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的爆款电影,非他莫属:《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7天票房破13亿,刷新了国产动画电影最高票房纪录,全网吹爆!豆瓣评分8.7,超过36万人在影评留下赞叹:国漫之光,年度最佳动画。
够硬核的特效背后,也有更为重要的隐藏情节:它毫不保留地展示着人性的“阴暗面”。
(一)
不论老版还是新版,哪吒一出生,似乎就注定了悲惨的命运。但这一次,哪吒更难摆脱的,是别人的“有色眼镜”。
深植于内心的偏见——是新版电影的核心。
小哪吒天生神力,一个不小心就容易擦枪走火,把陈塘关掀个底朝天。虽是魔丸化身,他却善良。只是陈塘关的村民对这份善良,全都视而不见:他们只相信自己看到的。从李靖夫人生下哪吒的那一刻开始,村民的偏见就已经根深蒂固。连哪吒的师傅太乙真人都无奈地望向哪吒说道:这是魔丸转世,留不得。村民纷纷磕头请愿:杀了哪吒,保陈塘关平安!
几乎所有人都视他为怪物,没有人敢跟他接触,也不允许自己的孩子跟他接触。被贴上恶意标签的哪吒,每天都活在痛苦里,感到孤独,无助。对一个年幼的孩子来说,标签也无形之中影响着他——既然你们都认为我是妖怪,那我如你所愿,坏给你们看。
在小哪吒仅有的认知里,“妖怪”是不被认同的。每当有人喊他“妖怪”,他会恼羞成怒,攻击对方。在他的生日宴上,申公豹告诉他真相:等他3岁之时,天雷降临,会摧毁他这个乱世大魔王。
知道真相的哪吒,深觉谎言和欺骗,难以抑制怒火,他摆脱了束缚,发狂时险些要夺走父亲的命。
偏见不长眼睛,可以轻易毁灭一个人。
美国心理学家 Howard Saul Becker 认为,标签具有导向作用——人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慢慢发展为跟标签一样的人。
哪吒是善良的,但却跟着旁人贴的“标签”迷失了自己。
(二)
哪吒让我想起了心理学家阿德勒的话: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哪吒是不幸的,他的童年都在旁人的偏见中度过,他彻底成为了人们眼中的“魔童”。但哪吒又是幸运的,他有一对从不放弃他的父母:母亲终日忙于斩妖除魔,仍尽力陪伴儿子成长;父亲李靖把责任做到了极致。面对哪吒,他一心教导,引他向善;面对陈塘关百姓,他施结界约束哪吒,尽力使百姓免受伤害;面对天命,他把替身符贴在自己身上,孩子无辜所以老子来扛。
所以当哪吒得知父亲愿意以命换命,为自己抵挡天雷之后,终于幡然醒悟。他决定放下别人对他的恶意,甚至拼死保护那些曾羞辱他的村民。在激烈的对抗中,哪吒喊出了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
消灭偏见的唯一方法,是认清自己的内心。
很庆幸哪吒没有因为旁人的偏见最终走向歧途,而是因为父母的关爱,及时看清自己的内心,免入歧途。
但我们身边,并不是每个人都像哪吒那么幸运,及时看清自己的内心,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三)
我们身边有迷失了自己的人。就像电影中的敖丙一样。
敖丙还没出生,他就被设定了人生轨迹——他需要在哪吒危害人间的时候,像救世主一般出现,参加封神大战。那么,龙族就可以摆脱在海底牢狱镇妖的命运;师傅申公豹可以在天尊面前邀功、得道成仙。申公豹教他法术,是希望他迅速成长为最有利的工具。
每天的交流,除了师父询问功课,就是父亲苦大仇深的“洗脑”。敖丙不被允许有私人情感和主见,只能向着父亲和师傅的目标前进。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可怜的敖丙,在沉重的压抑下,痛苦地爆发。
厌恶和愤怒,是一种能量很高的情绪。它自带双脚,会四处散播。如果敖丙的父亲和师傅给他提供的是正确的引导,悲剧是否就不会发生?
(四)
给自己的心灵适时做一次体检,非常有必要。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意识去做一次体检。
越来越多的人懂得了健康的重要性,然而,却不是每个人都知道“健康”不只是“身体健康”,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心理健康”。
·工作上遇到难题,我们也习惯性地感到压力山大,焦虑得不得了,却不知道该如何排解自己的情绪。
·“跟伴侣吵架了,第二天像没事一样来上班。”
·“晚上睡不好,白天也提不起精神。”
·“竞争太强,拼命提升自己,晚上睡不好觉,到头来却发现工作出错率更高。”
·“目标还是没有完成,我好焦虑,怕被公司辞退。”
... ...
这些话是否觉得莫名熟悉?时间长了,慢慢的,你就会觉得喘不上气,变得很压抑。
其实这些都是心理失调的表现。很多人深陷其中而不自知。
我坚信谁的生命都带有阳光和黑暗两面,盛放着只有自己知道的一点小秘密。没有人能做到 100% 积极向上。但假如这种“秘密”过多,超出内心的承受范围,恐怕就会引发一些问题。这是最重要的是:在关键的时候,你作出了怎样的选择。
觉察就是治愈的开始。不仅是自我觉察,还有旁人的觉察。当你意识到身边的朋友可能“心理失调”,我们不应该袖手旁观,而是正确干预。我们都有能力阻断阴暗心理的操纵,及时避免小伙伴们陷入人性的“阴暗面”无法自拔,活出全新自我,不让这份缺失继续传递,更甚至毁灭他们。
希望我们都是哪吒,容许自己的小“秘密”,亦能保持内心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