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无事,把收藏有一段时间的据说囊括了金球奖和奥斯卡金像奖共八项提名的电影《华盛顿邮报》翻出来看完。
收藏这部电影,第一是因为本片的导演,即大名鼎鼎的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他曾执导的《辛特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让我每次观之都泪流不止,为电影中所彰显的人性之美而感动。其实当初收藏以备有空再看之时,我对这部电影是一无所知的,就只因为导演是斯皮尔伯格,这位被许多人誉为“好莱坞电影无可替代的代言人”。
因此,点开播放,我对情节一片空白。只是猜测是否介绍这份报纸的历史?但等一百二十分钟的电影结束的时候,我庆幸自己对当初没有因标题的不夺人眼球就放弃,也感谢自己一直喜欢的导演永远不负众望,没有浪费自己的这两个小时。
整个电影,其实导演就是将媒体及新闻人捍卫正义和坚守言论自由,放在一场所谓“危害国家安全”的抉择中,从而放大了新闻人的职业操守,让我们明白,真正的新闻人,一定是要为这个社会肩负使命和责任的,因为“新闻是历史的第一草稿”。
电影一开始竟然是一段越战的惨烈画面,战火纷飞,尸横遍野。然而前往前线阵地考察的官员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却粉饰太平对战争前景甚为乐观。让我们感受到政府的谎话连篇。于是一位自认为“与勇气相比,负罪感才促使自己没有像其他人一样,眼睁睁地说瞎话”的“铁杆鸽派”的政府官员,利用几个月的时候,把收藏在兰德智库的一份长达四千多页的关于“越战的档案”,即“麦克纳马克”报告偷了出来并复印。于是本电影的重头大戏才正式开演。
负债累累的渴望上市脱离困境的《华盛顿邮报》的董事长凯瑟琳和总编本布拉德利,突然发现竞争对手《纽约时报》的知名记者竟然接连三个月没有发布新闻,预感会有重大新闻。当揭露越战内幕这一爆炸性新闻刊发,立刻招致政府的禁报令和被控以“危害国家安全”罪要诉诸法庭。而此时,他们竟然得到了报告余下的更多资料。在出版还是不出版商,电影给予了极为细腻的演绎。
例如电影中的凯瑟琳与报告的撰写人是关系亲密的好友,现在还是公司的高级顾问,为此专程有一段他们之间的对话:我对友情的珍惜,对你的感激不能左右我出版的决定。并且质问自己的朋友,为什么不公布,因为公众有知道的权利。同时对朋友的善意提醒和告知出版后的严重后果,说的那句话可以看出真正的出版人应有的操守“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由政府决定我们该发表什么的世界,那么报纸就不复存在了”。
电影为了突出凯瑟琳的这种对新闻出版应有的立场,电影不断铺叙她及他们家族以及她所管辖的公司与白宫历届总统之间关系的亲昵,同时也不厌其烦地强调她所执掌的公司正处于生死攸关的时候,任何一个“灾难性”的事故,都有可能导致投资银行撤资,从公司濒于破产。但是当不能同时既是媒体和政府的朋友的时候,她选择了做媒体的朋友。
电影在拍摄做出艰难抉择的时候,通过电话,各方势力都连线分机,凯瑟琳家的院子里歌舞升平,房间里看不见的硝烟弥漫,凯瑟琳拿着话筒的画面,不断拉近、放大,最后特写面部表情:含着泪,慢慢说:出版吧,就这么做吧,让我们出版,就这么干吧。因为她知道“捍卫出版权利的唯一途径就是出版本身”,“如果尼克松这次赢了,就会有下一次再下一次”
于是电影紧接着用很长的镜头演绎整个印刷过程:等候在电话边的工人,大声说:印刷。按下电源,机器隆隆运转,印刷、切压、出版、分发、装订、捆绑、运出车间,送到运输车,次第开出,扔送到投递点,派送、投递-------各色人等阅读报纸。
原来“报纸的使命是重大新闻的采集和报道,报纸将致力于国家福祉,应秉持新闻的自由”,“媒体的自由是为了让媒体在我们的民主政体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应该是为被统治阶级服务,而不是统治者”,这样,这个国家的人民才可以做到不让总统一人独大管理国家!
这部电影让我感触颇多的关键原因,是当下发生的一些事情颇令人费解。
例如前一段时间扒高铁车门导致火车延误两分钟事件,2月7日中央台报道了一篇关于为让孕妇顺利生产高铁临时停靠汕尾站的新闻,同是因为有紧急事件,为何前一条新闻几乎是一点即燃让当事人站在火山口,而后一新闻几乎无人问津?又例如看网络新闻,如果依据标题去阅读,你就真的能明白什么是文过饰非,因为现在更多的人都只重流量,很多所谓的媒体人,几乎已经成为了“博人眼球”的小丑,更不用说为了新闻去制造新闻,甚至丧失人性良心去等候新闻。
历史是成功者书写,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那么至少在事件发生的当下,能否公众在新闻报道的第一草稿中知道一点实情?
不要能捂得住才报道,捂不住努力捂住,实在捂不住则避重就轻。新闻人的良心和职责,才是这个社会该有的良心。
大力推荐大家去看这部电影!会给你很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