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之道 The way of Zen (第一章 道家哲学)

无目的生活之道  by Alan W. Watts (1915-1973)

禅,解脱之道

禅之道 The way of Zen (第一章 道家哲学)_第1张图片
作者

总感觉一个老外,研究东方的哲学,还是差点意思。好像之前看过的《哈佛中国哲学课》,只是中国哲学的瓶子,里面装的还是西方那一套。

第一章看下来,感觉这个老头写的还是很有意思,有点融会中西的感觉。但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禅、道本来就很难说清楚, 理解起来感觉有点吃力。

所以,还是一章章的写个读书笔记吧,最近心烦气躁,能沉下心来,读懂一点点,也算自己的修行。

禅之道 The way of Zen (第一章 道家哲学)_第2张图片
全书结构

禅的根本要义,就是主张积极的自由、自主、自在的思考,反对“经典崇拜”。

禅者,会坚持“自力”“自求解脱”,自己完成提升生命境界的任务。

禅的精神,就是毫无障碍地融入当下。

禅之道 The way of Zen (第一章 道家哲学)_第3张图片
禅是不拘的、流动的

禅的源头:

起源印度佛教的 Dhyanan(禅那);传人中国后,吸收了老庄、儒家思想,变成了中国禅(chan);中国禅东渡日本,北入朝鲜,就成了日本禅(Zen),和朝鲜禅(Seon);

20世纪,全球文化交流,把禅带到了欧美,发展出了欧美禅(Zen);这么看,日本禅是欧美禅的爹啊。

因此,虽然都是“”,但却指带了许多精神传统,之间的差异很多,甚至有一些“对立”;需要用“禅的精神”来对待这种困局。

在西方,禅的高潮期,就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的“非主流运动”。

其中,Bob Dylan 就是“反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是孤独的,无家可归的,一无所有,无人问津的”,这种“精神流浪汉情怀”就是 rolling stone。

他的“禅师”身份,让他在歌词里有禅宗的思想:捕捉现象,让事物自我表述。是这种思想让他得了诺贝尔奖吗?

但,《箭术与禅心》就过分渲染了“无意识”在射箭过程中的作用,过分强调去除“自我”,与弓箭合一;这种极端神秘化的东方精神就与理性背道而驰了。


第一章 道家哲学

要想解释中国哲学,就要去感受基本的思想前提、和基础性思考方法的差异。只是将典型的西方观念投射到中国术语中,是有很大缺陷的;因为言辞的交流只能存在于那些共享类似生命经验的人之间

正是这一点,让我期待本书的不同。

而之后对此的解读,有些心理学的感觉,没有点基础,还真不好理解:

几乎所有的知识都被道家称为“世俗的”,因为知识要用语言,或其他传统意义上的数学、音乐等表达出来。这些“符号”是交流的规则和习惯,社会凭借这些“符号”关联起来;这种沟通“符号”就是一种“社会契约”,每个社会和文化中的成员被各种约定团结起来。

而教育的目的,就是引导孩子学习和接受“符号”,使他们适应在社会中的生活。

1,首先是口头语言

在同一种语言中,哪个词汇代表哪个事物,大家都心照不宣;而且还能通过其自身文化默认的日常经验辨识出类别(例如,鳝鱼应该是“鱼”,还是“蛇”)。

2,其他“符号”

群体生活需要法律、伦理、礼仪、艺术,以及重量、数量、尺度,和“角色”的符号约定。

将自身界定为某种角色:父亲、母亲、工人等等,并放入与它们相关的行为规范中去,才能感觉是“某人”;同伴也会容易接受,并辨认出我们,感知到我们“情况正常”。

3,以上一般性分类的总和,还远不能提供对一个人自身足够的描述,人类身份的“约定”要微妙的多,人是由选择性记忆构成的历史组合成的

“过去的我”是被固定的、已经被证实了的,它是“我”将变成什么的预测基础。因此,“我”更接近于“过去的”,而非“现在的”。

这种认识也无非是一种选择,而从实际存在的无穷事件和经验中选什么作为“非凡的”记忆,是由“世俗的”标准决定的。

所以说,世俗的知识,本质上是由符号组成的“抽象体系”。我们的交流,必须要通过简单而迅速的“抽象”方式把握心灵,表现我们的经验。

例如,画面由点呈现,这些点,就类似于“约定俗成的”词汇和思想,以抽象符号的形式,重建了我们的经验,就是画面。

如此,我们一直在用约定俗成的符号进行交流,从而获得抽象的、一次性的对宇宙的诠释。但实际上,宇宙真实性的描述却总是从“抽象术语”中逃离,宇宙就真的是我们描述的那个样子吗?

而,在所有使用拼音字母的语言中,语言和思想的线性、一次性的特征,尤其值得注意。

这是否和我们的视觉有关?推荐看一个课程,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的,感觉和知觉,里面会涉及这部分内容。

简单扫一下盲,说说什么是中央视觉和周边视觉:

禅之道 The way of Zen (第一章 道家哲学)_第4张图片
中央窝

视网膜后面有一个小凹陷,叫中央凹,它能够让我们看到高度清晰和详细的图像。中央凹视觉,就叫中央视觉,只覆盖一个很小的区域(大约只有两个大拇指指甲盖大),但是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却有一半是在处理来自中央视觉的信息。

视野的剩余部分就是周边视觉,周边视觉覆盖着更大、更广阔的视野。大脑视觉中枢能够同时处理来自中央视觉和周边视觉的信息。

* 中央视觉(聚光灯)= 意识,一次性的思考

* 周边视觉(泛光灯,靠潜意识留意不在中心视觉直线上的对象和运动,可同时容纳许多事物)= 某种不假思索的神秘进程

我们的身体,比“用思考方式”理解的身体复杂的多,“思考”就类似于在仅有一道亮光的情况下,努力去弄清一间大屋子的特征。

所以,就目前的心灵总体取向而言,我们无法用抽象的符号、用思索的方式,去理解那些我们无法再现的事物,去理解那些我们无法与之交流的事物。世界,比我们能理解的世界复杂的多。

但,中国象形文字,在这方面略具优势,虽然东方人的思考方式依然是线性的、抽象的,但象形文字比拼音词汇更接近生活。

就拿学音乐来说,东方靠聆听师傅,感受、模仿。这就是“周边意识”,可以帮助我们获得“真是的知识”。而西方,靠乐谱。这就是通过神学的、形而上学的、逻辑推理计算去获得“真实的知识”。

中国,有两种互补的哲学传统:

儒家,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世俗的知识,关注语言的、伦理的、法律的、礼仪的;是抽象的、线性的思考方式。是基于社交必要性的责任来管理,强制性地把生命的原始自发性纳入到世俗的僵硬规则中。

道家,脱离世俗的思考和行为模式的约束,是“内在解放”的外显表现;是直接的、再现性思考的方式。道家,消除了纪律带来的不可避免的伤害,维持和发展了原始自发性,是自然的;而这个自然性正是孩子珍爱的。

但很多时候, 社会传统和被压抑的自发性之间的冲突十分剧烈。道家的解决方式就是解放,但这种解放不是以革命的方式呈现;可西方完全不同。

在西方传统中,“希伯来 - 基督教” 将 “绝对上帝” 界定为世俗的道德标准,和逻辑的秩序。冲突就会体现在两个方面:要么否定上帝的存在,要么否定自己的本性;无论哪个选项,不是罪恶,就是荒谬。当冲突无法调和,就会革命。

而想要理解道家所谓的“解放”是什么,至少必须准备去承认不同于世俗的看待世界的观点,不同于我们意识里所谓的知识。它们对现实的理解只是通过一次心不在焉,用“念”的方式来达到

例如,我们知道如何呼吸,知道如何做决定,但我们几乎无法用语言解释。道家正是这种知识的延伸,将人的大脑从对抽象自我的认同所带来的限制中解放出来

再比如,当我们做决定时,理性是立足于手头上收集的资料,但如何才能知道我们拥有了足够的数据?

其实,迄今为止,我们所做的绝大部分最重要的决定都是依赖于“预感”,依赖于“周边视觉”。因此,我们决定的可靠性,最终依赖于我们“感知”局势的能力,依赖于这种“周边视觉”发展到何种程度;和理性无关。

好啦,说那么多思维的事情,该“道”了。

1,道的原理

道是很难下定义的,道和创造世界的具体过程、生活方式相关。道可道,非常道。

禅之道 The way of Zen (第一章 道家哲学)_第5张图片
道德经 第21章

“精”,是心智力量 mental power。头是智力的来源,因此模糊的、空空的、难以定义的“道”,是一种用外面无法理解的技能塑造世界的智力。

道 vs 上帝

,是彻头彻尾神秘的、黑暗的;是(当人的大脑试图记住生前之事,或穿越它自己的深度时,将面临的纯粹的、不可思议的局面);道,是通过“不做事” - 无为创造世界,道的方式近似于growing(自己成长)。

上帝,是“自知”的,可以透彻地理解自己,是自觉的统治者和控制者,是身心的绝对专制者。上帝,通过“做事” - 创造世界。

道,根据自发性原则,而非根据计划运作。老子说,道法自然。因此,道家人不会去询问,“道”如何制造宇宙。

但自发性也不意味着盲目的、无序的、冲动的、任性的。只是,道不知道如何“产生”世界,正如我们不知道如大脑如何运转。

禅之道 The way of Zen (第一章 道家哲学)_第6张图片
庄子说

传统的知者和所知之间的关系,就好像主人和仆人之间的关系,意味着控制和被控制。上帝是宇宙的主人,因为他知道一切。

但,道和其所产生的事物之间,是相当不同的另一种联系。所以,只有“愚人”才能领会“道”的内涵。因为一旦理智参与其中,就要用“思维、抽象”控制世界,就会被束缚住。

只有践行“无为”,心灵才能接近“道”。

2,无为

易经 book of changes,赋予了中国心灵某些自发做决定的经验,当人知道如何让心灵独处,信任地让其工作,这些决定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有效的,这就是无为。

这是什么原理呢?心理学告诉你。

有研究者表明,卦符 hexagrams 与心理学上的罗夏墨迹有类似之处:被测试者的心理状况会通过其在复杂的墨迹斑点中看到的自发形成的图像被判断。

只要被测试者能够解释他对墨迹斑点的猜测,那么他将形成一些关于自身的有用信息,并以此引导他未来的行动。

卦符类似,所以,易经的占卜不单单是迷信;也可以说是一种心理暗示吧。

易经自身并不一定是科学,而是一种工具,帮助我们的直觉在“自然”的情况下工作,而越自然效果最好。

所以,儒道思想里的基础理念就是,“自然的人应该被信任”。但西方人似乎不信任人的本性,可如果大脑不被信任,理性也就不能被信任,这不就是矛盾吗?

道,就是通过使用非强迫的方式,将大脑带入其与生俱来的、自发的、智慧的游戏里。如果过于依赖“中央视觉”,眼睛、大脑强聚光时,就无法获得周边视觉。所以,必须先放松,让大脑不贪婪 non-graspingness。

这个获得的周边视觉、无意识,即“无心”,是一种整体性状态;无心,就是大脑自由的、轻松地发挥功用,没有“第二心” - 自我的监督。

在英文里,似乎没有一个合适的词,对应“心”:mind 太知识化、表层化;heart 太情绪化、太多愁善感。而,指我们精神功能的总和,心活动的中心并不在意识思考的过程中,也不在“自我”中。

将“心”放下,按其本然的整体性、自发性发挥作用,他就开始表现出“德”。

这个“德”,不是世俗的品德,是指一种较古老的“效力”层面的含义。也是不受影响的、自发性的;“德”无法被培养,或模仿出来。而禅从世俗中获得的解脱,是归属于德的创造性力量。

这部分,就是后面一章的内容了吧:道家与印度大乘佛教相结合,禅诞生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禅之道 The way of Zen (第一章 道家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