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后端图像处理-概述

年初的时候电脑被重置,恢复不出来了,不得不说Win10的重置真牛逼。还是把一些东西放在博客上好点,方便以后回忆。

话说超声成像系统在传统上分前端,中端和后端。

  • 前端主要是指声波发射、接收以及波束合成,最后输出射频信号。
  • 中端主要是指信号处理,把信号处理成图像。
  • 后端主要是指图像处理,把收到的图像变成可视的影像呈现在终端上。

现在很多系统上面,大多分成2部分:前端和后端。有的系统把前端和中端合并之后称为前端,有的系统把中端和后端合并称为后端。这些各有利弊,但基本的流程都没有减少,只是适应不同的实施平台罢了。

我主要做后端,所以这里我就把后端整理出来。后端的输入就是中端的输出。传统来讲,是将经过包络和抽取过的数据(信号),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线数据。为什么叫线数据呢?因为他是在极坐标系中沿着声束扫描线接收的数据,简称线数据。

那么后端里面都有哪些基本模块呢?

  1. 动态压缩。
  2. 帧相关
  3. 空间滤波
  4. 扫描变换
  5. 灰阶映射

这5个模块都是做什么用的呢?

  1. 动态压缩:主要是把超声回波的动态范围(约100dB),压缩到显示器能够显示的范围(约20dB)上去。这样显示器就能把超声回波完整的显示出来。在数学上就是要把(0~2047)这样的范围压缩到(0~255)。
  2. 帧相关:主要是在时间上保留图像的相关性,去掉与图像无关的闪烁噪声。
  3. 空间滤波:基本上可以用美图秀秀来形容了,你懂的。
  4. 扫描变换:这是一种空间变换,把极坐标系的数据转换到卡笛尔(还记得百岁山逛够里那个被抢走水的老头么,就是他)直角坐标系上。
  5. 灰阶映射:改变图像的灰阶曲线(相当于对比度、亮度)或者把图像变成伪彩(不是变成彩超)。

当然除了这5个模块之外还有其他的模块,比如:空间复合、多焦点等等。这里先放放,后面有机会再讲。

这5个模块的流程顺序依据不同的系统会有所不同。我们这里讲一个通用的流程:

动态压缩 -> 帧相关 -> 空间滤波 -> 扫描变换 -> 灰阶映射

这个流程有啥好处呢?总体计算量最小,需要的资源最少。贴2张图,一张是经过动态压缩的,一张是整个流程跑完的。有点小bug请忽略。

超声后端图像处理-概述_第1张图片 经过动态压缩的线数据 超声后端图像处理-概述_第2张图片 经过灰阶映射的图像

 

你可能感兴趣的:(Ultrasound,Image,Proc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