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学习与思考
小组合作是综合实践课程的主要形式之一,初衷是为了通过小组合力,发挥小组成员之所长,实现教学目标达成1+1>2的效果,达到课程内容的学习及个人能力的提高。但是会发现,在很多的小组活动中,出现了“一言堂”、“菜市场”、“空无物”的情况,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没权利说话、说无用的话、没时间充分合作就草草结束,最终教学目标的达成就变成了1+1<2。因此,如何做到充分小组合作,调动不同层次组员的学习兴趣,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近期我重新学习综合实践课程相关书籍,进行了一些尝试,从根本上重构自己对教师的定位、对小组合作的认识以及对课堂的理解。
首先,综合实践课程不是教师完全放手的课堂。
综合实践课程区别于基础术科,它更强调学生通过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因此是以学生为主体,但却又不能以学生为“主体”,因为对于小学生而言,简单的知识架构、生活经验都不足以让学生自己成为课堂的“主体”,放任学生进行自我组织、自由探究。因此,在综合实践课程中,学生应发挥被动的能动性,以学为中心,教师应提出针对学生的具体任务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学习和研究。
其次,小组合作不是毫无产出的讨论环节。
许多小组活动,要么是优秀学生的舞台,要么是所有同学的菜市场,前者无法使小组中每位同学知识和能力得到提高,后者无法达成教学讨论的目的,最终导致教学环节流于形式,变成为合作而合作的小组活动。小组合作的目的,其一是要发挥众人之所长达到知识学习的目的;其二就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会认真倾听、积极发言、互相帮助、懂得理解、互相学习、独立思考、遵守规则等合作的习惯。
最后,STEAM机器人课堂不是纯学代码编程的舞台。
奔着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诸多综合能力,现在的STEAM课程花样百出、眼花缭乱,但最终都变成了搭积木、写代码的课堂,问及学生你学了什么,学生会很自豪的告诉我“我学会了把这个那个写进代码里,每次都在打代码呢!”继续问“那你说的这个那个到底是什么呢?”学生就开始一脸懵。看似很高大上的STEAM课堂,学生收获了自己也不知道的“这个那个”,却不知其真实的含义,这跟拿着答案抄一遍考卷考上满分有什么区别呢?因此,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STEAM课堂最核心的不是教会学生如何写代码,而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会写代码的“学习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工作”的学习。
第二部分:教学实践
在本学期的课程中,我尝试融合“像科学家一样工作”的学习方式,创设不同的情境,体验不同的角色,发挥每位学生之所长,进行更深入的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能像科学家、工程师、设计师、研究员那样进行工作式学习。我主要通过创设情境、角色扮演、成果展示几个环节进行课堂的教学。
1、创设情境
学生们最喜欢玩的游戏例如《绝地求生》、《我的世界》、《植物大战僵尸》,大人们爱玩的《狼人杀》、各类真人密室,无不创设了一个吸引人的情境,激发广大群众的娱乐兴趣。而在各类学科教学中,教师也常用创设情境的方式引入课堂教学。可见,创设情境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并且是深受学生喜欢的一种课堂引入环节。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学过程的五个步骤中,第一个步骤就是给学生创设一个课题情境,所以在课堂中,我也为学生创设了不同的情境,例如,在教授《巡航机器人》时,为了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去学习小车前进和电机轮子转动的关系,我创设情境是科学实验室研究,和学生讨论科学家是如何完成一次实验研究的?在《声/光敏传感器(理论课)》中,为了让学生体验一次研究从孕育到出生再到发布的过程,我创设了一个人物情境,科学家爱因斯坦,问问学生爱因斯坦是如何完成一次伟大的发现并且让所有人知道的呢?在《声/光敏传感器(实践课)》操作电脑进行编程前,因为是走正方形的活动设计和制作内容,因此我设计了一个场景情境,带学生到外滩参观东方明珠电视塔,和学生讨论东方明珠电视塔的从无到有,都需要经历哪些阶段呢?在这些情境的创设之下,学生不仅了解了和距离我们很远的人物、场景,初步认识到了科学实验、研究发表、工程建造过程的不易,也引出了小组合作的角色。
2、角色扮演
由于学业、环境的压力,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充当的角色无非学生、孩子的角色,对大多数学生来说,生活体验较为单一,生活体验很大程度上影响生活经验的积累,而生活经验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智慧的沉淀,而在未来时代中,体验和智慧远重要于知识和技能。因此,在课堂中,给学生创造更多体验的机会,以积累学生更多生活经验,能够让学生由内生出智慧的花朵。在我的STEAM机器人课堂中,每节课的情境创设后,就会引出不同的角色,符合主题。
在《巡航机器人》中,是围绕实验室的实验研究,因此设置了操作员、记录员和观察员,分别完成:操作员动手实验;观察员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员记录实验结果,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体会科学家实验中的“实验-观察-记录”过程,以期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实验素养。
在《声/光敏传感器(理论课)》中,是围绕科学家完成一次完整研究,因此设置了研究员、记录员、审核员和主持人,分别完成:研究员将核心研究问题深入研究;记录员记录研究成果;审核员核定研究成果的真实性;主持人组织并完成一次研究成果的发布会,让学生通过经历这一个过程,了解科学家在研究攻克一个难题的整个过程:“研究-记录-审核-发布”。在此过程中,也让学生了解到,科学家们不只是沉闷的实验室活动,还会有公开场合的演讲和展示,鼓励学生尝试说、大胆说。
在《声/光敏传感器(实践课)》中,是围绕产品设计与制作,因此设置了设计师、工程师(程序员)、审核员,分别完成:设计师用用绘画或文字的形式设计产品雏形;工程师(程序员)根据设计搭建小车程序;审核员审核工程师(程序员)制作与设计师是否一致,最终达到产品交付的目的。在此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产品“设计-搭建-审核-交付”的过程,像东方明珠电视塔的建成那样,在不断修改设计稿、调整程序、审核产品的过程中,完成了本学期课堂中第一件作品。在此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很多挫折:设计师与工程师磨合不佳、设计与程序不符、程序搭建偏差、产品不达标等问题,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和重新迭代,当最后成功时,学生的喜悦是加倍的。
除了每节课程变化的角色外,贯穿课堂的是“大保镖”的角色,始终作为小车、小组材料、设备的保护人员,保障小组成员的后勤。
在这些角色的尝试和体验中,我发现学生的热情大大增加,每当我还没开始活动,学生就蠢蠢欲动,争先抢夺自己想要的角色。
3、成果展示
在综合实践课程中,成果展示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目的是:(1)用输出带动输入,让学生更好地调动小组的智慧去学习。(2)将智慧的果实分享给其他同学,带动全班同学新的学习。(3)个人表达能力的展示。
在几节课的展示中,我尝试以大舞台小组一起上、小舞台大家一起学的方式展开。
大舞台小组一起上,多围绕理论学习开展,小组学习后,进行展示,例如在《声/光敏传感器(理论课)》中,就是以发布会的形式,不同角色一一为大家展示了学习的成果。
小舞台大家一起学,多围绕程序搭建学习开展,小组间可以互相参观、学习、讨论,收获到程序搭建的小技巧,优化自己组内程序的搭建。
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我见证了小组成员从矛盾到获得全场展示最佳;观察到了许多游离在外的学生慢慢回归小组,并尝试去承担一些角色;看到了合作默契的小组在一次次讨论及合作中成功完成难度系数极高的拓展项目……这一个个的成果都是角色体验式课堂带给他们的,也同样是我收获的,但我也知道在这个过程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学生对于技能的掌握不扎实、对于知识的理解不够到位、对于角色体验的环节并不非常熟练,但是我想持续做,就会有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