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虚拟地址转物理地址

80386虚拟地址和物理地址转换

CPU的发展

之前在看malloc内存分配函数的原理时,有涉及到分配虚拟内存,然后再映射到物理内存,当初也是看得一头雾水,因为对虚拟内存和物理内存不是很了解。所以这篇文章总结下我在学习虚拟内存和物理内存的一些收获。

首先给出CPU的进化表,图片来自博客wjlkoorey的博客linux虚拟地址转物理地址_第1张图片

CPU发展从寻址物理地址;寻址段地址到物理地址转换;寻址逻辑地址转换为线性地址,再转换为物理地址。在8086之前的CPU,寻址都为物理地址,是并没有段的概念。当程序要访问内存时都是要给出内存的实际物理地址,这样在程序源代码中就会出现很多硬编码的物理地址。这样的程序可想而知,难重定位,可控性弱,结构丑陋,那个年代写这样的程序在我们现在看来是多么让人恼火的一件事儿。

后来8086引入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段,这样就实现了分段机制;8086CPU地址总线为16,这样寻址范围为2^16=64k,而8086的寻址空间为1M,那么是怎么实现的了?原来这时候cpu给出的地址为段地址,需要加上段地址(由cs,ds,ss,es)之后才构成物理地址。物理地址为=段地址:段内偏移量;段地址左移4位+段内偏移量,即可构成20位的物理地址。例如ES=0x1000,DI=0xFFFF,那么物理地址为:

AD(Absolute Address)=(ES)*(0x10)+(DI)=0x1FFFF

0x10为16,段地址*16(2^4),即向左移动4位。这样就可以对20位的1M内存空间进行寻址。

而这这种方式的寻址最大地址为0xFFFF:0xFFFF=0x10FFEF,大于1M空间,这样如果访问大于1M的内存空间时,将会产生结果了?8086的做法是自动从物理内存0地址开始寻址,有人就是说[0x0000,0x10FFEF]地址是按0xFFFF取模寻址。下图说明这种情况:linux虚拟地址转物理地址_第2张图片

CPU发展的下一个里程碑是1985年80386的问世,从16位到32位CPU的飞跃,这中间80286就成了这次飞跃的跳板,80286地址上升到24位并且引入了保护模式。保护模式即规定进程能访问的内存,有些内存是不能访问的,例如进程不能访问内核代码。80386继承了80286的内存保护模式和分段机制,并且引入了分页虚拟机制。首先80386继承了80286的基础上添加两个段寄存器FS和GS。很显然,为了实现保护模式,段寄存器只存储段基地址是不够的,至少还需要段地址的长度还有一些诸如访问权限之类的其他信息。所以段寄存器存储的并不是真正的段基地址,而是存储每个段描述符的选择符,通过这个选择符在GDT表格中找到这个段的基地址。

现在主流的x86CPU上的主流操作系统,Linux,FreeBSD,Windows等待都是工作在保护模式下,处理器只有在上电启动,引导阶段初始化时在会进入实时模式,实时模式任务处理之后,即进入保护模式。

80386CPU逻辑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

逻辑地址转化为线性地址

80386cpu当需要访问内存时,首先给出的逻辑地址,然后通过MMU内存管理单元分段机制转换为线性地址,然后线性地址再通过MMU内存管理单元分页机制转换为物理地址。

你可能感兴趣的:(【Linu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