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读书总结(三)

这是2017读书分享第三期。今天分享一本书—— 维克托·弗兰克尔《活出生命的意义》。

2017世界读书日,吴伯凡老师分享的四本书之一。这篇读后感费了很多时间,每次都列草稿,列框架,重读,觉得怎么分享都不是那么完美。所以,就决定拆开分享。今天先分享一部分。

先说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收获,它有改变我的性格。很长时间里,我都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会为即将毕业伤感,为一个本子写完哀叹,也曾经被那句话震撼过——“今天是余生最年轻的一天”。

这种性格让自己总是很受伤,也很怕时间的流逝,经常怀旧感叹“逝者如此夫,不舍昼夜”!不知你有没有这样的瞬间?

阅读之后,我仿佛挣脱了对于时间逝去的伤感枷锁。渐渐的对时间有了另一种认识,时间流逝并不能摧毁所有。生命的尽头也不是虚无,时间虽然有其“短暂性”的属性,但是我们却可以利用自己的“潜力”去创造永恒。

在大学毕业那会,我很羡慕那些刚军训结束的大一学弟学妹,觉得他们还可以在这里享受四年的青春的美好,无忧无虑。可是,在作者维克托·弗兰克尔看来,那完全是没有必要的。相反,是那些学弟学妹们应该羡慕我才对,为什么呢?

原文引述:

"我们形象地表达这个意思:悲观主义者好比一个恐惧而悲伤地看着墙上的挂历每天被撕掉一张,挂历越变越薄的人;而积极应对生活问题的人好比一个每撕掉一张就把它整整齐齐地摞在一起,还要在背面记几行日记的人。他可以自豪而快乐地回忆日记中所记下的所有充实的日子,那些他曾经有过的全部的生活。即使他意识到自己老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他没有必要嫉妒年轻人,更没有必要为虚度的青春懊悔。他为什么要嫉妒年轻人呢?嫉妒年轻人所拥有的可能性和潜在的远大前程吗?“不,谢谢你”,他会这么想,“我拥有的不仅仅是可能性,而是现实性,我做过了,爱过了,也勇敢地承受过痛苦。这些痛苦甚至是我最珍视的,尽管它们不会引起别人的嫉妒”。 "

前段时间,有部电影《芳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银幕的最后,老去的一代逝去芳华后就什么都没有了吗?不是的,他们有过自己的青春,经历了自己的爱、恨,也勇敢的接受了生活给予的苦难、幸福。他们坦然的回忆那些充实的日子,而没有羡慕年轻人无限的前程。

有一次看一个综艺节目,蔡康永采访宁静说,静姐,如果有一个选项可以让你重返十八岁你愿意吗?宁静的回答很让人意外,但是我从她的回答中看出了她对生活深刻的理解。她说,不要,我不要回到十八岁,我好不容易来到五十多岁,经历了那么多,为什么要再让我回到十八岁呢!

原文引述:

"我总是不厌其烦地说,生命中真正短暂的是潜力,一旦潜力得到了实现,那么在实现的那一刻它就成为了现实。它们被保存下来,成为历史,在那里它们得到了救赎,免除了短暂性。因为在历史中,没有什么事情的失去是不可挽回的,所有的事情都无一例外地得到保存。”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7读书总结(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