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的《天地有大美》,讲生活美学,以庄子的《庖丁解牛》开篇,说文惠君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了极致之美,“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简直不亚于国家大剧院的歌舞剧。
有趣的开篇,让总想在文学、艺术中寻觅美的我醒悟:美,就在我们的衣食住行,寻常岁月中。
然而,现实中的我们,忙完工作忙孩子,稍有闲暇,还要忙不迭地刷朋友圈,参加各种聚餐聚会,唯恐被这个时代,被自己的圈子抛在了后面,哪里还有闲情逸致,去细细地品味生活之美?
正如蒋勋在书中反复提及的,忙即“心亡”,心一旦死了,自然对生活之美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久处其中而浑然不觉其味。
浑浑噩噩地忙着,几乎成了我们生活的常态,这样的日子,自然少了很多色彩和滋味,不甘于此的我们,又多了一项忙,忙着变本加厉地向外追寻抓取,以光怪陆离的方式刺激日渐麻木的自我,用五花八门的物品填补内心的空洞,在各式各样的聚会中逃避真实的孤独,结果却是,越来越品不出生活的滋味了。
正如越是心脾两虚胃口不好的人,越是想用酸辣厚味刺激自己的食欲,最终却只能是食不知味。
所以蒋勋说,生活美学的第一课,就是“懂得停一下,停下来做自己,回到生活本身,发现无所不在的美。”
试着放下虚妄不实的焦虑,停下庸人自扰的忙碌,安心做自己,用心做好手中之事,细细品味隐匿的活色生香之美。
清明时节,把老家拿来的头茬香椿,清水洗去浮尘,快刀切成碎丁,打上两三个土鸡蛋,放些盐稍作搅拌,热锅冷油,煎到鸡蛋微黄,香椿愈发鲜绿,就可以“吃春”了。
或者,买几条黄鲫鱼,煎到两面金黄,鱼刺都酥了,撒些盐,和香椿段、蒜苔段一起卷了煎饼吃,色香味,都极为鲜美,让这道荤素搭配的当令小菜成为春季的一种念想。
去朋友的茶园,亲手采摘鲜嫩的茶叶,看着片片新芽,经由采摘、挑拣、杀青,反复地揉捻、烘干,终于由带点儿鹅黄的嫩绿,变作了带点儿白毫的墨绿,拥有了茶的香气。
迫不及待地泡上一杯,滚水醒过的新茶,释放出浓浓的板栗香,皱缩收紧的叶子,在水中徐缓舒展,茶汤逐渐变作明亮的绿色,轻抿一口,清沁肺腑,心也随之舒展。
立夏刚过,气温飙升,换上纯棉衬衫,顿觉神清气爽。物质丰盛的好处,不是多多益善,而是有得挑拣,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体型、气质、喜好,来选择最能彰显我们个性特质的服饰。
特别喜欢的几件,不舍得丢进洗衣机里滚,先用洗洁精浸泡领口、袖口,洗去汗渍,再用洗衣液浸了轻轻揉搓,晾晒干了亲手熨烫,如此穿起来,人才觉得精神百倍。
也曾目迷五色,买各种新潮时髦的款式,最终发现,衣服塞满衣柜,常穿的却不过几件。
如今,对衣物的心,淡了许多,一个季度,不过几件,却都是舒适喜欢的。
“美是一种选择,甚至是一种放弃,而不是贪婪。”越是了解自我,便越不在外物中迷失。
蒋勋说,很多人只有房子,没有家。房子只是硬件,若没有人用心打理,便称不上家。
而打理的法门,最得我心者,便是断舍离,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去多余的物品,脱离对外物的执着。
新房装修停当,近期准备搬家,得闲就和先生一起收拾软硬细碎,所用之法,就是断舍离,只留下我们当下所需的物品,把“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物品送出去。
守住自己的心门,出出进进之间,才发现我们所需不多,筛选下来的少量物品,都是真正需要并喜欢的,一杯一盏,随时把玩,既有乍见之欢,又能久处不厌。
特别喜欢书中的这段话:
“如果从诞生到死亡是一条高速公路,那么我宁可另辟蹊径。人生只有一次,我为何要那么快走完全部路程?我觉得可以慢慢地走,每一段过程,每一分,每一秒,都可以停下来,做一点观看,做一点欣赏。”
也曾喜欢开快车的刺激,也曾患上“路怒症”,但换来的是一堆罚单和各种惊险。再上高速,试着将速度保持在八十迈,发现自己心跳平稳,呼吸匀称,不仅不觉得心累,还将能耗降到最低。遇上堵车,索性打开音乐,碰到加塞,就让他先过,至少,心不堵了。
有空出门走走,一步一步丈量熟悉的院落,才发现近处亦有风景,这里一片芍药,那里一丛木香,一阵清香飘过,昏昏欲睡的心神便醒了过来。
“当可以快,但你可以选择慢的时候,这才是一个行的美学。它让你觉得生命并不是从生到死要拼命赶路。”
试着掌控自己生命的节奏,把握好人生的快慢平衡,也是一种乐趣。
美,并非空洞的概念,它就扎根于生活,需要我们用悠闲的心去滋养,如此,我们才能拥有从容沉着的心态,不会轻易被急功近利、焦虑浮躁的浪潮席卷,无论何时,都能锚定自我,按照自己的节奏,稳稳行驶在自己的航向上。
而说到底,所有生活的美学旨在抵抗一个字——忙,忙,就是心灵的死亡。试着让自己偶尔不那么忙吧,在“衣,食,住,行”这些平凡又琐碎的细节中,找回生活的重心,找回自我的中心,去品尝生活的真味,去发现天地之大美。
知行合一,方能真切体会,就在下班之后,或者周末两天,工作一放,手机一关,让身心稍作停顿,享受一下生活之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