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接我的上两篇博文,之前总结到第五章,这儿继续总结第六章(可进入我的主页看前两篇总结,前面的考点挺多的)
第六章:输入输出系统
1、I/O系统的结构
微机型I/O系统—I/O设备通过设备控制器链接到总线上,CPU通过设备控制器与相应设备进行通信
主机型I/O系统(带通道的I/O系统)—具有通道的I/O系统结构:I/O设备、设备控制器、I/O通道、处理器。
2、设备控制器—是一个可编址设备,分为字符设备控制器和块设备控制器,是CPU与设备间的接口。
功能:
接收和识别命令
数据交换
设备状态的了解和报告
地址识别
数据缓冲、差错控制
设备控制器的组成(三部分)
设备控制器与处理机的接口(数据线(数据寄存器、控制/状态寄存器)、地址线、控制线)
设备控制器与设备的接口(数据信号、状态信号、控制信号)
I/O逻辑:实现对设备的控制
3、设备管理功能
监视系统中所有设备的状态
设备的分配(相关数据结构、设备分配策略、分配的方式、分配技术和算法等。)
I/O控制(设备驱动处理(块设备)和设备中断处理(字符设备)。)
4、I/O控制方式
循环测试I/O方式
I/O中断方式
优点:
CPU利用率大大提高。(相对于忙等待方式)
缺点:
每台设备每输入/出一个字(节)的数据都有一次中断。如果设备较多时,中断次数会很多,使CPU的计算时间大大减少。
不适合块设备。中断次数多,效率极低。
为减少中断对CPU造成的影响,可采用DMA方式和通道方式。
DMA方式—控制器功能更强,除有中断功能外,还有一个DMA控制器(DMAC)。
在DMAC的控制下,设备同主存之间可成批交换数据,不用CPU干预。
DMAC由三部分组成:主机与DMAC的接口、DMAC与块设备的接口、I/O控制逻辑。
PS:中断方式与DMA方式区别
中断方式是在数据缓冲寄存器满后,发中断请求,CPU进行中断处理;DMA方式则是在所要求传送的数据块全部传送结束时要求CPU进行中断处理; ——大大减少了CPU进行中断处理的次数。
中断方式的数据传送是由CPU控制完成的;DMA方式则是在DMAC的控制下完成的。
通道方式
为使CPU从繁忙的I/O处理中摆脱出来,现代大、中型计算机系统中设置了专门处理I/O操作的处理机,并把这种处理机称为通道。通道=I/O处理机
5、缓冲技术
5.1、缓冲技术的实现
提出用缓冲技术来匹配CPU与设备的速度的差异和负荷的不均匀,从而提高处理机与外设的并行程度。
引入缓冲可缓和CPU与外设的速度差异。
凡是数据到达和离去速度不匹配的地方均可采用缓冲技术。
硬件缓冲器,在设备控制器中有硬件缓冲器,通常容量较小。
软件缓冲技术是广泛应用的一种缓冲技术,它由缓冲区和对缓冲区的管理两部分组成。
5.2、常用的缓冲技术
单缓冲 —最简单的一种缓冲形式。当进程发出一I/O请求时,OS在内存中为之分配一缓冲区
双缓冲—设置两个缓冲区buf1和buf2。交替使用两个缓冲区,使CPU和设备的并行操作的程度进一步提高。
环形缓冲 —环形缓冲技术是在主存中分配一组大小相等的存储区作为缓冲区,并将这些缓冲区链接起来。
缓冲池—环形缓冲区一般用于特定的进程,属于专用缓冲区,当系统较大时,将会有许多这样的环形缓冲区,这不仅要消耗大量的内存空间,利用率也不高。
hin、sin、hout、sout为指针
5.3、引入缓冲技术的原因
提出用缓冲技术来匹配CPU与设备的速度的差异和负荷的不均匀,从而提高处理机与外设的并行程度。
引入缓冲可缓和CPU与外设的速度差异。
凡是数据到达和离去速度不匹配的地方均可采用缓冲技术。
6、设备分配
设备分配中的数据结构
设备分配方式
静态分配
在作业级进行的,当一个作业运行之前由系统一次分配满足需要的全部设备,这些设备一直为该作业占用,直到作业撤消。
设备的利用效率较低
不会出现死锁
2. 动态分配
在进程运行的过程中进行的,当进程需要使用设备时,通过系统调用命令向系统提出设备请求,系统按一定的分配策略给进程分配所需设备,一旦使用完毕立即释放。
有利于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
会出现死锁,应力求避免
设备分配算法
先请求先服务
优先级高的优先服务
设备分配技术
独享分配(打印机、键盘、显示器。磁带机可作为独占设备,也可作为共享设备。)
共享分配(磁盘,磁带和磁鼓)
虚拟分配(为提高计算机系统的效率,提出了在高速共享设备上模拟低速设备功能的技术,称为虚拟设备技术。)
7、假脱机(SPOOLing)系统特点
提高了I/O速度
将独占设备改造为共享设备
实现了虚拟设备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