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有“阿弥陀佛”、“无量寿佛”等诸佛称号。“阿弥陀”是佛之名讳,而“佛”是称号。“无量寿”即无穷之寿,以此为佛之名而称“无量寿佛”,可谓此佛是寿的化身。这都是讲得通的。而“无量天尊”却不然。道教有“度人无量天尊”、“福生无量天尊”、“功德无量天尊”等,这些都是完整的天尊称号。也就是天尊分类,比如文昌帝君是功德无量天尊,但如果省略掉“度人”、“福生”、“功德”,而仅保留“无量”,也就是说将原称号简化为“无量天尊”,那么还是原意吗?很显然,如依文寻意,“无量天尊”当解为“无穷多天尊”或“很多天尊”,像话吗?有这样简称的吗?其实,用此语者稍加审辨,便不难明白:“无量”是量的概念,怎能称之为天尊?
八十年代初,广播电台常播出某著名评书艺人所说的传统评书。书中道家人物出场时,每以“无量——佛”为口头称号。后来在一次政协会上,评书艺人恰与千山无量观许信有大师同在一组,于是大师向艺人提出建议:道家不称佛,所以“无量佛”不宜用于道家人。而艺人为了评书的需要,恳请大师解决一个类似于“阿弥陀佛”的四字用语。大师无奈,但又念其评书为世间之艺术,与玄门并无相干,遂告之以“道教尊神称天尊”。评书家触类旁通,于是“无量天尊”就这样产生了。
九十年代中期以后,许大师及东北地区有威望的老道长们相继羽化归去。与此同时,社会上很多观念也在急速更新。在此“大气候”影响之下,教门内道友们的思想及思维方式也开始由原来的墨守成规而渐渐转向了追求外相上来,对新事物的接受也就快得多了。于是“无量天尊”这个带着幽默味道的艺人用语,也从最初的“顽皮话”而渐成为“合法化”了。当然潮流难以逆转,后来,“无量天尊”便迅速出现在东北大部分道友尤其是道俗之间的交往中。甚至殿堂上道友们在为香客助磬的同时,语气悠长地口称“无—量—天—尊”已成为定规,俨然世人笔下影视小说中之情状。更在此同时,关东的道友不断入关南下,因此又将“无量天尊” 带到了大江南北……
有人引经据典翻阅《道藏》说道书中早已有 “无量天尊”一词的记载,圣号“无量天尊”一词是有着悠久的历史。这实在是个大谬论!如“...上献十方无量天尊、三十六天帝君、天功父母、及诸神仙...”又如“...王于此时发大道心,广置诸观,开度国人,造无量天尊形像,广写此经圣号...”再如“...而白天尊言:向见百千诸无量天尊,并诸侍者,今皆隐没,得无疑乎。众魔欲来恼我...”很显然此人不懂文言文,实在是断章取义!这里是无量天尊指的是无数的天尊,非天尊的名号!这不得无让我想起了那个用“课本”造句的笑话:小朋友写“上课本来就很无聊”。念天尊当念天尊名号,而无量天尊并非天尊的名号!
前人云:“谬论所常,执为道理;谬误所常广设斋馔,执为规矩。”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变革,外面的世界可谓精彩纷呈。于是,古墙中有些人再也不甘心“严守内相、恬淡外相”,其实也算合乎常情。然而,凡事皆须循理,外相亦须适度。土豆贴金箔固然被视为荒唐,而珠宝上涂脂粉又何尝不是妄为!
考证
“福生无量天尊”,在道经中出现非常之多,如下列举一部分:
《雷霆玉枢宥罪法忏》中有:“稽首称念三清三境天尊,雷声普化天尊,玄恩赦罪天尊,福生无量天尊,不可思议功德。"
《道法会元》中的神霄遣瘟治病诀法:“适伸启白福神,一切神祇,本部雷神官众,和送瘟司、退散病源,驱除邪怪剿戮妖魔,安舒土府,解释愆非,俾令见患即安,家门清吉,人眷和平。凡在光中,全叨默佑。稽首皈依,志心称念:福生无量天尊,不可思议功德。”
《北斗本命延寿灯仪》中,并及:“稽首归依,虔诚赞咏:福生无量天尊”
《金箓延寿设醮仪》中,有:“….太平护国天尊,福生无量天尊,大罗诸天天尊、诸后元君….”
《灵宝领教济度金书》的北斗灯仪中,最后有"…和:愿得长生。福生无量天尊。众诵大咒旋绕…"。
《灵宝领教济度金书》的南斗灯仪中,最后有"…终始流恩。福生无量天尊。向来关祝南斗星灯,功德周圆…"。
《灵宝领教济度金书》的九幽灯仪中,提及有"福生无量天尊"一语,其用法是:
”福生无量天尊,引至东方,九幽之东,日风雷狱。众生心亏震德…"
"福生无量天尊,引至南方,九幽之南,曰火翳狱。众生心亏离德…"
“福生无量天尊,引至西方,九幽之西,曰金刚狱。众生心亏兑德…"
“福生无量天尊,引至北方,九幽之北,曰溟泠狱。众生心亏坎德…"
"福生无量天尊,引至北方,九幽东北,曰镬汤狱。众生心亏艮德…"
"福生无量天尊,引至东南,九幽东南,曰铜柱狱。众生心亏巽德…"
"福生无量天尊,引至西南,九幽西南,曰屠割狱。众生心亏坤德…"
"福生无量天尊,引至西北,九幽西北,曰火车狱。众生心亏乾德…"
"福生无量天尊,引至中央,九幽中央,日普掠狱。众生心亏厚德…"
《灵宝领教济度金书》的关祝神灯仪中,多处使用:“…..福生无量天尊,臣等志心皈命…”。
《灵宝领教济度金书》的祈禄用的晚朝行道仪中,在称法位时,上启时提及:"…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长生保命天尊,福生无量天尊,十方灵宝天尊, 十方已得道大圣众,至真诸君丈人…"。
其它的,在午朝、三官醮仪中也有提及。
《玉音法事》中,在献粥献贡文后,会念“香厨妙供,上献天尊,中献真圣,下及一切先生,普同供养。”,然后在斋毕,要求念“福生无量天尊”。
在《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法》中有:“念三清无上天尊,太平护国天尊,福生无量天尊,长生保命天尊,消灾度厄天尊,紫清赐福天尊,太一救苦天尊,十方灵宝天尊,宝华圆满天尊,无量不可思议功德。”
《金箓放生仪》中,有:“念玄都万寿天尊、太平护国天尊、好生度命天尊、福生无量天尊,不可思议功德。”
《东岳大生宝忏》中,有“念东方灵宝天尊,青灵始老天尊,东华上相天尊,福生无量天尊。”
《金箓祈祷早朝仪》《金箓祈祷午朝仪》《金箓祈祷晚朝仪》这三朝仪中,有:“…太平护国天尊,福生无量天尊,都玉京七宝层台紫微上宫灵宝至真诸君丈人,金阙诸天弥罗众圣…”
《金箓十回度人午朝开收仪》中:“…径用回向西南方无极太上灵宝天尊、西南方福生无量天尊、西南方始素天梵炁天君、天垣帝座星君…”
《道门通教必用集》第七时:“以今第七遍,奉为斋主某家解灾度厄,祈福延生。凭合坛道众,持念天尊圣号,转诵《南北二斗延生真经》…长生保命天尊、福生无量天尊、消灾解厄天尊…”
《北极真武佑圣真君礼文》中,则说:“稽首皈依,志心称念。福生无量天尊,不可思议功德。”
从上述经典中可以看出,在传统的道经中,“福生无量天尊”这种名称在自古以来的道经中是一直存在的,同时也能成为一个具体位格的指代。
所以,现代道教中倡议道友之间见面使用“福生无量天尊”,作为打招呼的敬语,其含义如同“祝您有多得不可计量不可思议的福报”,从理论上来说是完全合理的。
然而,在坊间也常说有些道士之间用“无量天尊”打招呼,并且早年的港台影视中也有类似的称呼,这种称呼是否是有问题?
在道藏诸经中,“无量天尊”这个词独立出现,主要是两处:
第一处是《太上洞玄灵宝业报因缘经》中提及:“…发大道心,广置诸观,开度国人,造无量天尊形像,广写此经圣号,作无量旛盖,出无量法服,供养三宝…”这里的“造无量天尊形像“是指的是造了大量的神像的意思,与敬语并没有任何关系。
第二处是《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中破狱的时候,“存符化无量天尊,遍诣狱中,一切罪魂,俱蒙原赦。”在这里的“无量天尊“特指太一救苦天尊化形无数多个,也与敬语方面没有任何联系。
所以可以判断出单独使用“无量天尊”是不合理的,但是又确实存在有这样打招呼的老道士,又是怎么回事?
如果进一步追溯的话,会发现这种称呼最早出自于一些宝卷或小说之中,目前见得较早的资料,是清朝中期从江苏传出的《靖江宝卷》,其中小说中有类似的内容:“…徐茂祖一听,哈哈大笑,“呵,无量天尊,善哉,善哉。薛刚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八贤王正要发火,道士倒笑起来格:“无量天尊,善哉善哉,王爷不要发火,你请坐…”
所以,有些会称呼“无量天尊”的,显然受到民间的这些影响,并且这种影响至少是从清朝中期开始的,由于宝卷传播较广,影响力较大,很有可能这种称呼在民间结社中也曾流行过。
本文转自百度贴吧,
楼主聊逍遥兮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