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次第别辨相:1.能获下品善根。2.能获中品善根。3.能获上品善根。4.究竟方便。5.已到究竟。

明次第别辨相:1.能获下品善根。2.能获中品善根。3.能获上品善根。4.究竟方便。5.已到究竟。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寅二、明漸次(分二科) 卯一、別辨相(分五科) 辰一、能獲下品善根

【當知此中堪能種類補特伽羅,即以種性為依為住、便能獲得下品善根,及能趣入。】

  這是第二科明漸次。這個位攝這一科裡面第一科是辨差別,剛才說這麼多的差別。現在第二科明漸次,漸次還是說這個差別,說這個差別前後有次第這個意思。分二科,第一科別辨相,別辨這個差別的相貌。分五科,第一科能獲下品善根。

  「當知此中」這個「堪能的種類補特伽羅」,就是唯入種性的這個補特伽羅,「即以種性為依為住」,他這個人就是以他心裡面所具足的無漏種性為依止會生出來善根,這個善根以他無漏種性為依止而生出來的;就從那個種子生出芽來,這芽以種子為依才生出來的。現在你的信戒聞捨慧你就得要依這無漏種子「為依」,這個「住」就是生出來這個善根以後就是相似相續的隨轉叫做「住」,相似相續的隨轉,就是隨順這個善根的成就而繼續的維持下去而不失掉叫做「住」。「便能獲得下品善根」,他就是依原來的無漏種子,這個無漏種子是不經過努力本來就成就的,就是依他為本錢為本,那麼你遇見佛法的時候你就能「獲得下品的善根」。「及能趣入」,這個下品善根就是剛才說的信戒聞捨慧,他就來到佛法裡邊來了;怎麼叫做來到佛法裡邊來?就是你內心對佛法有了信戒聞捨慧了,你就是佛教徒了,這個意思。

  這是獲得下品善根。第二科能獲中品的善根。

辰二、能獲中品善根

【既趣入已,下品善根為依為住,復能獲得中品善根,以此善根而自成熟。】

  「既趣入已」,你既然成就了下品的信戒聞捨慧的善根來到佛法以後,「下品善根為依為住」,就以你有的下品善根「為依為住」,「復能獲得中品善根」,就是進一步了,你的信戒聞捨慧有增長有進步了,好過初開始的信戒聞捨慧。「以此善根而自成熟」,就是這又以中品的善根,你自己來成熟自己。

《披尋記》七八三頁:

以此善根而自成熟者:此中成熟謂將成熟,非已成熟,如前已而應知。

  「以此善根而自成熟者:此中成熟謂將成熟」,就是剛剛的要成熟了,「非已經成熟」了,像那個蘋果,還不是已成熟但是它就要成熟了,所以叫「將成熟」。「如前已說應知。」

辰三、能獲上品善根

【彼於如是自成熟時,中品善根為依為住,復能獲得上品善根,已得成熟。】

  這是第三科「能獲上品善根」。「彼於如是」,那位修行人那個佛教徒,在他這個「自成熟」他自己努力成就的這個善根,什麼呢?就是「中品善根」,「為依為住」,「復能獲得上品的善根,已得成熟」,這上品善根成熟了。這前面解釋「上品善根成熟」是什麼?就得到最後有身了。

辰四、究竟方便

【彼由如是上品善根修集為因所得自體,復能修集轉勝資糧,由是觸證心一境性,復能趣入正性離生;證預流果、或一來果、或不還果;而未能證最勝第一阿羅漢果。如是名為究竟方便補特伽羅。】

  「彼由如是上品善根修集為因」,這是第四科究竟方便。說那個修行人那位佛教徒,由於他有這樣的「上品善根的修集」,就是修集成就了上品善根「為因」,依上品善根為因,「所得自體」,所成就的這個色受想行識、成就的這個眼耳鼻舌身意這個就是你的最後有身所成就的一個自體,這個色受想行識裡邊有很大的智慧福德,有很強大的信戒聞捨慧。「復能修集轉勝資糧」,在這個基礎上他又能進一步的修集更殊勝的資糧。這是什麼呢?就是到了內凡位,到了煖、頂、忍、世第一了;前面是外凡位、修集資糧是這麼意思。這個「轉勝資糧」就是內凡位的這個戒定慧,內凡位的止觀的資糧就是因,它是得到聖道的因所以叫「轉勝資糧」。

  「由是觸證心一境性,復能趣入正性離生」,由於你成就了這個「轉勝的資糧」,也就是得到了最後有身的時候,你這時候轉勝資糧的相貌是什麼呢?二個相貌;一個是「心一境性」、一個是「趣入正性離生」這二個相貌。「觸證心一境性」,你最低限度得到未到地定了,或者是得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這個最低限度是你成就了未到地定的心一境性,這是奢摩他的止。第二個相貌「復能趣入正性離生」,就是毘缽舍那觀。依心一境性為依止,修毘缽舍那觀、修無我觀、修四念處一下子相應得初果了,就是見到苦集滅道了;見到苦諦、見到集諦、見到滅諦、見到道諦了,你就是聖人了。

  「證預流果」就是成就了預流果、就是初果,「或一來果」就是二果,「或不還果」就是三果,「而未能證最勝第一阿羅漢果」、還沒到,這叫做「究竟方便」,是這樣意思,「如是名為究竟方便補特伽羅」。

辰五、已到究竟

【若已證得一切煩惱皆悉永斷阿羅漢果,爾時名為已到究竟補特伽羅。】

  「若已證得一切煩惱皆悉永斷」,這是第五科已到究竟。若是這個修行人,他由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向,他這時候進一步成就了「一切煩惱皆悉永斷」,所有的貪瞋痴沒有剩餘的都消滅了,就是他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觸一切法的時候得最勝捨,一點執著心沒有了無執著的境界,所以阿羅漢也翻作「無著」。「爾時名為已到究竟補特伽羅」,就是到了這個程度。

  這個「明漸次」裡邊第一科是「別辨相」,這一科分五科講完了。下面第二科是結略義,分二科,第一科是標。(2017.12.25)

你可能感兴趣的:(明次第别辨相:1.能获下品善根。2.能获中品善根。3.能获上品善根。4.究竟方便。5.已到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