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兆丰的经济学课012

由于歧视无可避免,有意义的需要关注的是谁来歧视?歧视的后果谁来承担?凡是歧视必付出代价,那么可以依此分析一下两个现象:第一为什么有时候歧视是合理的?第二如果合理的歧视被政府禁止,会酿成什么样的后果?

一、东南亚华人的歧视故事

同族中介理论:华人女经济学家詹奈特.兰达是来自马来西亚的华侨,她从小就知道当地有许多排华的行为,而排华行为是因为当地人觉得中国人做生意时排斥外国人。她调查了当地有华人把持的橡胶园,发现他们把接触到的人按儒家的思想分为七等:(第一等,直系亲属,也就是近亲;第二等,大家庭当中的远亲;第三等,同族或者同姓的人;第四等,同村的人;第五等,同方言的人或者其他说本方言的中国人;第六等,说其他方言的中国人;第七等,非中国人,包括欧洲人、印度人,还有居住在马来西亚的土著等等。)

这种关系计算,其实是一种信用评级方法,做生意时,每个等级的条款不一样,货款收取的利息也不一样。

二、歧视行为的效力含义。其实闽南人的这种歧视是有道理的。中国人生活在马来西亚,语言不通寄人篱下,真实发生了借钱不还赖赃等现象,在法律不健全的情况之下,正式的司法系统很难保护的。他们自我保护就是建立在这种人与人之间距离的计算之上。所谓的保障,其实是一个连续的光谱,当正式的法律体系不能保障人们生活的利益时,就利用其他形式的约束来保障。利用同族的人同村的人同是中国人的道德约束,声誉约束来补充。

由此而言,歧视有时候是非常有建设性的。

三、次贷危机:如果政府禁止了本身合理的歧视的话,会发生什么样的后果?

2000年前后美国的房价一直攀升,到2006年房价掉头向下,2006年四季度人们停止还房贷的情况越来越普遍,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美联邦政府和中央银行都不得不出面干预。为什么会出现次贷危机,房地产业为何出现大泡沫,房价为何大跌?是资本家贪婪吗?资本家从来都很贪婪。是金融创新犯错?各种资产和债务被银行打包卖来卖去,链条太长,出现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信息不对称,从而出现金融危机,但银行家都是精明和审慎的,怎么在别的行业就没有类似情况出现?

历史上美国人购房率一向比较低。原因之一是银行家审慎不轻易放贷,大部分美国人是买不起房的。而1960的平权运动,希望矫正社会不公正现象,支持所谓的弱势群体,鼓励买房。1991年美国银行放贷的数据被公开,人们发现能拿到贷款的多数是白人,而少数族裔和弱势群体拿到贷款的可能性低很多。然后这些数据被新闻媒体解读,当做卖点,认为商业银行有很强的歧视弱势群体现象。当然,银行对还不起贷款难还贷款的人群进行歧视,进行区别对待,是正常的合理选择。而媒体炒作和所谓的专业机构逐步造势,社会上掀起一股要对弱势群体降低放贷标准,发放更多贷款的运动。

四、政府威逼利诱反歧视,酿成次贷危机恶果。商业银行不会随便放松放贷的条件,承担其不应该承担的风险,但此时政府威逼利诱双管齐下,威逼是说如果查出歧视弱势群体,就处罚很重。利诱是让有政府背景的两家房地产公司(房地美和房利美)去收购商业银行的房贷合同,也就是让政府来承担所有放贷的风险。结果商业银行改变观念,不再对借款买房的人严格审查,相反是鼓励大家借款买房。当所有银行都这样,房地产市场当然会有一段时间的繁荣,因为每个人都是花别人的钱。但是审慎的银行家知道这些债务是有毒的,所以他们把债务包来包去卖来卖去,像击鼓传花,只是不知道谁在最后拿到这个有毒的资产。(他们还相信一点即大而不能倒,负债越多,影响越广,政府就越不会让你倒)

当银行家实施合理的区别对待时候,如果政府出于政治上的原因,强迫他们扭曲区别对待的标准,就会产生严重后果,这不是市场失败,而是政府的失败。

小结:在现实中,歧视往往是有原因的,尤其在激烈的竞争市场经济下,歧视往往是有效率的。如果出于政治原因,政府逼商业银行改变歧视标准的话,就有可能酿成恶果。

20180314

你可能感兴趣的:(薛兆丰的经济学课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