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之争

当悲伤太多的时候,一个人已经无法承受

就把投注在一个人身上的所有煎熬分别来接受。

——《24个比利》

今天聊一聊多重人格。

17年一美主演的《分裂》又把这个主题推上了人们的视野。影片中从三个参加完party失踪的少女谈起,失踪案逐渐联系到一美饰演的主角,一美凭借自身炸裂演技,犹如变脸般在不同人格之中切换。人格中有的是喜欢穿长裙优雅的女士,有的是碎碎念的工科男,有的是沉默的艺术家,有的是天真无邪以为亲一下就要怀孕的小男孩。另外,影片最后甚至分裂出兽性人格,变身兽性的时候能够激发身体巨大的潜能。急速奔跑,攀爬能力GET,甚至刀枪不入,力大无穷。人格分裂的主角在暴力性人格占据身体时,杀害了2位失踪少女及1位心理咨询师。但面对最后一位少女同样遭受童年阴影家庭虐待的伤痕时,人格切换,少女得以逃脱。

人格之争_第1张图片

从电影中至少我们知道了几件事:

1 多重人格中某一个人格占据身体时所做的事,其他人格完全不会有记忆。

2 每一个人格都是一个整体,从思想到喜好到能力,可能完全不一样(本片中女人和小孩的人格)。

3 多重人格的好发者通常是有童年阴影(本篇中一美小时候被母亲虐待)。

好吧,电影行业从来不缺少对精神未知领域题材的探究。从《搏击俱乐部》到《致命ID》,从《机械师》到《禁闭岛》, 似乎这个题材不再有什么创新的意义,而许多人甚至对多重人格的理解归为“精神分裂”和“疯子”的一类。《搏击俱乐部》中两个主角人格相互厮杀,《致命ID》中你会发现原来那么多个参演人员到最后都是同一人。是的,一美主演的《分裂》是第一个通过本人的行为改变(包括衣着、处事行为、语言语气、喜好等)将人格的转换演绎出来。虽然这减少了很多影片的悬疑性,但这样却更加接近于生活中真实的多重人格的个体——他们就是这样,明明同一副皮囊,却完全是不同的两个人,或几个人

多重人格是什么?

我们经常用“人格分裂了 ”来形容一个人精神不正常,但这是错的。那我们中许多人在工作中感受过轻度的白日梦状态或心不在焉迷失了一段时间,这当然也不是多重人格。多重人格,或人格分裂症(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或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简称DID)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学现象,经常由非常严重的童年创伤而导致(多数是情感伤害,家庭暴力或性虐待等)。DID其中包括一个个体的思想、记忆、感受、动作以及人格之间的联系的缺失。对于经历童年阴影或重大创伤的人来说,DID 就好像是避风港,当他们的人格抽离出来后,不用再去承受一次一次的伤害。而“精神分裂”则不一样。精神分裂是严重的心理疾病,表现为长期的精神错乱(幻听或幻视、严重的被害妄想)。与我们大家误解的相反,精神分裂的病人并没有多重人格,前者更多的是感受到不存在的声音或视觉,妄想类的主要特征占了精神分裂病人症状的四分之三。

24个比利

《24个比利》是由丹尼尔·凯斯创作的长篇小说,是一部多重人格分裂纪实的作品。其中主人公威廉·斯坦利·米利根(比利),是美国史上第一位犯下重罪,结果却获判无罪的嫌犯,因为他是一位多重人格分裂者,而且分裂的人格有24个。他其中的人格跨度非常大,从3岁的羞涩的女孩子,到22岁的骗子;从纽约人到犹太人;从喜剧演员到严谨的工作狂;从耳聋的男孩子到女流氓。书里面把每一个人格的出场介绍称:“人身体内就好像是一个舞台,舞台上方有一束光,只有站在光下的人格才能够操纵身体,其他人都在光照不到的黑暗中。” 每一个人格都想操纵这个身体,出现在光下面,而人格之间的战争常常让身体陷入混乱。上一秒还在争吵的人格,下一面成为了懦弱的耳聋男孩;上一秒还满脸可爱祈求爱的女孩,下一秒忽然成了暴力男人。

这和科学研究中对多重人格间的转换不谋而合。在DID患者的不同人格中,有的是臆想出的人类,有的是动物。介于每个人格可以完全独立地控制主体的行为,这种叫做“开关”或“转换”。这种如同开关一样的人格转换所需时间从几秒到几天不等。而这种转换却又不知道由何事何人激发开启,所以经历DID的人通常会很迷惑和迷糊。他们会感受到大段时间的空白,或做一些自己平常根本不会的事(例如开车、偷盗等)。

暴力还是软弱

说回开头提到的一美饰演的《分裂》电影,上映后CNN评价认为电影 “对DID做了错误的描述,让民众对DID产生了误解”。研究DID的专家Garrett Marie Deckel医生收到DID患者的邮件,讲述《分裂》中将DID患者描述得恐怖而惊悚。“我是否曾经吓到过你?”患者问。“电影中这么描述DID会加剧恶化许多人正在经历的情况。” Deckel说。

社会上对DID患者的认可度还停留在“精神分裂”的层面。正常人无法理解为什么由其他人格所犯的罪行,可以让本人不承受惩罚;并且社会上现在对DID的诊断没有明确指标,如何认定一个罪犯在犯法后假装自己是多重人格?《24个比利》中的比利人格都是善良居多,而由于他8岁不懂事的人格过失绑架了一位女子。虽然有医生证明比利是DID患者,可以进行无罪释放,但整个社会对他的释放处于完全的抗拒和惊恐,根本无法接受DID患者正常融入社会。即使后续比利到了精神病院进行后续治疗,他也因为自己的DID身份而遭到不公待遇。这也是前述CNN对《分裂》的负面评价来源之一,有时候DID患者不是妖魔鬼怪,他们是需要关怀理解的群体,他们DID的根本根源是童年所遭受的重大伤害。如果不安然度过伤害后遗症,人格转换将持续一辈子。在他们心理,人格转换能够保护他们。人格抽离出来以后,所有的伤害都不必承受。

说到底,DID还是儿童时期无法正确面对创伤时候的逃避方式。

参考资料:

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Mental Health.

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 Fact or Fiction? Alexandria K. Cherry.

What Shyamalan's "Split" gets wrong about 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Michael Nedelman. CNN

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Is Not Schizophrenia. Holly Gray.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格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