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

公元前497年,孔子带着众弟子离开鲁国,开始了十四年的周游列国的生涯。

孔子说_第1张图片

       在此之前,孔子刚刚从大司寇的位置上退下来。大司寇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长,但是孔子是以大司寇摄相事,就是以司法部长的官职行使总理的权力。孔子治鲁三个月,鲁国大治,诛杀了乱臣少正卯,而且正准备“隳三都”,削弱三个大臣的实力,加强鲁君的统治。

       这是孔子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他正准备一展抱负,这时候齐国给鲁君送来了八十个美貌的女子,一个个都穿着华丽的衣服,三十驷马(四个马为一套),鲁君三日不理朝政,祭祀后又不送祭祀的肉给大臣,孔子深感这样的环境下难以成事,于是就离开了鲁国,离开了父母之邦。

这一走,就是十四年。

     不得不说,孔子是失败了。他离开鲁国,是因为政治上的失意,此后十四年中他将遭遇更多的挫折更多的苦难,然而他想开了,于是他回到了鲁国,安心地教书育人,最终成为万世师表,流芳百世。

      十四年前孔子走的时候不得不说是带有一股傲气的,这时的孔子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他觉得条件不够好,于是他不愿将就。其实当时的情况也没有那么坏,爱好名马美色,那是人之通病。孔子走的时候,季桓子叹息着说:“夫子以群婢罪我也夫!”意思就是,先生因为这群女乐怪我呀。孔子的出走,可以说是有赌气的成分。

      不过孔子也有可能是基于对形势的判断才作出这样的决定。这里必须说明一下,那时候鲁君大权旁落,真正把持朝政的是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大臣,而这时候的当权者是季桓子。一方面孔子的“削藩”已经得罪的这三个实权派,而另一方面齐国之所以送来良马美女,就是要使鲁国君臣懈怠耽于享乐,使孔子的主张不能施行。而季桓子果然中计了。鲁君就不用说了,他更加不能做孔子的靠山。

       孔子是不会像百日维新时的康有为梁启超他们那么天真的,依赖一个没有实权的国君来实行改革。而依靠三家大臣来削弱三家大臣,你可以想象这是多么的艰难,既得利益者对于敢动他们奶酪的人是会以性命相博的。

       孔子政治理想就是建立一个大同世界,人人行仁义,讲礼仪,社会是有秩序的社会,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下面的人各司其职。毫无疑问,孔子是提倡“尊周”的,但周明显一下子烂泥扶不上墙,于是孔子大概打算先把鲁国治理好,就像他的偶像管仲那样,治理好齐国后"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什么是大同世界呢?在《礼记》中孔子对比有详细的描述,这段话是非常有名的,如下: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可以说中华民族千百年来都在追逐这个梦想。从这里你就可以知道孔子的伟大之处,他的眼光是非常深远的。

      在周游列国的十四年里,孔子会慢慢地确信一点,十四年前他在鲁国做大司寇的时候,不是他最坏的年代,而是他最好的年代。

       但是再给他选择一次的话,他也一定会坚持自己的选择。因为如果没有拼搏过就认输,他是不甘心的。就像他的弟子冉有曾经对他说:“我并不是不喜欢夫子您的学问,但是我的力量不够啊,学不来啊。”孔子是这么回答的:“力量不够的人,走到半路才会累得停下来,现在你还没走就停下来了。”

      孔子是一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就是一种道义担当,是孔子影响一代又一代人的可贵精神,包括六出祁山的诸葛武侯,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死守扬州杀身成仁的史可法。

      孔子在匡地被人围困的时候,弟子们都振作不起来。孔子却依然很乐观,他说,文王武王的礼仪文化并没有失传,不是在我这里吗?上天如果不想让这种文化失传,匡人又能拿我怎么样呢?

      孔子以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自居,有一种“天命在我”的自信。他删述六经,使得中国的传统文化得以很好地保存下来。到了晚年,他觉得有必要留下点什么,于是就开始写《春秋》,把道德的观念融在历史叙述中,一字一句皆暗藏褒贬,所以说孔子作春秋则乱臣贼子惧。

       他是一个失败者,是的,从政治上来说他失败了。但是他没有放弃过,不管在怎样艰难的境遇里。在周游列国的十四年中,往往在最困苦的时候,弟子们都绝望了,他还是乐观地坚持着。但是有时,他也会悠悠地感叹“道不行矣”。他晚年对于做官不再有什么兴趣,但是对于教书育人,却有永不衰竭的热情。

       他曾经感慨自己没有遇上好时代,也没有遇上英明的君主。生逢乱世似乎注定无所作为了,但是孔子却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路。他把他的政治理想传给了他的弟子,并且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他确信世界大同是一定会到来的,他埋下了一颗种子,静待它千百年后开出绚丽的花。而功成不必在我,这是一个接力棒,我已经把第一棒传出去了。

     孔子实现了精神上的不朽。司马迁在《史记》中称赞道:“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己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所以孔子又有“素王”的称号,就是无冕之王的意思,他是一个伟大的失败者。

孔子说_第2张图片

小编:陆晓康

你可能感兴趣的:(孔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