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报社实习的66天

青岛报业集团坐落在太平路33号,背靠与上海“十里洋场”齐名的中山路,与栈桥隔海相望。《青岛早报》《青岛日报》《青岛晚报》都在这座具有百年历史的德国建筑中。我本科学的是新闻学,辅修国际贸易专业,对财经有一定的了解,所有有幸被分到《青岛早报》财经部,这段两个多月的实习生活让我受益匪浅。


在报社实习的66天_第1张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放下身段,融入职场

所有人都在埋头工作,电话响不停却没人接,每天早晨都有取不完的快递,办公室的工作根本插不上手。几乎每个实习生都会遇到这种情况,都有这样的困惑:电话要不要接?答案是,一定要。

第一天报到,财经部所有记者都外出采访,主任在会议室参加晨会,我面对一直响个不停的电话想:我有没有权力接电话?接起来该用什么身份回答?会不会因为说错话引起对方不满?好在电话并没有响多久,没等我想出答案便已经恢复平静。隔壁体育部的主任大约昨晚跟了一场球赛,他敲了敲桌子之间的隔板,含糊不清地说:“小姑娘,电话打来你是要接的,你们部门没人在,你就得负起责任来。打电话来的是谁,找谁,有什么事情,你都得记下来待会儿告诉同事。”

很多人实习的时候都认为能够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就是出色的表现,不必理会接电话、去快递和订盒饭这些工作之余的事。殊不知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能够以小见大,初来乍到的你绝对是这个办公室的焦点,每个人都在通过打量你的行为,给你一个迅速而准确的定位。能不能清楚概括电话的来意体现你办事是否有条理,帮同事取快递并与之建立友情体现你的人际交往能力,订盒饭则能体现你是否谦虚和勤劳。你的一言一行汇集在一起,组成同事、领导对你的印象,决定着你实习期间的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甚至未来是否能够留任。

梅奥认为,影响雇员工作积极性的因素并不限于工资和制度,是否拥有融洽的人际关系有颇有影响。人际关系越融洽雇员更容易集中工作上注意力,并获得自豪感和满足感。在实习开始的前两天,放下身段,做一些取快递、订盒饭等“小事”,迅速融入职场比写十篇稿子要重要得多,因为只有勤劳、谦虚、与人为善的人才会得到同事和领导的认同。融洽的人际关系不仅让你心情愉悦,也能得到同事的帮助,在以后的工作中如鱼得水。

胜者不骄,败者不弃

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即个体对自身成功应付特定情境的能力的估价。自信,是个人对自己所做各种准备的感性评估,能够促使行为更为积极,更有利于成功。但是过于自信,对自身的实际能力没有客观认识,过分高估,就是骄傲。初入职场,既要保持自信,相信自己能够胜任工作,同时又应该谦虚谨慎,切忌骄傲。

第一次采访对象是两位海归,大学毕业去日本留学,归国后在青岛创建贸易公司。领导派我去采访他们的创业故事。在此之前,我从未单独进行过如此真刀真枪的采访。接到任务后我的第一反应是惶恐,但短暂的思考后我立刻接受任务:第一,我有新闻学的专业功底;第二,对经济贸易多少有些了解;第三,领导让我一个人去也是相信我的能力。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无畏,我的第一篇报道《避免变“海带”“海龟”忙创业》成功见报。

自信是顺利完成采访的前提,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认真对待。从联系采访对象到准备问题、采访、观察细节、拍照、写稿,没有细节都不能松懈。细致的观察能让对象更加丰满,例如桌上有一盒胃药,让采访对象忙碌创业的形象更加立体,也成为整篇报道的出彩点。进入报社两周后,只要我去采访,第二天一定能见报。领导称赞我是她见过素质最好的学生。

本以为经历过多次磨练,我对采访已经驾轻就熟。但是三个月后,却由于过于自信,犯了大错误。那次的采访任务是调查各家银行的房贷利率,我图省事,只给银行打了几个电话,并没有核实相关的身份和电话真伪,更没有亲自到银行采访,只是把数据草草记录就上交。第二天这篇报道没有见报,原因是提交的数据有问题,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的利率颠倒了。报纸小样印出来才发现跟《半岛都市报》数据不一样,经核实后,那篇报道作废了。

因为我的疏忽,让其他同事熬夜加班。至此,我更明确了对待数据,对待人物、姓名、称呼,对待一切上报的因素都要认真核实,保证真实准确,这是新闻人最基础的素养。不论发表了多少篇报道,不论将来又怎么样的成绩,朴素认真,严谨审慎,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做任何工作都是如此,最初实习的时候小心翼翼力求做到让每个人满意,时间长了惰性蔓延就开始疏忽大意。犯错误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要从错误中看到原因,一次警醒。

知识是永远的护身符

常听到有些同学为了做兼职挣零花钱而不惜翘课,仔细算一笔账才发现根本不值得。入学时已经为这门课程缴纳了学费,做兼职仅仅能把学费挣回来,那么因此耽误的知识呢?“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珍惜学习的机会,不要等到工作时才发现知识欠缺,这时去弥补恐怕为时晚矣。


在报社实习的66天_第2张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大学时有一门《新闻摄影》的课程,遗憾的是我经常逃课,学到的知识少之又少。在实习中才知道大部分的新闻都要现场配图,一般性的采访可以摆拍,但有些特殊报道则需要抢拍甚至偷拍,这都需要精湛的摄影技术。一次关于金价下跌的采访,我跑遍岛城金店写出《买金饰品多打听能省不少银子》的报道,却与《半岛都市报》同天的新闻类似,幸好我的报道中有更为翔实的资料和独特清晰的配图令他们的报道稍逊一筹。但这次是匿名采访,需要抢拍,没有学好知识的后果是我拍了好多图都不能用,幸好有朋友开金店,只好腆着脸去拍两张照片。“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让我至今记忆尤甚,自那以后再也没有翘课。奉劝各位不要虚度光阴,起码要把专业课学好,工作时才有底气说自己是科班出身。

每一个记者都有一段心酸成长史,要学好专业知识,扛得起单反,逛得了菜市场,还有拥有一双走遍天下都不累的兔子腿。实习66天最大的收获并不是在报纸上发了几篇报道,那一段时光里认识的人和发生的事都雕刻在我的记忆深处,如同酿酒一般缓慢发酵,流淌渗透到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时刻提醒我谦虚勤奋,严谨审慎。

注:本文发表于《中国研究生》2015年第2期,文章有几处做细微改动。

作者介绍:

李颖,曾用笔名吃不饱睡不醒。新闻学小硕一枚,码字爱好者,爱折腾爱自由爱生活爱一切美好的东西。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报社实习的66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