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e from 500px byPrasit Rodphan
解析文章首发于唧唧堂网站www.jijitang.com
解析作者 | 唧唧堂心理学研究小组:李莫莫;审校编辑 |Minyue,Runsong
本文是针对论文《不规律的睡眠模式和延迟的昼夜节律及睡眠/觉醒时间与较差的学术表现相关(Irregular sleep/wake patterns are associated with poorer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delayed circadian and sleep/wake timing)》的一篇论文解析,该论文发表Scientific Repots上,于2017年6月12日在网站发布。该研究作者包括Andrew J.K. Phillips, William M. Clerx, Conor S. O’Brien, Akane Sano, Laura K. Barger, Rosalind W. Picard, Steven W. Lockley, Elizabeth B. Klerman以及Charles A. Czeisler.
大学生大都睡眠不足。以往的研究发现较短的睡眠时长常常和认知受损、健康风险增高相关。但是,睡眠是多维度的,除了睡眠时长之外,其他方面也可能影响个人表现及健康。影响睡眠质量的因素包括昼夜相(circadian phase)和睡眠开始的时间。昼夜相受光照的影响。如果个体频繁改变入睡时间,可能会导致昼夜节律系统和睡眠/觉醒循环的失调。
此外,以往研究主要关注夜间睡眠,但是这些研究结果可能无法推广到其他睡眠习惯的人身上,比如睡觉极不规律的人、采用多相睡眠的人等等。有研究发现,睡眠规律性对睡眠的组成以及个身心健康都有影响。但是前人研究中使用的测量方法存在一定问题。
本研究中,研究者提出了一种新的测量睡眠规律程度的指标——睡眠规律指数(Sleep Regularity Index, SRI),范围是0~100。每天都在相同时间睡觉和觉醒的人SRI为100,每天睡觉、醒来时间完全随机的人SRI为0。所有被试中,SRI分数最高的20%的人被作为睡眠规律组,SRI分数最低的20%的人被作为睡眠不规律组。
研究问题:大学生的睡眠规律性、睡眠时长、一天中睡眠时间分布以及学业表现之间的关系。同时研究者也测量了规律组和不规律组个体的内源性昼夜褪黑素节律的情况以及光照的模式,以探究可能的机制。
被试为61名大学生,女性32人,男性29人。要求被试连续30天完成睡眠日记(记录睡眠开始时间、早晨觉醒时间、白天睡觉和打盹的时间点和时长)。在第15天,根据SRI分数分出规律组(11人)和不规律组(11人),实验为单盲。两组被试都要佩戴手表(记录光照数据)并且采集唾液(获取褪黑素[DLMO]数据)。所有被试在实验后报告自己的GPA。
(1) 睡眠规律程度与睡眠时长无显著相关,规律组和不规律组被试的平均每日睡眠时长无显著差异。
图1
(2) 睡眠不规律者晚上入睡时间更晚,白天(10:00-22:00)睡得更多,睡眠规律者早上觉醒时间更早,晚上(22:00-10:00)睡的时间更长。(图2. A B)
图2
(3) 规律组和不规律组表现出不同的光照模式,对于睡眠不规律的人,白天和晚上的光照程度差异更小,并且白天的光照显著更少。(图2. C D)
(4) 不规律个体的褪黑素产生会推迟,这一点可以由光照模式得到解释。
(5) 睡眠规律程度与学业表现(GPA)呈显著正相关,睡眠时长与GPA没有显著相关。(图3)
图3
本研究结果证明了不规律睡眠与延迟的褪黑素产生和睡眠习性节律之间有明显的关系。睡眠规律程度与睡眠时长不相关,说明这二者刻画了睡眠的不同维度。
同时研究者发现睡眠规律程度和学业表现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是并不能就此得到因果关系。本研究的结果与前人的发现——较晚的觉醒时间与较差的学业表现有关联——一致,同时也说明,觉醒时间与学业关系的关联是受睡眠规律程度调节的。
另外,研究结果也表明,即使总的睡眠时间一样,多相睡眠对于学生来说仍然不是一个有效的方案。
参考文献:
Phillips, A. J., Clerx, W. M., O’Brien, C. S., Sano, A., Barger, L. K., Picard, R. W., ... & Czeisler, C. A. (2017). Irregular sleep/wake patterns are associated with poorer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delayed circadian and sleep/wake timing. Scientific Reports, 7.
唧唧堂研究人简介:李莫莫
点击“原文阅读”,查看 李莫莫在唧唧堂所有论文推荐
唧唧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