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7期.直读《论语:雍也篇》(6.5-6.7)心得笔记

原文:

6.5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6.6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6.7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我的感受:
一、物质和成事的关系。很多时候我们认为清贫的物质生活可以磨练一个人的意志,让人更加容易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是在现代社会,可能现实情况并非如此。随着社会阶层的日益固化,下层人民上升的通道其实是很狭窄的。很多时候,农民的后代可能很少做到像古代科举考试那样:朝为田间郎,暮登天子堂。原因可能是生活环境所迫,物质并不富足,本身有学上,能解决温饱对他们来说已是很让人高兴的事了,谈何提升教育质量的问题呢。另外,人的出生也是你的一种资源,就像之前有一篇很火的文章里《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提到的那样,有的人的起点可能是有的人努力一辈子都难以到达的。

二、要做成事必须要有一定的物质手段,在解决了物质保障后,便要在思想上有所建树。年轻的时候,大多数人是有时间没钱,而到年老的时候便是有了钱,却没有时间,当然如果过于挥霍的话,也有可能两样东西都没有。因此,年轻的人唯一能做的,便是拿你的时间去换取金钱。而财=贝+才,只有钱没有才,你只能算做是暴发户。只有有才,有能力,并且有把你的能力变现的本事,你才能说是一个有财富的人。

三、中国和西方的不同之处。这里提到中国和西方在论证观点的方式和教育的方式上有很大不同:
在论证观点时,中国人习惯于举例子,而西方人更倾向于摆数据;
在教育方式上,中国人会告诉你结论,但不告诉你方法,需要自己去悟。参透了你便豁然开朗,参不透便举步维艰。而外国人则会事无巨细地将方法、流程传授于你,让中等资质之人也可做上等事。对于这两种教育方式,当然各有利弊。中国人在参透某个道理的过程中,可能会走上很多弯路,并且前人的经验没有很好地得到传承。但实践出真知,也许自己摸索出来的东西这辈子都不会忘掉。而外国人的一系列规程,有利于经验的保存。对于这一点,日本学得很好,很多关于方法论的书都是出于日本人之手。

四、孔子喜欢颜回的一点便是他善于坚持。坚持这个东西,说来容易做来难。把一件简单的事做到极致,坚持刻意训练做上十年,你一定可以在这个领域有所建树。这点对我有很大的启发。我现在所想要学的东西似乎有点多,把自己的精力分散掉了,最后可能会像小猴子掰玉米那样,一事无成。

【在线倾听网址:http://www.ximalaya.com/#/12605301/album/2665327】

你可能感兴趣的:(037期.直读《论语:雍也篇》(6.5-6.7)心得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