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口吃而擅长著书,却怀才不遇,最终死在了自己同学手中

法家是百家中特别重要的一家。他们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

法家是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核心指导思想,有“阳儒阴法”的说法。汉宣帝就曾说汉家制度乃是“霸王道杂之”。

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可以算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说。其中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偏重法、势、术,而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法是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势是主张发挥君王的权威,大权独揽;术就是用帝王之术,驾驭群臣,维护君主地位。

虽口吃而擅长著书,却怀才不遇,最终死在了自己同学手中_第1张图片

到了战国末期,韩非集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等法家学说之大成,完成了法家学说的理论系统。

韩非子(约前280——前233年),姓韩名非,战国末年韩国人。他出身贵族,是韩国的公子。韩非有口吃的弱点,不擅长言说,而擅长著书。

韩非与秦始皇的丞相李斯是同学,他们的老师就是荀子。

当时韩国势弱,韩非看到这种情况曾多次为韩王建言献策,而不为韩王重视。韩非对于韩国这种不修明法治、不思富国强兵而重用好发空论的人的现状十分痛心。

因此他观往者得失之变,作《孤愤》、《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这就是《韩非子》一书,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虽口吃而擅长著书,却怀才不遇,最终死在了自己同学手中_第2张图片

此书写成后流传到秦国,秦王看了之后说:“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为了得到韩非,秦国攻韩。韩王本来不用韩非,见秦进攻甚急,于是就委派韩非出使秦国。秦王见了韩非十分喜悦,却不信用。

李斯认为韩非是韩国的公子,不会为秦国服务。因此李斯建议秦王杀掉韩非以免留下后患。秦王没有立即杀韩非而是将他逮捕下狱。李斯则暗中让人给韩非下毒。这样韩非怀才不遇,最终死在了自己同学手中。

虽口吃而擅长著书,却怀才不遇,最终死在了自己同学手中_第3张图片

欢迎与我交流互动,共同进步。让学习变为印钞机,让学习实现你的梦想!特此声明,请勿私自转发本原创,微信公众号是职场小老虎!!!

你可能感兴趣的:(虽口吃而擅长著书,却怀才不遇,最终死在了自己同学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