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以前,我写过关于《芳华》的文章,关于亲情、爱情,不得不承认,时代背景对一代又一代人命运的塑造性,我在想假如刘峰是活在现在,也许他的经历会有天翻地覆的变化了。
坐在我身边的是两个60后的阿姨,边看边说,那时候的人真的很纯洁,友谊也纯洁。
从5月开始期盼芳华的上映,辛辛苦苦的等了小半年,始料不及,10月份这不电影没有通过广电总局的审核,并未如期放映,一拖再拖,拖到今天。
很少能看到导演到各大视频平台上宣传自己的电影,就在前天,在爱奇艺上看到冯小刚导演为这部电影做了宣传。
今天的电影票19.9元,出奇的便宜,但是我知道大部分人不是因为便宜才坐在电影院观影的。看完之后,美团邀请我在后台为《芳华》打分,该给多少分呢?
依旧记得,7个月前公交车上,看到影评后决定读书观影的场景。
也许是为了照顾观众情绪,或者为了能在短短两个小时的时间内将矛盾交代清楚,电影对原著改编了很多,原著中很多激烈的碰撞,被编排剪辑消化掉了。
电影中只交代了何小萍在家庭中不受重视,以为到了部队能是一种解放,却没有说何小萍自母亲改嫁以后尝遍的世态炎凉以及对温暖的渴望。电影中说她的父亲是在农场改造过程中死掉的,而文中父亲死的让人更痛,让小萍内疚不已,越是内疚,越是痛恨母亲,越是渴望爱,也正是这样,在文工团中刘峰的替他的一次出头,就不可救药的爱上了他,这种情感像是爱,也是一种依赖,这种情感缠绕了何小萍的几十年。
这种情感让她爱屋及乌,对背叛刘峰的文工团充满了仇恨,期待逃离,对作为惩罚的“下放”针织感到欣慰。
这种情感让她在前线救援中,奋不顾身,把每一个重伤员都当成了刘峰,怕他在前线受伤不能得到救治,于是每一次救援车回来都冲上前去。
这种情感纠缠了她一辈子,人到中年才敢向刘峰表露年轻的愿望,以及在刘峰生病后,悉心的照料,陪伴终老。
而对于刘峰来说, 何小萍只是他无私奉献“活雷锋”过程中的一个对象,他给她的帮助,向她伸出的一只手,只是因为他是刘峰,而换成李小萍、张小萍,这只手都会一样地结结实实递出去。
刘峰的眼里只有林丁丁,这种爱同样也缠绕了刘峰一生。这些爱藏在了他对林丁丁日常生活里的照料、面对面的局促以及看到中年后“面目全非”林的照片时温柔的眼神。这爱激荡了他的青春,也愤恨了他的一生。
电影是对小说的在创作,小说又是源于生活,那么是不是生活比小说、比电影更加残忍呢?
刘峰是那么好的一个人却有那样的遭遇,让我想起了不敢扶起摔倒在地老人的现代人,也许现在依旧和过去一样都生病了,而我们都是在佯装正常的一群人。
战争场面,不停唏嘘,年轻的生命,在枪林弹雨中,变得血肉模糊。
在离别的站台,小萍问刘峰,你过的好么?
刘峰拖了一下义肢,说看要跟谁比了,如果跟牺牲的战友比,那么他是幸福的。
被拖动的义肢是想告诉别人,他过的并不好,但是知足。
十几年后,不期而遇,每个人都有了巨大的变化,有的成了富太太,有的成了女作家,有的为了生计打拼,几家欢喜几家忧,比原著好太多,感谢导演,至少在电影中给了刘峰留了些圆满。
把观影的票根发到了后台,朋友留言问我,一个人去的么?
是啊,有些悲伤,是注定要留给自己一个人的。
电影结束,我拖到最后一个人出来,总觉得在心脏的某个地方有一股气一直憋着、憋着,像是煤气中了毒一般,如果没有新鲜的空气进来,动弹不得。
车上坐稳,打开收音机,恰巧播放黄小琥的《重来》,“如果能重来~~~”。
如果能重来就好了,我希望刘峰不要在生病了的时代中那么善良那么好,希望他不要爱上不懂“爱情可贵”的林丁丁,就普普通通的做一个平凡人,有一个回头就能看到的爱人。
为这部电影,打C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