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让孩子更好地认识世界,如果有本「说明书」就好了。

想让孩子更好地认识世界,如果有本「说明书」就好了。_第1张图片


想让孩子更好地认识世界,如果有本「说明书」就好了。_第2张图片
想让孩子更好地认识世界,如果有本「说明书」就好了。_第3张图片

                                                              「 这是熊老师第103篇原创文章 」


前一阵,我去看3D画展,看到了有趣的一幕。在逛到梵高的《向日葵》前时,碰巧遇到了我的三个妈妈朋友,她们都是带着孩子来长见识的。

其中年龄稍大一些的妈妈文洁,把身边的孩子向前推了一小步说:“快告诉阿姨,这幅画是什么?”小朋友看着我,像是背书似的:“《向日葵》,作者,文森特·梵高,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代表作有......”

另外一个妈妈Lily,则把画指给她的孩子看,不过小朋友像是不感兴趣,眨眨眼看了下扭头要走。

最后一个妈妈晓菲,拉着孩子离画面更近了一些,她告诉女儿这是向日葵,并没说梵高是谁,不过小孩子看起来很感兴趣的样子,她就多问了几句喜欢吗之类的闲聊。

三对妈妈和孩子的表现还真是不一样呀。我本以为这件事这样就是结束了,没成想还有后续。

一个星期后,我去晓菲家做客,发现客厅的展示柜上有一幅笔触非常狂野的向日葵的画,便走上前去多看了两眼,画旁边还有几张她们一家人去看向日葵的照片。问过后才知道,画展之后,晓菲家孩子开始找画笔画花,她也突然发现孩子竟然有些绘画的天分,便带女儿去京郊看了真正的向日葵。客厅摆着的画就是从向日葵田回来后的纪念。

这是我身边众多妈妈好友中的三位,文洁、Lily、晓菲,她们都来自二三线城市,家庭条件也差不多,现在结婚生子定居北京,可以说孩子的起点几乎是相同的,但三个妈妈不同的教育观,将会把孩子带到不一样的未来。


三种妈妈教育三种娃


@文洁:我们的目标是清华北大

1982年出生的文洁,考上大学是她第一次踏出家乡看到外面的世界。因为当初差了几分和理想的大学失之交臂,所以她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再发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再加上现在她能给孩子提供比自己当初更好的教育条件,文洁很早就给孩子定目标:考上清华北大。

文洁这个妈妈,做得真累;做文洁的孩子,更累。从孩子会说话起,文洁就开启了教育长征。几岁的小不点,要会背唐诗、要会唱英文儿歌、还要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每次孩子受到幼儿园老师的夸奖,文洁心里便会产生巨大的满足感,“今天我家宝宝又被夸奖了”都快成了她的口头禅。

文洁家的孩子,从小的认知中,成绩便和母亲的满意度相互关联,那么很可能文洁的认知水平就是孩子认知水平的顶点了。如果孩子发展得不好,文洁将再次体会到当初的遗憾;如果发展好了,那么孩子考上清华北大,全家喜气洋洋。但是,然后呢?


@Lily:小孩子嘛,差不多就行了

和文洁的高标准严要求相反,Lily是另一种妈妈。她的家庭条件比文洁要好些,所以她的爱好广泛,但浅尝辄止。Lily对孩子的教育,也非常符合自己的个性。

她很鼓励孩子去尝试,觉得孩子的快乐最重要,“不试过怎么知道自己会不会喜欢呢”。所以Lily家的孩子虽然也才6岁,琴棋书画却都接触过了,不过也就是摸摸,Lily是这样说的:“小孩子精力旺盛,多接触点东西没坏处,知道怎么回事就行了。”于是,Lily家有很多没有画完的画、没拼完的玩具、没看完的绘本......有一次我去Lily家做客,小朋友在玩乐高并且很快就初具规模,在我以为马上就能看到成品的时候,孩子转身跑去玩小火车了。我不禁主动问他为什么没有拼完呢?他回答:差不多拼完了呀。

Lily家的孩子,习惯了“差不多”的认知思维,他大都不想去探究事物之间更多的联系,对事物的认知空有广度失去深度。我仿佛看到了另外一个Lily,差不多的读书、差不多的玩、差不多的生活、差不多的一生。


@晓菲:我要她的未来不可限量

晓菲和Lily的年龄差不多,两人的孩子也只相差一岁。我在Lily家看到的乐高玩具,晓菲家有同款,不过区别是,一个残缺不全收起来不见踪影,另一个组装完成还被精心摆在柜子上展示。

晓菲也是毕业之后才留到北京的,本科时候曾经去加拿大交换了一年半,后来留校读了研究生。有了孩子后,她对孩子唯一的要求是,学习好。其他,如果孩子愿意去尝试,她也会鼓励,只是不能半途而废。

那个摆在柜子上的乐高玩具,是因为有一阵在小朋友之间很流行,她就答应女儿买了一个,拼完后女儿没再继续要求,她便知道孩子对这个是一时兴趣而已。可是自从知道孩子爱好画画并且很有天分以后,她的支持程度,让人大呼羡慕。

晓菲家的孩子,成绩优异、有艺术天分、做事有始有终、还有全力支持她的家庭。她收到的认知教育,不只停留在概念上,还与世界产生互动和连接。想来想去她的未来只有四个字能够形容,不可限量。

你看,我们很自然地感受到了三个孩子的未来,这都归咎于三个妈妈不同的育儿方式啊。

《向日葵》事件也变成了我的育儿指导。首先让孩子看到画面中的向日葵,然后带孩子接触到真实的向日葵,最后让孩子拿起笔画下自己眼中的向日葵。这不就是孩子认识世界的方式嘛,从具体到抽象,从概念到连接,完美契合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晓菲真是个智慧的妈妈。

说到这儿,我又想到了另外一个“孩子”,杨沛宜。她是个学霸,去年参加了学术十项全能并取得了优异成绩;她爱好唱歌,组了自己的乐队。杨爸爸说她不会在国内参加高考,那么她未来会去哪个学校就读呢?她又会取得什么样的成就呢?杨爸爸也不知道。但我们都能清楚,她的未来不可限量。


做孩子的起点,而非终点


三个妈妈都是爱孩子的,是什么导致孩子之间的差异呢?是钱吗?不,是认知和意识。孩子的认知发展依赖于家长的认知水平。父母的认知有的时候是孩子的起点,有的时候则成了孩子的终点。

我们不可否认,生活中这样的状况比比皆是:大城市的孩子比小城市的孩子适应新鲜的事物速度更快;国际幼儿园的孩子比起普通幼儿园的孩子,语言、记忆、思维等发展得更好;而高中就出国留学的孩子会比研究生出国留学的孩子,对不同文化习俗的适应能力更强、包容性更好。这些都是认知的差距。很多家长会认为小时候的差距,经过后天的努力会有所弥补,可事实却并非如此。

科学研究表明,2-7岁是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阶段,这时期被称为是前运算阶段,具有三个主要特点:

1.相对具体性:儿童开始依赖表象进行思维,但还不能进行运算思维。所以这时的孩子,特别容易被漂亮的图片吸引。

2.不可逆性:因为不可逆,所以必须要重视这个阶段的教育,为孩子打好基础。

3.自我中心性:儿童只能站在他的经验的中心,只有参照他自己才能理解别的事物,故又称为自我中心思维阶段。

那么如何才能让孩子具有更好的认知呢?

家长们一定要记住这一点,千万不要被自己的认知思维框住了。世界发展如此之快,一个人的经验太局限了,不要让你的认知成为孩子认知的终点,更应该是孩子的起点。

你没法去读国际学校,但你可以学习国际学校的教学方式;你没法把孩子送去国外,但你可以给孩子更多接触国际文化的机会;你觉得要掌握认知教育太难了,你可以让专业的教育课程来帮忙。况且国内也在逐渐开始重视儿童认知教育,作为父母的选择其实很多。


中信出版集团独家授权、国际畅销绘本同步音频节目《给孩子的世界说明书》,经过半年研发制作正式推出。

想让孩子更好地认识世界,如果有本「说明书」就好了。_第4张图片


这个节目基于已经翻译成11种语言、畅销60多个国家的比利时绘本《给孩子的世界说明书》,讲述了26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串联了26个主题场景中500+概念。小朋友们会和故事的主人公小猫奥托一起,做一次探索世界的旅行,经历从春到冬,完整的一年。

每天10分钟,孩子能在熟悉的场景中挖掘到新鲜的事物,还有更多精彩的背景和文化解读。教育家熊莹老师亲自献声解读,不仅帮助孩子们找到和世界正确的连接方式,也能为许多家长们扫清认知盲点,像海上丝绸之路、姜饼屋、送子鸟的传说、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地球生物......生动有趣的故事,更是让孩子们接受了平时爸爸妈妈怎么劝也不听的话,比如多吃青菜。

每期节目中,熊老师还会教1-2个简单的英文单词。小朋友们能不仅学会拼读,还能把学到的单词应用在适宜的场景中。其实最好的英语启蒙,并不是在语言班,而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呢。

另外,“奥托小读者俱乐部”中,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小朋友和家长们。熊老师会来这里给小朋友们和家长们解答问题。小朋友们会可以在这里交到新朋友,家长们也可以在这里探讨育儿经,一起借鉴学习熊老师和孩子交流的方法。

就不多介绍了,快点击下面的链接试听吧!相信宝宝和父母都会喜欢上它的。小朋友们,来和熊老师一起来探索世界吧!


想让孩子更好地认识世界,如果有本「说明书」就好了。_第5张图片
想让孩子更好地认识世界,如果有本「说明书」就好了。_第6张图片
想让孩子更好地认识世界,如果有本「说明书」就好了。_第7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想让孩子更好地认识世界,如果有本「说明书」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