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末路,他在牵挂谁?

今天,我们讲讲项羽的《垓下歌》。先看原诗: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垓下歌》

英雄末路,他在牵挂谁?_第1张图片

这是项羽的绝命诗。项羽与刘邦同为反对秦朝的起义军领袖,但以项羽为首。秦亡以后,项、刘二人又为了争夺霸权而起战争。据《史记》记载:项羽为人勇而寡谋,错过了消灭刘邦的最佳时机,早在鸿门宴计划破产之后,项羽的谋臣范增就预言:“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刘邦)也”。

与项羽不同,刘邦甚善用人。项羽与刘邦进行了四年的楚汉战争,项羽将刘邦的父母妻子俘获,双方僵持不下,遂签订协议,以鸿沟(古代运河,在今河南省荥阳市)为界,以西为汉,以东为楚。项羽归还刘邦父母妻子,并领军东归。刘邦本欲向西撤,谋士张良、陈平劝说道:此时楚军疲惫,又缺粮草,正是消灭它的好时候。刘邦听从谋士的建议,遂撕毁协议,联合韩信、彭越,一起反戈追击。

在垓下(今安徽宿州灵璧东南沱河北岸)时,汉军与诸侯之军将楚军数重包围。半夜里,汉军唱起楚地歌谣,以动摇项羽军心。这就是成语“四面楚歌”的来历。

项羽闻听大惊,半夜里起来,在军帐中饮酒。他情知形势危急,凶多吉少,于是慷慨悲歌,作下此诗。

诗歌大意为:我的力气能拔起高山,英雄盖世;时局不利,乌骓宝马也难再驰骋。乌骓马不再驰骋可怎么办,难以割舍的虞美人啊,我又要拿你怎么办呢?

唱了几遍,项羽落泪,身边的人也都哭泣不止。


虞姬者,何许人也?《史记》载:“有美人名虞,常幸从”,只有这几个字,所以,是姓虞还是叫虞,也无从知晓。美人所和之歌为何,《史记》并无记载,但是,我们却从其它渠道找到了: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虞姬《和项王歌》

英雄末路,他在牵挂谁?_第2张图片

诗歌是唐朝人从《楚汉春秋》里引录的,所以流传下来。《楚汉春秋》是汉初陆贾所写,史学家们一般认为,材料来源是真实可靠的。

诗歌的意思并不难懂。头两句道出了当时严峻的形势,后面说:既然大王意气将尽,我怎么会留恋生命?

我们无法从史书里找到虞姬的结局。但是,后人总是相信,虞姬是自杀于项羽面前的。时至今日,根据这一段历史改编的戏曲、电影依然在流传。两千多年了,他们因为生死绝别时依然能相互体谅与倾心相付,让我们感慨不已。

英雄末路,并不落寞,而是悲壮;美人先去,不是哀鸣,而是激励。项羽最终在杀出重围之后,不愿一人生还江东,自称:当初我带领江东子弟八千人出来打仗,现在只有我一人生还,即使江东父老兄弟可怜我,拥我为王,我有何面目再见他们?就算他们不责怪我,难道我内心不觉得愧疚吗?于是,在乌江自刎。典故“无颜见江东父老”,就是从此处而来。

英雄末路,他在牵挂谁?_第3张图片

后世评价

对于这段历史,唐朝诗人杜牧更多的是惋惜,他在《题乌江亭》诗中说: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能够忍受一时的失败才是男子汉所为。江东之弟才俊之士很多,如果项羽当年返回江东,重新招兵买马,说不定还有再次翻身的机会呢!

南宋词人李清照则有不一样的感慨: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诗人认为项羽是一个很有骨气的人,赞美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贵品质。

两位诗人之所以有认识上的差异,源于他们所处环境的不同。杜牧怀才不遇,渴望建立功业的机会;李清照生活在两宋之际,南宋朝廷的妥协而生与项羽的悲壮而死如同天壤之别。项羽既然不肯重回江东,当然更不愿向刘邦投降以苟活,他是宁死而不降的。李清照敬重项羽的气节,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英雄末路,他在牵挂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