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于 青塔
不管你是广东人还是北京人,陕西人还是云南人,你的身边,都应该至少有一个同学或者朋友在东北上大学。
据教育部官方统计,2019年,东三省共毕业了6089名博士生,超过6.6万名硕士研究生,和大约40.46万本科生。
平均下来,2019年,每9个应届研究生中就至少有1人来自东北的大学;2019年毕业的本科生里,每10人当中就有至少1人在东北读书。
除了人参、貂皮、鹿茸之外,这片土地带给中国的特产还有一样:好大学。
坐拥250余所本专科院校,4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7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和一众老牌地方强校的东三省,高教实力和规模恐怕远远超出了许多人的想象。
除开“双一流”,东北还有不少好大学。
从兵工七子长春理工大学,到电线电缆行业的“黄埔军校”的哈尔滨理工大学,再到原卫生部直属的11所医科大学之一的中国医科大学,东三省大学的好名声大多由来已久。
作为“共和国”长子,建国初期的历史背景为这片土地打下的烙印,直到现在也没有完全消弭。东北的大学也是如此。
上个世纪50年代,受到当时政治背景的影响,中国全面开始了向苏联教育模式的学习,在全国范围内的高校中,轰轰烈烈的展开了一场院系调整的大运动。
这次的调整,让多科性综合性大学大批地遭到拆分,各个高校按照学科和院系重新进行了调整组建。人文社科受到重创,相应地,工程、师范和农林等方面的人才培养也得到了相当可观的发展。
东三省的大学,至今都还带着这样的影子。
与其他地区高校争先恐后地追求“综合性”、“大而全”不同,东北的综合性大学极少,大多数高校还带着“工业”、“理工”、“林业”、“农业”、“师范”、“财经”、“外国语”一类的“帽子”,没有摘下。
这些学校单科性极强,也正因如此,几乎每所学校都有那么几个拿得出手的王牌学科。
教育部2017年公布的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东北三省共有13所高校的56个学科被评为A类学科(全国前10%)。
这其中,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东北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均有多个学科入选。
此外,还有6所非“双一流”高校也同样拥有实力顶尖的王牌学科: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的中药学专业获评A+,专业实力位列全国前2名;东北财经大学3个学科入选A类,优势学科数量放眼全国也处于一流水平;而长春理工大学的老牌优势学科光学工程甚至力压部分理工类985高校,获评A-。
以它们为代表的一众高校,在建校以来的数十年间,尽管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限制和发展困境,都没有辱没学校传承已久的金字招牌,始终都在各个领域保持着最顶尖的水平。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去东北上大学的结局,很有可能是到“南方”赚大钱。
哈尔滨工业大学发布的2019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这一年,仅有17.49%的本硕博毕业生选择在东北地区工作。签约就业地区占比最高的是华东地区,占比接近30%。
东北地区另外一所985高校,东北大学的就业质量报告则显示,尽管近三年来,选择在辽宁省就业的毕业生占比始终最高,但却在逐年下降。
2017届东北大学毕业生留在辽宁省内的比例为24.1%,一年后,这个比例降至21.6%。到了2019年,仅剩下18.9%的毕业生在辽宁就业,比流向北京的毕业生占比只高出了2.7个百分点。
相比之下,身为计划单列市的沿海城市大连对于毕业生的吸引力就要大很多,但依旧留不住高学历的毕业生。
报告显示,身处大连市的985高校大连理工大学2019届本科毕业生中约有40.85%选择留在辽宁省内就业,且这个比例已经至少3年连续升高。
然而近三年,大连理工大学的应届研究生中,选择留在本省的比例却在逐年下降。2019年,选择去北京就业的学生最多,占比17.4%;而辽宁省却仅仅留下了16%的大连理工大学应届研究生。
这样看来,东北地区所面临的人才流失问题,要比中西部更加不容乐观:2019年,武汉大学有30.95%的应届研究生选择留在湖北,而四川大学更是有41.21%的毕业生选择留在“天府之城”成都。
高等教育,已经俨然成为了东北地区对于年轻人最具有吸引力的东西。
每一年,数十万年轻人从各个地方来到东北。他们在这里学习、生活、接受教育,然而几年之后,他们又会再次流向全国。
然而每一年,这些年轻人来了又走,他们从这里得到了什么?又为东北留下了什么?
21考研的QQ群,有很多大学的计算机考研/软件考研资料,欢迎加入
群号是 954288959
您还可以在以下平台找到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