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玩过的QQ

电脑刚刚普及的时候,邻家的小伙伴来我家给我下载QQ,注册QQ号。那个时候,看见能互发信息,觉得特别稀奇。

腾讯微博和个性签名可以互通。偶然间发现了自己七年前的微博,看那些幼稚的字眼,嘲笑过去的自己,自讽为黑历史。

那个时候很多人都会写日志,会偷菜,男孩子玩飞车,女孩子玩炫舞。还有聊天窗口上的QQ秀,会给它换上好看的衣服。当时大街小巷的小卖部里,会有QQ秀的贴画。

那时候的我,会加天南海北的人,然后认认真真的聊天。我当初跟别人聊天,有人会邀请我视频。我们就都打开摄像头,大人们会在一旁,也热情的打招呼,身处祖国的南北两地,互相问候。

还记得有个网友是理发师,她有客人来了就去给人理发,为了不让我冷落,就拜托别人继续跟我视频。我在屏幕另一端,看见她忙碌的样子,在键盘上慢慢敲下:“注意休息,祝你生意红红火火!”后来,她每次说起,都觉得我说话特别像大人。

然而,那些人现在早就已经没了联系方式。就像是《城南旧事》里面一样,随着英子的长大,很多陪伴过她的人,就开始消失不见了。

过了几年,手机普及。很多人用翻盖的、滑盖的手机,一个月五块钱的QQ费用,滴滴滴的提示音在口袋里响起,就觉得特别有面子。加的人也多了起来。除了无聊的调侃,就是互相偷菜,玩空间里面的小游戏,有人会买很多钻,换上漂亮的秒杀众人的QQ秀,在聊天窗口无比绚丽。

再后来,智能手机普及。很少有人会在网上聊天。加的好友也越来越多,几乎全是同学、校友。而那些“来路不明”的好友请求都会被拒绝。那种纯粹的加好友,聊天,随着网络、手机的普及,人们的安全意识也大大增强,慢慢的,形成了固定的朋友圈。

再后来,那些游戏也已经玩腻了。一个个淡出人们的视线。打开QQ,就是聊天和刷动态。日志数量大部分都是0,说说频繁起来。那种“半生不熟”的朋友,通过说说,就可以知道他的近况。于是,朋友圈里,有逢年过节时到处旅游的一波波定位,也有秀恩爱的甜蜜的祝福,还有生日的提示,亦有跟朋友出去耍的照片……慢慢的,朋友圈在大家生动活泼的润色下,有了人间的烟火气息。

“暧,他心情不好,别招惹他”,“你怎么知道”,“刚刚发说说了,”“哦,是吗,我去看看……”          “你觉得新来的小兰怎么样呀”“不了解,先看看她朋友圈不就知道了吗”        “我对那人一点好感都没有,太傲了”“何以见得”“你看他朋友圈,都有权限,跟我们还设权限……”      也不知从何时起 ,人与人之间的了解,需要依靠万能的朋友圈了,通过他的朋友圈,可以get到人物背景,人物性格,还有人缘关系balabala……以此,作为他的标签,或者第一印象。

“你为什么总是不让我发咱俩照片啊”“恋爱是两个人的事,与别人都没关系,没必要发啊”“可你看人家情侣,天天发,多甜蜜啊……”        “你说刚刚那计划怎么样”“啊,什么,我没听见,光顾着修照片呢”很多时候,跟朋友在一起时,玩是一码事,发朋友圈又是一码事了。只是,千万别只顾着修图,忽略了想跟你说话聊天的,想陪你玩的朋友啊。

也看过不少关于朋友圈的文,有人说,很多人喜欢装饰自己的朋友圈,作为了一件正事一样。其实,对很多人来说,关闭朋友圈是非常不现实的。因为即使你一时狠下心,立下一个flag,说再也不发朋友圈,可能过了一段时间,就会忍不住偷偷的刷别人的动态了吧。毕竟,好奇心,人皆有之。虚荣心,人皆有之。攀比心,人皆有之。

只是,我们千万别太过于沉迷。

那些年,我们玩过的QQ,更像是一种情怀,那种好奇,那种陌生人之间的信任,那疯狂偷菜的单纯稚气,都是现在难以拥有的。年龄越大,越发觉得,现在的朋友圈可以说是经营了。因为太累了,不相干的好友太多,真正交心的好友太少,顾虑太多,又爱要面子。免不了发朋友圈之前得三思。

真正洒脱的人是值得佩服的。在人间烟火气里浸润了太久的朋友圈,已经很难“片叶不沾身”地不受影响。还是心中默念……虚拟世界,这都不是事儿吧!哈哈。

你可能感兴趣的:(那些年,我们玩过的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