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口综合征的中医认知与治疗
中医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灼口综合征中医认为属“舌痛”范畴,认为多因年老肝肾亏虚,气血运行涩滞,脉络受阻;或因情志不畅,郁而化火,肝火上扰;或因体弱多病,气血虚弱,无以濡养舌之筋脉而发生舌痛。
灼口综合征的舌痛不同病因病机主要包括以下四点:
1.心火亢盛:
由于情志不舒,郁而化火或过食辛辣醇酒,积久化热,心火上炎,灼伤舌体,血热瘀阻,不通则痛。
2.脾虚失运:
饮食所伤,脾气失运,或水湿内蕴,阻滞经络,气虚血瘀,不通则痛;或水谷不化,精血不生,舌体失养而作痛。
3.肝胆湿热:
脾虚湿停,郁而化热,湿热熏蒸肝胆,肝胆经脉行于舌之两旁,经脉瘀阻,不通则痛。
4.阴虚火旺:
年老肾亏,或思虑过度,暗耗心肾,阴虚火旺,虚火上炎,灼舌而痛。
灼口综合征的中医认知与治疗
由上可知舌痛的病因与五脏六腑都息息相关。对灼口综合征的诊疗,应着眼于“病的人”而不是“人的病”,疾病的发生是人的整体功能失调在局部的反映。灼口综合征的治疗重视从人的整体功能把握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
灼口综合征的中医认知与治疗
口腔为脏腑的外在孔窍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结构的各个部分均不是弧立的, 而且彼此相属, 互有联系。口腔是整个机体的组成部分, 其解剖形态上包括唇、齿、舌、咽,是人体与外界连系的孔窍, 与五脏六腑有着密切关系, 各有对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曰: “脾主口……在窍为口”,意为脾开窍于口,口为脾之外窍。而唇为口之门户,故口唇合称,正如《灵枢·五阅五使》中云: “口唇者,脾之官也”。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齿为骨之余,肾主骨生髓,肾中精气充养牙齿,但先天之精需后天之精的滋养与补充,《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胃在五行属土,位于中焦,共同承担着气血化生的重任,脾胃同为“气血生化之源”,因此,齿赖肾精的滋养,但与脾胃存在着密切关系。
而舌为心之窍,心与舌体通过经脉相互联系,心主血脉,而舌体血管丰富,外无表皮覆盖,故舌色能灵敏地反映心脏及主动脉的功能状态。心主血脉、藏神功能正常,则舌体红活荣润,柔软灵活,味觉灵敏,语言流利;若心火上炎,则舌红生疮;心血瘀阻,则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若心主神志功能失常,则可见舌强、语謇,甚或失语等。
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而主治节,以辅佐心血运行;肺上通咽喉,外合皮毛,开窍于鼻。若邪热犯肺,循经上炎,可见咽喉肿痛或溃烂。
灼口综合征的症状复杂繁多,要根据不同的表现进行辩证分析,施以治疗。
“古法宁神方剂”具有:调理五脏,达到阴阳平衡、疏肝理气、清泄肝火(热)、镇潜肝阳、补脾健胃,养肝补肾等,恢复脏腑正常生理功能、有效清除体内致病毒素,调理生理、内分泌的不平衡,从根上抑制口腔病菌的滋生,增强机体免疫力以及粘膜角化层的抗病毒能力,祛除病毒。
“古法宁神方剂”,通过内外兼修,引起局部和全身的生理效应,起到调理,促进,维持,恢复或代偿各种生理功能。激活增强免疫力,筑起人体的预防屏障。
灼口综合征的中医认知与治疗
灼口综合征的治疗过程中不能求速效,灼口综合征是慢性病,主张阶段性服用,不求速效,只要辨病辨证准确,近期没有用药不良反应或小有疗效,就要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