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人攻略访谈十二:三十岁之前的冒险时光


导语:本期采访对象陈鑫@eddix,86年生人,在一家软硬结合领域的创业公司任技术总监,公司产品是一个集移动电源和移动硬盘于一身的路由器。初次见陈鑫是在36kr的开放日,他是讲师,我是听众。因为有共同的职业和求学经历,所以很想和他聊一聊。
陈鑫很感性,喜欢冒险的性格促使他不断地向新的领域发起挑战。正如他的外号“全能骑士”,运维、后端、前端、产品全都能一肩扛,一个不会开发的产品经理不是好运维。从搜索领域的百度,到社交领域的人人网,再到软硬结合领域的创业公司,他追寻着自己内心的好奇,要在30岁之前去体验更多的事情。
在访谈过程中,我无数次被他身上那种强烈的理想主义气质所打动。最触动我的一句话:“其实你始终是在拿你生命中的一部分,你的时间、精力、你年轻的时候这种无所畏惧的、很可贵的一段时间,去交换一个你想做的事情。”如果说人生就是求道的过程,陈鑫在找寻,我也还在找寻,你呢?
 

跨界,从软件到硬件领域

  • 技术人攻略:你是怎么从互联网跨到硬件这个领域的?互联网行业的经验对做硬件有什么优势?

我2012年5月开始加入现在的公司,这是一家软硬结合领域的创业型公司。母公司在硬件方面很强,有近四十年的制造经验,做了很多产品和解决方案,随着产业升级,他们想尝试一下做软件和移动互联网,所以从一开始就是招有互联网经验的人。今年春节之后我出差去深圳,最开始是为了和供应商打交道,解决软件上的问题,后来发现光出差去不管用,因为随时可能要处理一些小问题,很紧急,于是决定留在深圳。在深圳大家都把顺丰当成一个公司内部的部门在用了,比如生产一个硬件,最开始的电路图通过网络发给打板的工厂,工厂完工之后快递给贴片厂,贴完片之后又送给组装厂,在北京至少每个环节都要晚一天才能到。另外就是我觉得硬件这个事儿很有做头,以前做社区类的产品没有办法很快赚钱,因此做的东西特别依赖于投资人对你的信心。但硬件领域已经出现了利用KickStarter、点名时间等做众筹的模式,可以通过用户的反馈承担前期的研发成本,如果一个产品能持续做到两代、三代,就相对比较成熟了,大部用户应该能接受。

我现在主要做嵌入式的软件,在工作中加入了很多跨界带来的思维方式的转变。传统硬件公司一般用C语言开发应用层面的程序,C语言的性能很好但抽象层次较低,内存管理很难控制,并且需要严格的测试,开发周期很长,所以一般传统硬件公司能开发出的功能都比较简单。但做互联网的思路却是强调产品速度要快,通过快速的迭代验证你的想法,所以我们在开发上选了Lua语言,它是一种脚本语言,非常小,在嵌入式里的运行速度不错,很快就可以开发出我们想要的功能。

在用户体验这块,传统硬件公司会重视产品的外观、做工、按钮手感等方面的体验,但是对于软件方面的交互体验却不那么重视。例如操作需不需要重启、点击的时候有没有阴影、有没有动画,这些他们不会注意。大部分公司基本上都还是把应用软件当驱动程序在做,而我们希望把更好的交互方式和创新的用户体验加入到传统的硬件里面。

我们认为未来跨界的产品会越来越多,除了手机和电脑之外,越来越多的产品可以上网。这不是仅仅在硬件里面加一个上网芯片就可以了,而是要把产品与互联网应用结合在一起,这不是一个长期只做硬件的公司能做好的,需要具备互联网经验和思维方式的人,这正是我们团队比较擅长的地方。

  • 技术人攻略:你现在也负责产品,技术背景出生的人做产品有哪些优势和弱势?

在我看来做技术有两种人,一种人是科学家,另一种人是工程师,也就是老罗定义的工匠。科学家喜欢研究算法,做各种优化,例如如何把一个搜索的查找的时间从千分之一秒缩短到两千分之一秒。而工匠则是要理解技术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以及技术如何用在一个产品上。
从朋友那里听来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事情,是关于如何做一个名片识别App创业项目的两种思路。说到名片识别,技术出身的人首先可能会去向如何实现OCR光学字符识别技术,通过算法识别出姓名、地址和电话。如果走这条路,可能一年之后产品还上不了市。但另外一个团队选择了通过人工识别的方式,名片拍了之后传到云端,打字员把名片打出来。可能在一年前我会觉得这是个投机取巧的事情,但是后来我慢慢回味这个例子才发现,如果从技术和产品结合的角度出发,这才是一个创业公司要做的事情。

人工识别那个团队的思路是这样的:在刚开始推出产品的时候,使用的人很少,可能1-2个打字员就可以满足所有的需求,产品最多2个月就上线了,这个时候做OCR识别的团队估计才刚找到方向。因为创业需要快速试错,如果大家没有拍名片的需求,这时候把项目终止就完了;如果有需求,到了用户的增长超出招打字员的成本的时候,再通过技术来解决。而且也不是一开始就做文字图像识别,即使是借助技术解决问题,思路也不一样,人工识别的团队因为已经搜集了很多名片,可以做名片的相似度识别,靠技术去解决一些重复性的事情,10个打字员在半年之内都可以顶住。而说不定半年之后目标用户和潜在用户手中大部分的名片都已经被扫过了,数据库里已经有很多的名片,可以分析出来哪些问题需要先处理,而不是一开始就想文字如果是斜的如何处理,如果变形了,及不同的字体怎么处理。

人工识别这个团队采用了一个很好的做产品的思路,在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技术手段,而不是一开始就要解决一个很牛的技术问题,当然后期技术也可以做得很好,这其实就是工程师该做的事。

这也是我以后主要做的事。我自己更喜欢做产品
。在人人网风车团队的时候,我有两个外号,一个叫巨魔,因为我玩Dota只会用巨魔战将;另一个外号叫全能骑士,因为我的技术特别杂,除了产品设计,所有的运维工作是我在做,我也会开发一些后端的东西,例如做图片压缩和存储,也会写PHP,做前端页面的东西。基本上每个方向上都能做事,虽然都不能做得很深入,但是我能更好的理解整个结构如何跑通、上下游如何交互、数据如何传递、各方面有哪些困难。我自己不太适合在某个方向上做成专家,更适合从无到有做一个事情。

  • 技术人攻略:能不能谈谈你之前在人人网的经历,你自己怎么看待风车这个项目?

风车是人人网内部很少见的技术为主的优秀团队,大部分的技术人员是从百度去的,我自己感觉整个团队还是挺可惜的。人人当时的环境是着急要结果,产品才第一版刚出来,没有一个试错的过程,陈一舟就问“我现在给你导100万用户过去,产品能不能做起来”,他就是这样的思路。
风车项目为什么会失败,跟产品、研发、模式、团队,都不一定有很大的关系。晓峰反思这个项目的时候曾经说过,如果你没有小孩,就不要做母婴产品,因为你根本没法体会有什么样的需求。风车不是研发型的产品,也不是运营型的产品,要做起来需要团队中有在旅游圈有影响力的人,能把其他人带过来,这样最开始的小一撮核心用户就能出来。你看Instagram这样成功,它的创始人并不是有很强的技术背景,而是个摄影爱好者,有很多相机,所以在设计功能的时候会想到把重点放在滤镜上,用手机拍照模仿滤镜的效果。而做风车的时候我们并不是这样的一个团队,当然这是个后知后觉的事。以后做其它产品也是一样,如果团队里没有人对这个领域特别热爱,只是一群技术牛人在一起做,会很容易失败。

求道,即使失败也不愿被命运选择

  • 技术人攻略:在百度和人人的那两个项目都没有成功,面对失败的时候你有没有怀疑过自己?

我觉得做不成是正常的,如果我大学刚一毕业、进入一个项目组一做就做成了,那我运气也太好了。我从百度出来之后,没有去搜索公司而是去了一个做社区的公司,从社区公司出来之后,去了硬件公司,一直在想办法换不同的方向,这样能更快的暴露自己的不足,在更年轻的时候发现问题,然后把问题解决了,这样对我来说更重要吧。

我有个想法,听上去可能会让人觉得有点不负责任,毕竟是拿着风险投资在做事,但我确实是这样认为的。风险投资承担的是钱的风险,我承担的是时间的风险、机会的风险,包括自己信誉的风险,钱是可以再生的,而时间是不能的。网上有个鸡和猪的故事,说鸡和猪商量合伙一起做火腿炒蛋,干了一次猪不答应了,说鸡失去的只是一个鸡蛋,而猪失去的是一条腿。在钱上面的风险,对投资人来说可能只是九牛一毛,只不过损失了一个鸡蛋,甚至有的项目鸡蛋也不会失去,比如做失败之后把域名加价再卖给别人,就能赚回投资的损失;而对于创业者来说却是在消耗自己的生命,承担的风险就是你可能在30-40岁的时候还一事无成,只有失败的经验。以前在百度的时候有个同事说过一句话很打动我,他说:公司一年出二十五万把我养起来,对公司来说不是问题,但是对我自己来说,****25****岁这年只有一次,我承担的风险比公司大。就像张悬的歌里面唱的“我得到的都是侥幸,我失去的都是人生”。其实你始终是在拿你生命中的一部分,你的时间、精力、你年轻的时候这种无所畏惧的、很可贵的一段时间,去交换一个你想做的事情。

风车团队解散之后,很多朋友选择了再创业,大家面对失败的心态是,哎呀我这次又干砸了,而不是抱怨没有机会尝试,再叶公好龙的想象中以为自己能做好。丁磊说他自己30岁之前最大的收获不是赚了3个亿,而是亏了3个亿。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获就是30岁之前失败过很多次,而不是在某个安稳的位置无所事事地待着。罗素认为“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一个人能尝试做不同的事情,能接触不一样的人,同时自己也很努力在做,就是很好的结果了。创业对我来说也意味着有机会去尝试做一些自己能做决定做的事情,观察自己的表现,了解自己的不足。但确实有很多人不在乎,反正公司发钱,在哪儿不是混嘛,不是每个人都特别看重这段时间,追求的也不一样。

  • 技术人攻略:你是不是很喜欢冒险?百度日文贴吧项目停掉之后,你完全可以转到其它的部门,但你却选择了风车这个风险很大的项目。包括从人人离开之后加入现在这家创业公司,也是冒险的一个表现。

是很喜欢冒险,当时如果没有风车的项目,我可能就去百度的基础架构部了。我老家在四川,成都人都比较安贫乐道,不担心没有钱活不下去。家里人对我这种不断地跳槽到一个更小的公司的看法是,管得你哦,反正你做的事情我也不懂。我有时候安慰家里人就跟他们说,你看百度发展起来也就10年,倒下去估计也就10年,诺基亚那么强现在也不行了。另外我妈本身就是一个喜欢冒险的人,她一直在做生意,也承担了许多风险,我性格上也有受她的影响。记得刚加入现在这家创业公司的时候,营业执照都还没办下来,办公场所还在装修,开会就在咖啡馆开。我自己暂时不太想回大公司,因为还有机会去冒险,如果三十几岁,拖家带口的,责任就很重了,不可能随随便便辞职去试一把。

  • 技术人攻略:再说说你在百度的工作吧,怎么从运维转到研发的?

我大学毕业就进入了百度,开始是做运维的工作,但我自己更想做研发,所以一边观察研发工程师做什么事情,一边锻炼自己的编程能力,例如做运维自动化的工具及数据统计。后来产品线上了一个ZooKeeper的分布式锁服务,缺少一个好的管理系统,当时上线常常一行命令就要敲半个屏幕。大家都觉得很难用,我就想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写一个工具。一个月之后我写的Web管理工具Roshan上线,研发的同事感到很惊讶,因为感觉成熟度挺高,操作也很好用,后来我把这个工具开源了。

做技术是很有趣的一个职业,例如Google翻译已经替换掉了大部分简单的翻译工作,汽车现在也有了自动驾驶,这些事情的幕后黑手就是程序员。虽然自动驾驶这些项目不是我开发的,但我仍然有一种强烈的时代参与感,自己做的事情虽然很小,但仍然奉献了一份微不足道的力量,推动事情往某个方向发展,这种参与感对于程序员这个职业来说是很好的。

我在百度待了两年零十个月,干了两件比较自豪的事情,第一是做了这个ZooKeeper上的开源管理系统,第二是走之前那年组建了一个公司内的街舞社团还上年会玩了一把。这两个事情都不是工作上的,都是业余的,感觉还是好玩重要。

说到好玩的事,我曾经考虑过两种职业,而且都做了尝试。高一的时候组建了一个街舞团队,持续了一年,一直玩到我爸把我关在家里。我高中读的是全校最好的一个班,试想一下,如果一个烂班的人组建街舞队,大家都会很容易理解,但从一个大家印象里全是书呆子的班里出来一个人,组建了当地唯一的街舞队,拉上当地的小混混一起跳舞,会让人非常惊讶。这种落差感我非常喜欢。另外我高二的时候开始写小说,在新概念作文的第六届上得了入围奖,相当于三等奖,后来我意识到我还是更喜欢计算机,所以放弃了继续写作,可能我自己在写作这个事情上就到头了。

  • 技术人攻略:你大学一毕业就能进百度,应该是非常优秀的学生,你的大学时代是怎么度过的呢?

我不是计算机科班出生,高考的时候只填了第一志愿,想的是如果考不上电子科大,就复读一年。后来分下来有点悬,被调剂到工业工程。最初觉得这个事情很不公平,自己在入学的人里面计算机水平不错,为什么要根据高考分数来决定我的知识结构呢。

我觉得人生有两次比较大的选择,第一次是大学报专业的时候,如果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根据考的成绩就去看哪个专业的分刚好合适,于是就进去了,然后这个专业的方向就决定了你以后的就业方向;第二次是就业,毕业的时候正好某个公司某个位置缺人,然后你就在这个位置上做,即便方向不是自己感兴趣的,做得比较郁闷无聊。相当于被职业选择了。这些事情对我来说很难接受,我希望自己选择命运,而不是被命运选择。

工业工程这个专业学的是如何优化流水线,让工人的工作更有效率。当时大二开专业课的同时我正好看了反乌托邦小说三部曲之一《美丽新世界》,《美丽新世界》里面描述的那种流水线对人差异性的磨灭,让我感觉这个专业很反人性,就没打算把这个专业继续学下去。

我始终还是想继续学计算机,一开始我想过去计算机系旁听专业课,但我们的专业课也很重,不可能完全翘课去学。正好科大有个“学生网络管理委员会”的组织面向大一新生招新,就加入了。网管会是导师制的,可以从师兄那里学习很多课堂里学不到的,偏实践的东西。这其实有些机缘巧合,这个组织的人平均的技术水平很高,如果我当时进计算机系,都不一定能认识这么多对计算机感兴趣的人。我大学四年时间主要都在学Linux,印象比较深刻的事情是大二的寒假看了一本书叫《****Unix****编程艺术》,是关于Unix****发展过程中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以及由此沉淀下来的方法论,当时被深深感染了,感觉所有做计算机的人都在想如何改变历史。

毕业的时候参加百度校园招聘,幸运地拿到了运维的offer。对我自己来讲,相当于一个土匪游击队的人,从野路子混入了正规军,从那个时候才觉得自己进入这个圈子了。

大学毕业那天晚上,我跟我舅舅聊天,踌躇满志的我当时说了一句话:“我们做事情,最终都是在求一个道,对我自己来说,我在意活得比较明白”。我想明白,自己为何在世界上走一趟,如果跟其他人一样,就是挣点钱,不能说错,但是对我自己来说很难接受。自己有时候也在想,高考放弃了国防生,没有填第二志愿,入学后把本专业放弃,这些事情自己会不会后悔呢。做了这些不算是走捷径的、不算是在大多数人看上去正确的事情,对自己来讲,却好像在求道的路上学到更多。


技术人攻略访谈是关于技术人生活和成长的系列访问,欢迎和我们有共同价值观的你关注“技术人攻略”,邮箱 [email protected],新浪微博 @devlevelup,希望能成为技术人成长的精神家园。
欢迎通过微信公众账号关注技术人攻略

你可能感兴趣的:(程序员,技术人访谈,创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