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aching as PM

去年冬天作为一个产品新人在做app,接触到一些新的理念、想法,有时候会把这些想法拿来反思教学,觉得挺有意思的。

如果像产品经理一样来备课、教学,会是什么样子?

我之所以会想这个问题是因为做产品的时候,某些点会触动到我,使我意识到这两个职业其实是有共通之处的,比如:A、都是直接面向用户的。如果学生也是用户的话。B、都是在设计产品。如果备课也是产品。

一、搞清楚用户需求。

我在接触PM的时候,接触的第一个重要的概念是"用户需求"。因为当我们在设计和开发一个产品的时候,我们是给我们的目标用户使用的,解决他们的一个或者多个实际需求。所以我们需要知道他们的需求,即“用户需求”是什么。这个很重要,但是并不代表我们需要满足所有用户的所有要求。相反,我们需要比目标用户更加清楚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然后面向这个需求开发产品,这个产品最好超过用户的需求预期。举个例子,好像是苏杰的书里的,比如用户提出的要求可能是我“需要”一把锤子(不是手机那个),那么我们是否就应该绞尽脑汁设计一把好用的锤子呢?

所谓的“互联网思维”说,永远不要重新发明轮子。所以,也不要止步于锤子,通过继续访谈,我们得到的结果很有可能是这样:用户需要锤子,是想把一幅画钉到墙上,因为这样的墙上有一幅画ta觉得比较有“家”的感觉。

所以到这里,你知道其实ta需要的是家的归属感,当你设计产品的时候,如果你真的要设计的话,你要针对的是“家”的归属感而不是锤子。

道理其实很简单。

回到学校,我们的情况是什么呢?我们苦口婆心地和一个学生谈话,他可能会说:“我想学好,我只是听不懂/会控制不住走神。”

或者,“我想要作业更少一些/更多一些。”

或者,“我觉得老师应该更凶一些/不要那么凶。”

等等。

到这里,你是否知道学生真实的需求到底是什么?不知道?从他们的表现里挖掘!搞清楚学生真正需要什么,而不是被各种要求牵着鼻子。

至于课堂以外的影响的话,我要说的是:不要创造需求。通过观察,思考去发现,提炼需求,你可以比用户走得远很多。但是不要跳过这些,直接创造需求给用户,即使你带来的东西再正确再“先进”也不行。

二、永远不要听“用户”的解决方案。

前面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和学生聊了很久,学生提了很多想法建议,然后我们就着手开始改变,有时候却不见有什么效果。说作业更少的同学,我减少作业量,其实他们还是不做。

同样的,在做产品,好吧其实我之前做的产品还没有接触到真正的用户。但是我看到的有经验的PMs反复提醒的一点是,永远不要听“用户”的解决方案。因为你需要知道的是用户的需求,产品的解决方案是你的工作,不是用户的。

所以,“老师,我觉得作业应该更少一些”,ta背后真正说的是什么?是基础太差,作业不会做?是上课在做别的,没听到不会做?是最近迷上篮球,时间规划不好没有时间做?为什么宁愿不做也不抄袭?ta“需要”老师的帮助到底是什么?(不管这个需要是不是ta自己意识到的。)

搞清楚“需求”才是你真正要从用户那里得到的,解决方案不是。解决方案是你的工作。搞清楚状况,然后做你该做的。

三、用户逻辑是什么。

在教书的时候,我一直想要搞清楚的一件事是,学生究竟喜欢什么样的课堂。

在备课的时候,作为理科老师,我也一直逻辑清楚地讲述我要教授的内容,我不明白为什么学生不能理解如此清晰的逻辑?

而接触到产品的时候,我学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是,不要用产品逻辑代替用户逻辑。比如,从产品的逻辑上,某个功能应该在A模块下,但是用户在使用时,在B模块需要经常用到这个功能,那么不要代替用户思考,不要说产品结构,这个功能的入口就应该在B模块最方便用户的位置。

翻译过来就是,搞清楚“学生是怎么学习的”很重要,“你认为的应该怎么教”根本不重要。其实这就是当时Bonnie提的,教学要针对不同的学习类型(V-A-K Learning Styles)。你认为的学科结构,逻辑清晰,不重要。学生学习或者思考的模式才重要,针对学生的逻辑和学习模式备课,而不是针对知识备课。坚持知识结构的体系,永远没有迎合学生学习的模式重要。

当然,大多时候两者并不冲突。真正要提醒的是,备课的时候不要偏离。


我在试图发现TFC一直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和互联网产品的“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的共通点。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Teaching as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