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paxos协议-分布式共识算法(consensus)

理解paxos协议


  本文的目的是一步步讲解paxos如何是如何推断和完备的。首先要了解,分布式一致性(consistency)和分布式共识(consensus)并不是一个东西来的,然而网上大部分的人都直接把分布式共识翻译为分布式一致性,导致像paxos,raft这样的算法被误认一致性算法,并拿来跟2pc,3pc做比较,这是不对的。之前我也一直存在疑惑,有次吃饭的时候跟同导师的一个小哥聊天的时候,他一语道破,虽然不属于官方的解释,但是理解起来却格外的清晰:

一致性是要求所有的节点一致,共识算法是只要大部分节点承认

  还是得说明,这个并不是官方解释,在笔者找到更合适的说法前,暂时先用这个代替。分布式共识算法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在分布式的情况下,我们经常会把数据分布到不同的节点上,如何来保证这些数据尽可能达成一致就是paxos要解决的问题了。在论文的一开始,作者就讲明了分布式共识算法要达成的目标。(ps:如果存在理解不正确的地方,欢迎指出,谢谢)

  • 达成一致的结果一定是由某个进程或者某个应用提出来的,而不是实现约定的结果。
  • 最后要达成一致表明只有一个值能被选中
  • 第三点是指,只有已经被选中的值才能被其他不参与决策的人知道,属于learner的功能,不多细讲。

  为了简单的来讲解整个过程,我决定把文中提及的三种觉得拟人化。首先负责提议的称为议员(proposal),负责决策的是选民(acceptor),负责学习的是群众(learner)。有几个约束,各个角色之间互相通信是利用异步消息队列,可能存在不可达甚至宕机重启的现象,但是没有拜占庭错误(也就是有偷懒睡觉的,但是没有叛徒,不会修改消息内容)。且我们规定提案只有经过大多数人同意才能确定下来(也就是超过半数的人)。首先来看第一条约束

  • P1:选民必须接受他收到的第一个提案(An acceptor must accept the first proposal that it receives).

  为什么有这么一条呢?为了达成一致,直观的想法都是,如果接收到了一个消息我就选择accept这个消息,因为我没有合适的拒绝策略。就类似于,每次议员提出一个提案,底下的所有选民就都同意了,除了那些打瞌睡的不知道这件事的除外。之所以有这一条约束,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目前我们无法给出一个合适的拒绝策略。但是这个选择策略很明显也是有问题的,如果此时有多个议员同时提出提案,然后底下的选民们分别接受到了不同的提案并回复了,但是由于选民分散导致没有一个提案能被大多数的代表选中,这样就导致了选举失败(存在活锁现象)。所谓活锁就是一直在提议却一直无法选择出最终结果。那么如果要满足P1的约束,且要求一定要有大多数的选民都同意一个提案,则催生了另一个条件,选民可以选择多个提案。比如A,B两个议员同时提出了两个提案,作为选民k的你,可以在同意A的提案之后,又同意B的提案。不过这样你肯定又会问,新的选择策略就是全选吗?肯定不行的,于是作者提出,在提案的基础上,我们加入一个全局的编号,这个编号全局有序,谁编号大就选谁,这样最公平(至于提案如何生成这个编号,不在论文的讨论范围,但是我还要啰嗦句,具体实现中,这个编号的生成是很巧妙,不是随意递增就可以的,而且这个编号是后文判断的基础,非常重要)。瞎逼逼了这么多,就是为了说明一点,我们没有合适的拒绝策略/选择策略所以选择第一个达到的提案,但是为了保证一定会有值能选出,则需要可以选民具有选择多个提案的能力(很多情况下并没有一个绝对有效的拒绝策略,那么换种思路就是多样化的选择策略,但是最终只有一个能成功)。
  那么我们如何保证一致性呢?来看看另一个新的约束

  • P2:如果一个提案(with value=v,number=n)被选中,那么后续编号大于n的所有被选中的提案必须包含value=v。(If a proposal with value v is chosen, then every higher-numbered proposal that is chosen has value v.)

  P2其实是个很强的约束,如果我们能保证在一次paxos选举中,如果已经有一个能被大多数acceptor接受的结果,那么我们就应该坚定不移的坚持这个结果,自然能获得最终一致性。从前文来看,选举中即使再次发生新提案,如果要通过还是需要acceptor的接受的。那么P2的变种说法就是:

  • P2a:(If a proposal with value v is chosen, then every higher-numbered proposal accepted by any acceptor has value v.)

  P2a和P2的区别就是在提案那里加了一个定语,所以其实两种说法是相同的,因为提案要想被接受,必然需要有大多数的acceptor去接受这个提案。但是存在一种场景,假设一个proposer宕机了,然后重启后,发布了一个提案(高编号,但是值不同),此时刚好存在一些好死不死的acceptor,也是没有收到任何的提案,然后这两个一拍即合的就选择了这个新提案(根据P1)。但是根据P2,这些acceptor不应该接受这样的提案,也就冲突了。其实就是缺少对于proposer的限制。所以需要增强下P2,对实现对proposer的限制(也避免P1和P2之间的冲突):

  • P2b:If a proposal with value v is chosen, then every higher-numbered proposal issued by any proposer has value v.

  跟P2a很相似,也是针对提案加了定语,但是这里的issue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论文后面才会讲到,先按下不表。先来说说,这个跟上一个有什么不同。首先,issue是发生在accept前面的,accept的提案一定是issue过了,但是issue的提案就不一定能被accept了(issue的提案只是在第一阶段被选中,但是为了最终一致性可能会舍弃)。P2b->P2a是没有问题的,而且看起来P2b的限制更强了。那么提案在issue的时候,就必须要求带有已经被选中的value这一点,使得压力不用放在acceptor那里(因为这里发送出去的时候,就表明是个已经被大多数acceptor接受的结果,acceptor只要对比本地的结果就可以最终确认了)。
  那么如何去保证P2b呢,只要在一次paxos提案中,如果已经有一个value被大多数的acceptor接受,那么后续更高编号的proposal就必须带有value = v。这个要求每个在提出新的proposal的proposer,都要收集本次提案中,是否已经有被大多数acceptor接受的提案,有的话,就做个顺水人情,帮他完成掉这个提案。那么就催生了一个新的条件:

  • P3c:For any v and n, if a proposal with value v and number n is issued, then there is a set S consisting of a majority of acceptors such that either (a) no acceptor in S has accepted any proposal numbered less than n, or (b) v is the value of the highest-numbered proposal among all proposals numbered less than n accepted by the acceptors in S.

  简单来说,那就是,之所以有大多数集的acceptor接受了这个提案,这些acceptor的组成是,(a).从来没有接受过比n小的提案,这样都会接受,就说明这是P1导致的结果,因为从来没有接受过提案,那么n作为第一个到来的提案,自然可以接受了。(b).v是编号小于n的提案里面,被接受的编号最大的那个提案的值,这是为了满足P2,做个顺水人情嘛。到这里,基本整个算法的流程就算是差不多了。但是到这里,读者可能会疑问,好像不知道编号有什么大的作用的,虽然说选大的编号,但是仅仅是上述的说法,不带编号好像可以,来看看算法的基本流程就明白了。

  • prepare阶段:一个proposer选择一个新的编号,然后发送一个prepare请求给所有的acceptors,要求他们回应
  1. 承诺不再接受编号小于n的提案。
  2. 如果有存在已经接受的提案,请把提案和编号发给我

    • accept阶段:如果一个proposer接收到了大多数acceptors的回应说可以。那么proposer就要issue这个提案(with number n,value v),这里v的选择就根据P2c来,如果prepare阶段没有返回任何的已经接受的提案的话,那么就有proposer随机选择。如果有返回,那就在里面选择编号最大的一个的提案中的值来作为v。然后将这个提案封装后发送给acceptors

  这个就是算法的过程,仔细来看,每个proposer可以发起两次请求,而每个acceptors可以接收两次请求,做出两次回应。首先对于acceptors来说,acceptor首先可以无视任何一次请求(也就是超时或者宕机)都不会造成任何安全性的影响。那么在响应的时候呢,acceptor可以响应所有的prepare请求(不管是拒绝也好,接受也好)。但是对于accept请求的话,如果已经承诺过不接受的话,那么就不能相应自己要接受这个请求。也就是说:

  • P1a:An acceptor can accept a proposal numbered n iff it has not responded to a prepare request having a number greater than n.

  一个acceptor只有在没有接受过其他编号大于n的prepare请求的情况下,才能接受一个编号为n的请求。这个约束是可以推倒出P1的,因为,如果他没有接受过任何请求,那么就可以接受任何请求了。到这里,P1,P2两个约束其实是相互扶持的P1决定第一次该怎么做,P2决定后续该怎么做。
  算法到这里就算是全部结束了,但是这只是理论上的实现,实际编码则需要做相应的优化,比如编号的产生,比如acceptor在相应的时候反馈一些有用的信息使得proposer能停止自己过时的操作等。但是,这个算法是存在活锁的问题的。假如现在有两个proposers,A,B,A先发起了prepare阶段并获得了大多数的支持,然后紧接着B带着更高编号的来了知道A已经获得支持,但是由于B编号更大可以获得大多数的支持。紧接着A进入accept阶段,发现,大家都接受了更高编号,尴尬了,于是马上发起新一轮的prepare阶段,换了更大编号的。同样B在进入accept阶段的时候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两个proposers相互更新编号,即使协议已经达成一致却一直无法更新。这就是活锁问题,论文后续提出,为了解决活锁问题,最好引入一个leader proposer,由这个leader来发起提议。但是leader选举本身也是一个paxos问题。

内容参考:Paxos Made Simple,paxos算法 - 维基百科,csdn的一篇博客

你可能感兴趣的:(理解paxos协议-分布式共识算法(conse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