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频分析与小波变换的发展历程(二)

二、超小波分析(X-let,或多尺度几何分析)

1、自适应多尺度几何分析——指图像变换的基函数随图像内容变化而变化

1997年,MeyerCoifman提出了Brushlet变换,即一种自适应频带分割方法。

1)操作过程:

2)优点:非常适合描述周期纹理图像。

3)缺点:对于分片光滑图像的边缘不能提供稀疏表示。

1999年,美国学者Donoho提出了楔波(Wedgelet)变换。

1)操作过程:Wedgelet是定义在正方形区域上的分片二值函数,该区域被一条直线分成两个楔块,直线的方向可以根据边缘的方向调节,用一系列不同尺寸不同方向的Wedgelet可以逼近图像的边缘轮廓。

2 优点:使用多尺度Wedgelet对图像轮廓进行分段线性近似,能较好地捕捉图像中的线的特征。

3)缺点:没有基于临界采样的滤波器组(临界采样对于压缩是很方便的)。

1999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David L. Donoho教授提出了小线(Beamlets)变换。

1)操作过程:以各种方向、尺度和位置信息的小线段为基本单元建立小线库,沿小线库中的小线段对目标图像进行线积分产生小线变换系数,以小线金字塔方式组织变换系数,再以小线图结构为驱动从小线金字塔中提取小线变换系数,从而实现多尺度分析。

2)优点:对于处理强噪背景的图像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3)缺点:小线库(字典)、小线金字塔扫描等小线变换的前期准备工作过于庞大,需要简化以利于研究。

2000年,法国学者PennecMallat提出了第一代Bandelet变换。

1)操作过程:根据图像内容将图像分割成大小不一的矩形块,变化剧烈的区域用多一些的小矩形块分割,而变化缓慢的区域用少一些的大矩形块分割。对每一个矩形块应用和边缘同向的几何流对其进行描述。把分割方式和几何流模型作为参数,去优化一个给定的目标函数,从而得到该图像的最优表示。

2)优点:能够自适应地跟踪图像的几何正则方向,适合图像压缩应用。能够对图像的不同变化区域给以不同的处理,并抛弃边缘这一不易于从数学上界定的概念,转而采用几何流这样一个反映图像连续区域变化的概念。

3)缺点:没有基于临界采样的滤波器组。

2001年,CohenMatei提出了边缘自适应多尺度变换(Edge-Adapted Multiscale Transform)。

1)操作过程:基于边缘方向检测的非线性多尺度变换。

2)优点:用于图像压缩,重构图像边缘处的视觉效果明显优于小波变换。

2003年,Wakin等提出了Wedgeprint的图像稀疏表示方法。

1)操作过程:利用Wedgelet字典(Wedgelet Dictionary)来描述图像边缘产生的小波系数。

2)优点:能够得到比小波和Wedgelet更为稀疏的图像表示方法。

2005年,PeyreMallat提出了第二代Bandelet变换。

1)操作过程:普通的二维小波变换+几何正交投影。

2)优点:不需要计算几何流,算法更加简洁快速。

2005年,Velisavljevic等基于整数格点理论提出了一种可分离多方向多尺度图像表示方法——Directionlets

1)操作过程:利用拉格朗日优化算法对图像进行最优分块操作,每块图像采用不同方向的Directionlets来表示。

2)优点:各向异性基函数Directionlets在沿着任何两个有着合理斜率的方向上都有方向消失矩(DVM)。 

你可能感兴趣的:(时频分析与小波变换的发展历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