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博《日内瓦-时光之芯》钟表精品展

         2015年4月24日,“日内瓦:时光之芯-瑞士钟表文化之源”展览在北京“首都博物馆”地下一层A展厅开幕,于2015年8月12日结束。

        本展览由“首都博物馆”与“日内瓦艺术与历史博物馆联合主办;世界著名钟表厂家“江诗丹顿”公司协办。本次展览主要展现了日内瓦乃至瑞士在300多年里对制表事业孜孜不倦的追求。展出的每件钟表作品及其他展品,都是从日内瓦艺术和历史博物馆的丰富藏品以及江诗丹顿公司的传统收藏中精心挑选出来的。

        瑞士钟表的精华来到北京,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每天都有预约前来的观众和更多无预约的游客蜂拥而来,几乎每个展柜前都挤满了拍照的人们,有备而来的使用的是“长枪短炮”,更多不期而遇的游客则使用手机抢拍,在那些精品展窗前,更是人头攒动,不得不排队拍摄。盛况空前,是此次展览的一大特色。

      下图、北京“首都博物馆”地下一层A展厅入口,地面上显示的是采用罗马文字计时表盘投影。弧形大屏幕上映出的此次展览的会标。

北京:首博《日内瓦-时光之芯》钟表精品展_第1张图片

下图、会标下是落地展示的放大数倍的瑞士钟表表盘,表盘上的图案随着时间的旋转、变化,显现出一个个堪称绝世珍品的精美古董表盘。这是一个用钻石镶嵌的蝴蝶造型怀表盘。

北京:首博《日内瓦-时光之芯》钟表精品展_第2张图片

下图、此表的下部嵌有根据让-巴蒂斯特-乌德里(公元1686-1755)于1731年所作《犬吠天鹅》图制作的雕像。

北京:首博《日内瓦-时光之芯》钟表精品展_第3张图片

下图、罗马数字的表盘

北京:首博《日内瓦-时光之芯》钟表精品展_第4张图片

下图、这只表盘上的正楷汉字,采用的是中国古代“干支纪年法”中的时辰名称。

北京:首博《日内瓦-时光之芯》钟表精品展_第5张图片

下图、贝壳形罗马数字表盘,是让·鲁索于1640年制作的,现收藏在“日内瓦艺术与历史博物馆”内,也是印在本次展览宣传册页上的唯一名表。

北京:首博《日内瓦-时光之芯》钟表精品展_第6张图片

下图、这是古罗马时代的浴女形象吗?

北京:首博《日内瓦-时光之芯》钟表精品展_第7张图片

       下图、第一部分

北京:首博《日内瓦-时光之芯》钟表精品展_第8张图片

      前言

钟表学、计时法、精密技术法以及与测量时间相关的技术门类,都是相互有关系的学科,都致力于解决人类最核心的问题。对她们的探索来源于我们发展进步的需求以及我们渴望主宰自然的雄心。不过,对于时间的界定和掌握、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认知:有的认为时间是循环的,有的则认为是线性的,即从过去到现在。在西方、自古典时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努力通过“测量时间”来定义和建构这个世界。

与测量时间相关的技术已经成为杰出的文化、技术、历史、社会、美学好艺术财富的来源之一,与瑞士的钟表产业一起成长,从日内瓦到沙夫豪森,这一被称作“汝拉弧形”(汝拉山谷)的钟表工业区到处都弥漫着这样的气息。一件钟表就是一部历史。拥有一件钟表就是拥有一项悠久计时工具发展史上最新的成果。这部历史可以追溯到水钟和日晷时代。今天的钟表可以看成是600年前中世纪机械钟表的缩微版。钟表有它们的实用功能:即测量和标记时间的流逝。在另一个层面,钟表也可以被看做是一个高度精密技术的产物、一个身份的象征、一份爱情纪念品、一份礼物或者一份祖传遗物。对于很多始终在努力改造这些计时装置的人来说,人们对钟表的喜爱是对他们工作的奖赏。一件精美的钟表作品不仅包括灵动的设计、技术的革新、更包含精致的工艺。

下图、伟大历程:时间测量的历史与日内瓦制表业的崛起

北京:首博《日内瓦-时光之芯》钟表精品展_第9张图片

钟表制作涵盖科学、艺术、工业和商业领域,测量时间的工具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原始测量工具、13世纪末兴起的机械计时器,1650年兴起的精密计时器以及1750年兴起的科学计时器。

在欧洲,使用钟摆、齿轮和擒纵系统的机械钟表出现在13世纪晚期,这些钟表体量巨大,只能安装在公共及宗教建筑上。钟表尺寸逐渐减小,到1410年前后,作为提供动力的部件、发条取代了重锤,这一发明意味着钟表可以做得更加紧凑。最早的可移动座钟就此诞生。到了15世纪末,表便可以随身携带了。

18世纪起,人们对钟表精确性的需求促使法国和英国的制表师开始着手改进机械系统,钟表开始出现不同的形式,如镯表;19世纪,技术上日趋复杂的钟表与那些作为饰物的钟表(如怀表、吊坠或胸针表)逐渐产生了分野。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许多音乐钟表作品。

从传统手工艺演变而来的钟表制作,逐渐发展为一项产业,于是产品的形状和装饰都更趋于标准化。随后,中国和奥斯曼土耳其等新兴市场得到开发,极具创新意识的制表师们开始调整钟表的装饰风格以满足新客户的要求。

20世纪最重要的发展体现在钟表美学特质方面,如男女腕表的流行以及石英技术的应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作为对电子表的回应,具有复杂功能的机械表开始强势回归,并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重登历史的舞台。

北京:首博《日内瓦-时光之芯》钟表精品展_第10张图片

下图、左:欧洲18世纪晚期的油灯计时器,现存“日内瓦与历史博物馆”。

                                                                                             右:欧洲17世纪制造的四管沙漏计时器,现存“日内瓦与历史博物馆”。

北京:首博《日内瓦-时光之芯》钟表精品展_第11张图片

下图、带罗盘日晷,法国里昂,1675年制,现存“日内瓦与历史博物馆”。

北京:首博《日内瓦-时光之芯》钟表精品展_第12张图片

下图、航海日晷罗盘,18世纪瑞士或法国制造,现存“日内瓦与历史博物馆”。该日晷为车床旋切木外壳,弧形镜面(表蒙),纸质印刷晷盘和黄铜制成的指针。

北京:首博《日内瓦-时光之芯》钟表精品展_第13张图片

从公共计时到私人计时

        在16世纪早期,使用平衡摆(一个水平摆动且两端悬挂配重的横杆)和自鸣装置的机械钟表进入到家庭,表现了人们对“私人计时”的新需求。这些新计时工具的使用,说明其所有者希望从公众的宗教时间和公共时间中独立出来,也说明他们在经济上比较宽裕,易于接受新鲜事物。

“制钟”一词特指制钟技术(区别于制表技术),对其进行的研究可以让人们了解计时器从公共领域向私人领域发展的进程。在15世纪用重锤驱动的钟已经开始进入家庭了。

荷兰物理学家、几何学家和人文学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在1650年发明了钟摆,家用钟的制造开始蓬勃发展起来,钟成为家中的必备陈设,可以放在壁炉架上,圆柱式台座或小圆桌上。因为是由熟练的家具工匠和铜匠负责设计,所以其风格与周围的家具装饰十分协调。

下图、多表盘天文座钟,此钟可能制作于法国,大约公元1600-1625年之间,是1885年伊波利特·让·戈斯捐赠的,现存“日内瓦与历史博物馆”。

北京:首博《日内瓦-时光之芯》钟表精品展_第14张图片

下图、十字架旋转时盘座钟,约公元1600年在德国南部制造,现存“日内瓦与历史博物馆”。该钟为镀金黄铜和银质框架,十字架背面刻有“INRI”字样。黄铜机芯框架,机轴(冕状)擒纵系统,黄铜圆形摆轮、精钢平游丝。

北京:首博《日内瓦-时光之芯》钟表精品展_第15张图片

下图、鼓形座钟,月1825年在德国或法国制造,1883年伊波利特·让1戈斯捐赠给“日内瓦与历史博物馆”收藏。

北京:首博《日内瓦-时光之芯》钟表精品展_第16张图片
北京:首博《日内瓦-时光之芯》钟表精品展_第17张图片

下图、壁炉日历座钟,夏庞蒂埃,约公元1789-1810年间制造于法国巴黎,现存“日内瓦与历史博物馆”。该钟下方为大理石底座,上方正中嵌有白色珐琅钟盘。两侧是酒神女祭司雕像。

北京:首博《日内瓦-时光之芯》钟表精品展_第18张图片

下图、壁炉日历座钟,约公元1780年间制造于法国巴黎,现存“日内瓦与历史博物馆”。该钟为里拉琴造型,下方为大理石底座,钟盘和底座周围满饰青铜镀金的珠子、橡树叶、花环和阳光装饰。整点和半点有自鸣装置。

北京:首博《日内瓦-时光之芯》钟表精品展_第19张图片

下图、左:带日历和月份显示的落地钟。路易·勒内·瓦尔特兰。机芯约1750年制造,锚式擒纵系统,具有整点、半点自鸣功能,也可以设置为静音,合同和黄铜镀银双表盘,显示日期和月份。钟壳是外罩黑漆的木质外壳,钟的顶部雕像含有时间寓意,是仿路易十五时期风格的作品,约为1800年制造于法国巴黎。1929年舒尔曼捐赠给“日内瓦与历史博物馆”。

           右:二问报时挂钟,约1780年 制造,瑞士纳沙泰尔,现存“日内瓦与历史博物馆”。该钟为黄漆木质外壳,底座上以红色绘有让-巴蒂斯特-乌(公元1686-1755)的画作《犬吠天鹅》的局部。

北京:首博《日内瓦-时光之芯》钟表精品展_第20张图片


            请看下集:日内瓦及周边的制表业发展

原题   (原创)走进《日内瓦-时光之芯》钟表精品展    2015-10-09 22:30  发表

2018.12.31     阅读(220)| 评论(18)

你可能感兴趣的:(北京:首博《日内瓦-时光之芯》钟表精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