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晴爱学习】:《不管教的勇气》

我是小晴,一个终身学习者,这是我的个人原创第166篇原创。我的个人微信号:yxqxzp  欢迎加我一起交流。学习的路很长我已经开始慢慢走上。。。期待你的齐肩并行。

图片发自App

这本书的书名很有意思,叫不管教的勇气。其实很多家长都会想着要管教好自己的孩子,让孩子变成一个优秀的人。在管教的路上本就折腾得精疲力尽还不如意,更何况被告知不用去管教,这得有多大的勇气才能做得出的决定呢?

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这本书:这是一本阿德勒理论基础上,让家长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育儿书籍。

带着三个问题来学习这本书

第一个问题:如何用即不批评也不表扬的方式教育孩子


图片发自App


我们其实通过各类育儿书籍的学习,已经慢慢领悟批评教育,与表扬教育都不是好的方法。孩子都在寻找归属感和价值感。所以这是我们需要去留心部分

1.不去干涉孩子的课题

它明确地告诉我们不要去干涉孩子的课题。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课题。很多矛盾也都来自于你干涉了别人的课题或者别人干涉了你的课题。

很多父母也许是责任使然,觉得自己生了这个孩子就得对他的一生负责,需要为他规划好人生的每一步,上什么学习,从事什么工作,甚至取什么样的媳妇,都多加干涉。

其实这样的结果经常会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破坏自己与孩子的关系

关于课题分离作者在他的另外一本书《被讨厌的勇气》里用很长时间了篇幅来写这个事情。

谁的课题,谁的感受是首先需要我们去区分的。比如孩子的考试。这个是孩子的课题吧,需不需要找补习班等,这些应该都是孩子自己决定的。我们家长除了不干涉就是要明确告诉孩子,这是他的课题,但是如果他真的需要帮助,父母一直都在。

和谐的亲子关系更是给予孩子爱的奠基。

也就是说,除非孩子自己需求我们协助他,否则不要去干涉对方的课题。


图片发自App



2.感谢孩子 

孩子对家庭做出了贡献 我们给予感谢。对孩子有礼貌,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他,认可他,感谢他。这是他的价值感构建。


第二个问题:怎么让孩子变得会学习?

1.让孩子发现学习的乐趣

回顾我们儿时的经历,其实一直赶赴在考试这件事上,至于学习本身的乐趣好像反而被忽视了,随之而来的反而是各种升学压力。

带着这份压力,就出现了很多电视上拍的,高考后大家疯狂撕书,大喊去你的高考!然后上了大学反而开始顾着玩而不再愿意好好学习。

更甚者出了学校,就几乎不大看书了。包括我们自己也是经历好几年的浑浑噩噩期才慢慢意识到学习的乐趣,才发现在一本又一本书里找寻各种各样的答案,是这么有意思的事情。

那么怎么让孩子发现学习的乐趣呢,为求知而求知的纯粹.需要孩子自己去体会,我们家长做的就是等待他。

多带他去为这个社会付出贡献,其实总归也还是让他找到自己的价值感,我始终记得那句话,感觉好才能做得好,

我觉得这里的学习不仅仅是书本上的学习。探知的过程是有很多个方式的。现在也有了很多让学习变得生动有趣的方法,大自然教学,科学实验教学,此类也都是家长可以带着孩子一起玩起来的学习方式。

2.不要俯视孩子,孩子和我们一样是需要被尊重的。与孩子建立好亲子之间的关系,首要的就是需要尊重他

当我们自己有情绪的时候不要把孩子当撒气桶,我们可以选择给自己一个冷静的空间冷静下来再去处理事情.

把自己真实的想法告诉孩子,很多时候我们告诉孩子不要去做什么,可是却没有告诉孩子不要去做这件事的原因。然后我们自己对于这件事的感受是什么。

第三个问题:如何赋予孩子面对人生的勇气?


图片发自App



一个勇敢的人必然是个有自信心的人,怎么去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就是通过我们日常去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去认同他,甚至还能在缺点中找寻闪光点。

我发现这是一个很有爱的动作,包括我自己给孩子特别制作了一本成功日记,就是在记录他日常中做得好的点点滴滴.主要也是让自己养成去欣赏认可孩子的习惯。

这本书一直反复在强调的事情就是我们要去感谢孩子,带着他去做帮助别人的事情,让他了解到自己的价值感。

一个拥有归属感和价值感的孩子就好像披上了铠甲定能更有勇气地去面对自己接下去的人生的

最后的小呼吁

樊登老师也呼吁大家给孩子表白一下,多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所以我最后也表白一下自家宝贝:多游哥哥非常有自己的想法,经常什么选择性问题的时候都可以自己做出选择。

有不高兴的时候绝对不委屈自己,一定会爆发出来。真的非常懂得善待自己呀,

精力旺盛,像上了发条一样。自嗨时间特别长,到了大晚上还可以自己唱起自己编的歌曲来。

大家也一起表白一下自己的孩子吧。没有孩子的表白一下自己



如果你也想学习这本书,送你7天的免费体验期


图片发自App

如果你想跟我有更多的学习交流欢迎添加我的微信,或者你也可以来申请加入我们每周写一篇读书心得的队伍当中哦。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晴爱学习】:《不管教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