的计算公式。祖冲之还曾设计制造过许多精巧的机械。

 祖冲之生于建康(今南京),祖父祖昌为避战乱由河北迁至江南。祖昌曾任刘宋朝“大匠卿”,掌管土木工程;祖冲之的父亲也在朝中做官,使他从小就有机会接触天文、数学知识。青年时进入到学术研究机关“华林学省”做研究工作。公元464年他调至娄县(今江苏昆山东北)任县令。在此期间他编制了《大明历》,计算了圆周率。宋朝末年,祖冲之回到建康任谒者仆射,此后直到宋灭亡一段时间后,他花了较大精力来研究机械制造。此外历史记载祖冲之精通音律,擅长下棋,还写有小说《述异记》等,大多都已失传。祖冲之的儿子祖暅之也是数学家。1888号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

 

3. 僧一行(683年-727年),一行禅师,俗名张遂,魏州昌乐(今河南省南乐县)人,唐代天文学家、僧人

编制《大衍历​》,设计制造了黄道游仪、浑仪、复矩等天文测量仪器,并修正了多颗恒星的位置。723年,一行主持大规模的全国性天文测量,测量了北到铁勒(今蒙古乌兰巴托西南),南到交州(今越南中部)共13个地点的日影和北极星高度。在世界上首次推算出子午线纬度一度之长。一行精通梵文,熟悉印度的宗教文献,同时了解印度在数学与天文学方面的成就,一行的研究充分利用了当时印度的三角学知识。

一行的曾祖是唐太宗的大臣张公谨,在唐初是极显赫的世族;祖父张大素被贬后,家道中落;父张懔,任武功县令。僧一行少聪敏,博览经史,尤精于天文、历象、阴阳五行之学。二十一岁时父母双亡,在嵩山普寂大师门下剃度为僧,于嵩山、玉泉寺学习佛教经典和天文数学,其后四处游历访学,一行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一行也是佛教密宗的领袖,著有密宗权威著作《大日经疏》。717年,唐玄宗李隆基派人将他接回长安,负责译经及主持修编新历法《大衍历》。小行星1972以他为名。

 

4.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蕲州(今湖北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人。明朝医学家、药学家和博物学家。

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另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

祖父即为民间郎中;父亲李言闻,号月池,也是地方名医。受家庭熏陶,李时珍从小喜爱医药。14岁时曾考取秀才,但3次参加乡试欲成举人,都未如愿,此后立志研究医药。1556年38岁,经举荐入太医院,但一年多后返乡行医。此后历经30余年时间,终于著成了《本草纲目》,后来又花了12年修订三次。李时珍没有仿照之前有的作者只在书本上抄来抄去在“纸上猜度”,远涉深山旷野,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在徒、儿伴随下,不辞劳苦到各地采药及以自身试药,还遍访名医以及平民以搜集民间验方。他首先在家乡蕲州一带采访,后来,他多次出外采访。除湖广外,还到过江西、江苏、安徽等等好多盛产药材的地方。

 

 

5. 沈括(1031年-1095年),字存中,号梦溪丈人,杭州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北宋科学家。

沈括的科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精研天文,所提倡的新历法,与今天的阳历相似。在物理学方面,他记录了指南针原理及多种制作法;发现地磁偏角的存在,比欧洲早了四百多年;又曾阐述凹面镜成像的原理;还对共振等规律加以研究。在数学方面,他创立「隙积术」(二阶等差级数的求和法)、「会圆术」(已知圆的直径和弓形的高,求弓形的弦和弧长的方法)。在地质学方面,他对冲积平原形成、水的侵蚀作用等,都有研究,并首先提出石油的命名。医学方面,对于有效的药方,多有记录,并有多部医学著作。此外,他对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情况,如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金属冶炼的方法等,皆详为记录。

沈括生于官宦之家,祖父和父亲沈周都曾任大理寺丞,外公许仲容曾任太子洗马,舅舅许洞是咸平三年(1000年)进士。沈括自幼勤奋好学,十四岁时就读完了家里的藏书。曾经跟随父亲到了不少地方,增长了不少见识。1054年,沈括以父荫入仕,任海州沭阳县(今属江苏)主簿,就主持了沭阳县治理沭水的工程,后任宁国县令时主持修建了在今安徽芜湖的万春圩工程;公元1072年,主持了汴河的水利建设,结合地势(海拔)高度计算,提出和应用“分层筑堰法”,这些工程都极大改变了地方面貌。公元1074年,担任河北西路察访使和军器监长官期间,他攻读兵书,研究军事问题,编成《修城法式条约》和《边州阵法》等军事著作,把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功地应用在军事科学上。同时,沈括对弓弩甲胄和刀枪等武器的制造也都作过深入研究。

《宋史·沈括传》称他“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沈括“中国科学史上的座标”。

1979年7月1日为了纪念他,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该台在1964年发现的一颗小行星2027命名为沈括。

 
6. 宋应星(1587年-1666年),字长庚,江西奉新(今属江西宜春)宋埠镇牌楼村人,明朝科学家。
著《天工开物》。全书详细叙述了各种农作物和工业原料的种类、产地、生产装备和生产技术,包括当时许多工艺部门世代相传的各种技术,注明工艺关键,具体描述生产中大量的确切的实际数据(如重量准确到钱,长度准确到寸),又绘制了共一百二十三幅插图。一些论述如 锌和铜锌合金(黄铜)的冶炼、可以人工培育动植物新品种等都别具价值。1976年新发现的其佚著《论气·气声》篇是论述声学的杰出篇章。法国的儒莲把《天工开物》称为“技术百科全书”,英国的达尔文称之为“权威著作”。
宋应星出身于书香世家。其曾祖宋景(1476—1547)曾是明代中期重要阁臣,卒赠太子少保、吏部尚书,谥庄靖,为官清廉。至其祖父宋承庆(年27亡)一代时,宋家犹鼎盛,但至其父时家境渐萧条。宋应星与其兄宋应升自幼在其叔祖开办私塾中就读。29岁时 宋应星考取全省第三名举人,其兄名列第六。但此后宋家弟兄接连5次进京会试都失败,时宋应星已45岁,宋应升已54岁。此后不再应试,旅游大江南北,行迹遍及各地,实地考察,注重实学。崇祯七年(1634年)任江西分宜教谕(县学教师),开始编著《天工开物》,崇祯十年(1637年)著成发行。1643年,任安徽亳州知州。1644年,亳州被李自成军包围,宋应星弃官回乡。明朝覆灭,曾在南明任职,清兵南下,大哥宋应升服毒殉国,后隐居不仕。大约是康熙初年去世。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edgarli/archive/2013/03/25/2981116.html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