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知道古代入学需要做些啥吗?

《入学时间 :春夏务农,冬入学》

我们现在都是九月开学,在古代是绝对不可能滴。因为中国古代是传统的农业社会,秋天正是收成的季节,没有人会在这个时间入学的。历史上开学时间的变化基本上都遵循“不夺农时”这一规律,所以多数是冬季入学。

像宋代陆游在《冬日郊居》中就说过:“儿童冬学闹比邻,据案愚儒却自珍。”并批注“农家十月,乃遣子弟入学,谓之冬学”。


《入学年龄:8岁孩子和20岁大叔同班》

古代的孩子入学比现在的要晚一点,大多为8岁,比如东汉哲学家王充和宋代文学家苏东坡等,都是8岁入学的。

明代《庄渠遗书•渝民文》中写道:“凡为父兄者,如有子弟年六七岁至二十岁未冠者,俱要送入社学。”也就是说,6—20岁的人都可以上学。古代最小的新生大多是六七岁,但20岁也是正常的,此外,北魏人刘兰更是“年三十余,始入小学”。


《准备学费:古代学费叫“束脩”》

开学学费肯定少不了,古代学费叫“束脩”,“脩”就是肉脯的意思,如腊肉、咸肉等,“束脩”就是10条干肉。

孔子曾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就是只要送我10条干肉,我就教你。后来,束脩就成了“学费”的代称,早期束脩多为实物,到后来就是银两钱币一类了,称为“脩金”。送脩金是古代的一种社会风气,有时也是强制性要求。

如果学生家里没有钱,也可以送粮食替代钱币。


《家长送学:要听老师的话哦~~》

主要是去给老师学费,多少不等,具体看老师的贪财程度,一般穷人就少点,富人就多点,如果遇到特别善良的,穷人还可以不给。

送学时,当着老师的面,家长会叮嘱孩子要听老师的话。

比如东汉的魏昭入学时,他的父亲就要求他侍奉老师郭林宗,要像侍奉自己一样。于是,魏昭对郭林宗毕生尊崇,才有了后来“奴婢奉师”和“四煮粥师”的佳话。


《起学名:不许再叫我二蛋啦!》

古人一生会有几个名字,小名、大名、诨名等,其中大名即学名,就是上学时起的名字。  

古代家长为了叫起来方便,往往先给孩子起小名。什么阿猫阿狗的都可以叫。但孩子读书的时候再这样喊就显得不庄重了,必须有正式的“名”和“字”才行。  

但是古代很多父母文化程度都不高,大都是进学堂时请老师给起名的。  


入学礼

古代人生四大礼之一

第一步:正衣冠

  古人有云:“先正衣冠,后明事理。”在这个环节里,学童们一一站立,由先生依次为学童们整理好衣冠。

第二步:入学堂

  整理好衣冠,学童们排着整齐的队伍集合于学堂前。恭立片刻后,在先生带领下,进入学堂。

第三步:拜师礼

  之后,学童们在先生带领下,先拜孔子先师,再拜先生。向先生赠送六礼束修(六礼包括: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莲子,寓意为苦心教育;红豆,寓意为红运高照;枣子,寓意为早早高中;桂圆,寓意为功德圆满;干瘦肉条,是用以表达弟子心意。)之后,便是学童间互相鞠躬,表示互爱互帮。

第四步:净手

  学童们将手放到水盆中,正反各洗一次,然后擦干。洗手的寓意,在于净手净心,希望孩子洗去杂念,一心一意学习读书,能在日后的学习中心无胖物。

第五步:朱砂启智

  先生手持蘸着朱砂的毛笔,在学童眉心处点上红点,也叫朱砂点痣,取的是古语中“智”的意思,意为开启智慧,目明心亮,也希望学童们日后的学习能一点就通。

  整个过程,古人称之为“入泮仪式”。其中的各个步骤,都是根据《礼记》和《弟子规》而定,历经千年而未改。

  以上步骤做完后,孩子们就正式进入啦。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们知道古代入学需要做些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