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新冠病毒感染,特别是疑似食品来源的病毒感染,需要基于科学的角度出发。加强食品安全预防意识的同时,不要过于恐慌”
深圳近日起设立进口冻品集中监管仓进行“集中监管”:从各港口码头提柜离港并在深圳储存、销售、加工的进口冻品,在储存、销售、加工前须进入集中监管仓进行外包装消杀和抽样核酸检测。图为深圳进口冻品的主要港口之一盐田港附近的货柜码头。《财经》记者 焦建/摄
文|《财经》记者 焦建
编辑|苏琦
辽宁大连、山东烟台、陕西西安、福建厦门、江西萍乡、安徽芜湖、广东深圳、重庆沙坪坝区……自7月以来,国内多次出现进口食材外包装或食材表面新冠病毒检测呈阳性的案例,涉及全国多个省区。
从目前公布情况看,检出新冠病毒呈阳性的无论是进口冻白虾还是冻鸡翅,其来源大多为南美洲。因进口冷链涉及多个环节及较长周期,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目前并无权威解答。但在部分消费者眼中,冻鸡翅、对虾等目前也成了“高危食品”,唯恐避之不及。部分地区亦采取了暂时停止进口等相关措施。
近年来,随着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力逐年上升,对进口冷链食品(冻肉、水产品、海鲜、蔬果、乳制品)等的需求迅速增加。在其对完善及补充中国人饮食结构的作用日益增长的当下,“一禁了之”或非长久之计。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行的同时,如何在尚未厘清食物含有病毒原因的情况下,尽最大可能以较低的成本降低风险,从国家相关部门到各地,均在探索新的路径。
源头尚难确定
食物供应链目前的全球化进展程度,或可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新冠病毒防控的难度。
“从发达地区的技术进步到全球范围的自由贸易,农产品和食品行业的发展也随即呈现生产工业化、流通全球化和消费大众化的特点。相应的,食品供应保障也越来越依托于生产环境的卫生条件、延长食品流通期限的化学物质、有助于产品更新换代的技术投入。也因为如此,微生物、化学性和技术危害都能导致不安全食品问题。而且,集中生产和广泛流通也使得这些问题的波及范围并不限于某些人群或某个地区。”中国人民大学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山姆·沃尔顿食品安全法教席研究员孙娟娟曾如此撰文指出。
从2011年起,中国就成为了全球第一大食品农产品的进口国。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各类肉进口总量484.1万吨,水产品进口量626.5万吨,同比分别增长58%和19.9%。今年受疫情影响,为保障市场供应、稳定价格,中国进口肉类仍保持快速增长。2020年1至6月,中国肉类(包括杂碎)进口475万吨,相比上年同期增幅达73.5%。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陆续出台多项鼓励举措,明确将大力发展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作为发展现代物流业的重点领域。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2019年,中国冷库总量呈逐年递增趋势。2019年,全国冷库总量约6053万吨。
一种推测为:目前国内检出新冠病毒的食品多来自南美洲,这应与当地疫情状况、冷冻海鲜等食品加工过程较容易污染等因素有关。环境温度越低,病毒存活的时间越长。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截至8月13日,南美洲已有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近500万人,仅次于北美洲。其中,深圳冻鸡翅的来源地巴西已有累计确诊病例317万余人,居全球第2位。
值得提及的是,目前国内各地检测出的相关样本并未出现在食材内部,这一方面可能说明食材本身被污染的几率不高;另一方面,也给认定到底是哪个或哪些环节出问题带来了困难。
按照冷链保险的一般步骤,对于某些食品原料、经过加工的食品或半成品、特殊的生物制品和药品,为减少损耗、防止污染和变质,在相关产品的加工、贮藏、运输、分销和零售、使用过程中,各个环节应始终处于不同的特定低温环境下。正因如此,冷链物流比一般常温物流系统的要求更高、更复杂,建设投资也要大很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主要的基础设施有冷库、冷藏车、保温盒、超市的冷藏陈列柜等。
以食材为例,温度一般都需要控制在零下18摄氏度左右。加工环境、运输、流通、销售环境中存在新冠病毒,都有可能造成交叉污染或二次污染;再具体以部分进口对虾为例:其在被捕捞后,到达中国前需要耗时近50天,期间经过加工厂清洗、分级、装盒、急冻及海上运输等环节。
据深圳一位相关业内人士对《财经》记者解析:对虾在养殖环节的感染风险不高,但受限于国外部分地区的生产条件,一些对虾加工的自动化程度有限,劳动密集型生产流程带来的风险不容忽视。
相关产品在进入国内后,该人士亦解析,亦有两种途径:其一为通关后在集散地打开集装箱进行内线拼箱,这适用于中小型销量的城市;部分大城市,则直接在集散地进行转运。但不管是哪种方式,都有可能因操作过程不当或者不规范而传染病毒。
从物流链角度看,以北方某港口城市相关进口产品被检测出新冠病毒为例:其相应产品源自北方另一港口在集中进口后分销。这是因中国各港口间存在相对的侧重并分工合作,部分省份以肉类进口为主,部分则以水果、水产进口为主。
近年来,国内消费者对进口食品的需求量不断增长推动了冷链物流的发展。在冷链物流的标准方面,商务部已通过与相关部门加大标准汇总工作,在清洗整合基础上基本形成了新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体系框架,涉及冷链物流各环节。此外,进口食品生产商为提高竞争力和商业价值,亦对冷链物流标准不断提高要求,使得冷链物流技术得到提升。
而随着中国国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不断取得进展,加之上述国内冷链运输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亦在不断完善当中,冷冻食品在进入国内后感染病毒的几率被业内人士认为并不太高。
此外,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被普遍称为“最严《食品安全法》”,其已于2015年10月1日起施行。食品和深加工农产品的储存和运输列为监管的范围,尤其是冷冻、冷藏产品的储存和运输。
为进一步杜绝相关风险,7月下旬,上海市相关部门亦推出相应规定:食品贮存和运输企业,应定期进行清理和消毒。在进口冷链食品运输过程中不得擅自开箱,每批次食品运输完毕后,应当对车辆和食品冷藏箱内外壁实施全面消杀。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陈君石,近日在全国公共卫生学科发展院长论坛上指出,目前认定病毒来源的难题在于两个方面:其一,想要证明病毒通过食品感染,需要拿到活的病毒,但还没有从食品表面阳性样品分离培养出活的病毒。虽各方正在做大规模调查,但还没有任何证据;其二,食品感染也存在剂量因素,并不是碰到一两个病毒就会感染,需要一定的病毒量,目前同样没有任何剂量与感染的证据。
为此,其建议称:预防新冠病毒感染,特别是疑似食品来源的病毒感染,需要基于科学的角度出发。加强食品安全预防意识的同时,不要过于恐慌。此外,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CDC、美国FDA、欧盟CDC等机构也指出:新冠肺炎不是食源性疾病,不会通过食品传播,目前没有相关证据。
但为了尽可能降低病毒传播的可能性,目前全国各地对冷冻食材的态度并不一致。部分地区的做法是“一刀切”,彻底暂停相关进口。
8月13日,广西省贵港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发布了全面暂停进口冷冻肉品(含水产品)的通知;8月14日,陕西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疫情防控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时公布:陕西已经紧急对该批次冻南美白虾全部下架、停售、封存,并暂停采购来自厄瓜多尔的海产品;8月16日,广东省广州市冷链行业协会发布通知,要求暂停进口来自疫区的冷冻肉品及水产品。
8月14日,海关总署公布关于进口厄瓜多尔冷冻南美白虾检验检疫要求的公告明确:厄瓜多尔输华冷冻南美白虾生产企业应经厄官方批准,并获得中方注册。未经注册,不得向中国出口;在新冠肺炎疫情流行期间,企业应当按照相关指南开展疫情防控;每一批厄瓜多尔输华冷冻南美白虾应至少随附一份厄官方签发的正本兽医(卫生)证书等要求。
此外,中国亦已暂停了德国、美国、巴西、英国等23家境外肉类生产企业产品的进口。
深圳“集中式监管”新探索
上述多地的暂停进口政策为时尚短,目前很难判断其持续性如何。这与新冠肺炎疫情的整体防控进展有关,亦受到中国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进口食品需求增加等因素的影响:
以水(产)海(鲜)为例:2019年,中国水海产品出口减少而进口增加。进口158亿美元,同比增加38亿美元;同年,中国水产品总产量6450万吨,同比减少7.66万吨。自2015年以来,中国水产品总产量增长趋缓,增长速度逐年递减。
囿于渔业生产结构仍在也必须进行进行优化,国内居民食用水产的需求,一方面需要通过加强国内养殖补足,另一方面则需要增加进口。因此,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此前曾回应称:增加食品农产品进口是中国实施积极进口政策的重要内容。而该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强与相关国家的沟通协调,从源头上管控好进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
整体而言,为防范进口冷链的食品疫病传播风险,在相关防控体系和措施不断完善的状态下,监管体系、生产经营者、消费者三方的作用缺一不可。
自2009年以来,《食品安全法》的实施转变了食品卫生到食品安全的立法定位,明确了风险治理与社会共治的理念融合。但就食品安全监管而言,涉及的主管部门有多个。分别在初级生产环节、生产和进出口环节、流通环节、食品餐饮环节等。《食品安全法》在监督管理体制、执法有效性等方面尚存在问题。多部门监管中的缺乏、错位等现象的存在,使得国家在2013年起启动了相关法律的修订工作。
2019年时,中国的食品安全政策法规建设及实施又有了较大的进展。除一系列相关意见出台,当年12月1日起,根据2015年修订后的《食品安全法》和国内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国务院公布的新一版《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也正式施行;自2018年启动市场监管体制改革后,食品安全综合监管体制也于当年成型。成立不久的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也逐渐建立起相关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从2019年至今,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执行部门的完善,使得中国多年来一直坚持的进口前严格准入、进口时严格检验检疫、进口后严格后续监管的体制有了新抓手。
具体而言,从源头管控的角度看:作为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近期以来,全国海关进一步严格口岸检验检疫,针对进口冷链食品开展了新冠病毒风险监测。除要求向中国出口冷链食品的全部105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部门做好预防措施,也采取了暂停部分产品进口等措施。因进口食品在入关时一般采取抽样检测(中物联冷链委研究室于2018年时的一份与海港冷库有关的研究则称:据调研统计,目前各大海港冷链食品有70%直接审单放行,30%全部查验),亦有学者建议称:可以视情况考虑加大投入,做到类似武汉全民筛查那样的核酸混样检测。
针对入关后的运输、销售过程,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则专门发布公告:对提供冷藏冷冻食品贮存服务业务的机构提出了备案要求,明确食品生产经营者要对冷藏冷冻食品贮存和运输服务提供者进行审核、监督和过程管理。
在各个省市层面,也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了相应的管理措施。以浙江为例:其于今年6月上线了全省的冷链食品追溯系统,利用“冷链食品溯源码”实现从供应链首站到消费环节最小包装的闭环追溯管理。消费者通过扫码,可以知道购买或食用的进口和省外冷链食品的产品信息。类似的给“身份证”的做法,此前多在电商平台中使用,目的也是做到流通环节的全流程可追溯。
8月13日,深圳发现从巴西进口的部分食材表面样品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作为应对,深圳也进一步加强了对进口冷链生鲜产品全链条的监管。
深圳与福建的相关港口是指定进口水产品仓容较大的渠道。深圳的特点则是相当大的一部分进口水产由本地消化,外销数量占比不高。《财经》记者曾在该市盐田区盐田港附近的沙头角生活数年。该地除海鲜街在深圳广有名气,该港亦是深圳进口生鲜及冻品的主要港口之一(另一为蛇口港)。而该市进口水产的主要品种则有墨西哥象拔蚌、孟加拉黄鳝、日本扇贝、美国龙虾等,巴沙鱼和虾类产品也比较受欢迎。
根据国检(CIQ)政策,所有进口冻肉、禽肉和水产品在清关后,必须存入订单仓库进一步检验检疫,因此冷库在冷链食品进出口流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难以做到百分百检测,深圳已采取加强抽检的方式进行检验检疫。但因相关食材消耗量较大,所以相关产品在清关后,会存放在不同区的多个冷库内。因来源及分散储藏,全程监控并不容易。
为阻断疫情传播,深圳市近日进一步进行监管升级,按照相关规定:从8月18日起,该市设立进口冻品集中监管仓。从各港口码头提柜离港并在深圳储存、销售、加工的进口冻品,在储存、销售、加工前须进入集中监管仓进行外包装消杀和抽样核酸检测;进入集中监管仓的进口冻品货主,须按要求如实填报货主、报关单、车辆、司机、货物流向等信息;进入集中监管仓的进口冻品,经外包装消杀和抽样核酸检测合格,并取得相应证明后方能出库。
这种“食品中转站”的概念并非在深圳第一次出现。在2016年时,深圳曾与中国香港特区签署相关合作协议,允许外国出口至香港的冷藏肉类/家禽经深圳前海保税港区暂存然后分批进口香港。香港是亚洲冷冻食品的重要消费地和集散地,其相关业务量递增速度较快,但因土地资源匮乏,食品仓储冷库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深圳毗邻香港,具有土地和劳动力等成本优势,特别是前海湾保税港区货物进出便利、仓储成本较低。
与这种做法有所差异的是,当前深圳做法的特点之一是提货须“整柜入库、整柜出库”,不能分拆多批次提货;而就新办法所产生的费用,深圳则规定:进口冻品在集中监管仓的外包装消杀、抽样核酸检测、规定时限内仓储费用由政府承担。经查实不按要求如实填报信息的,上述费用由货主承担。超期提货所产生的仓储费用,由货主承担。
从中长期来看,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亦被冷链业部分人士认为是一次提升的机遇。在此之前,中国的冷链产业虽在逐渐解决库容不足等硬件条件的短板,但在“软件”方面则仍存在部分领域标准缺失、尚未形成覆盖全链条的冷链物流监管体系等提升空间,使得各方无法实现对生产、储藏、运输、销售等各环节以及温度控制和记录设备使用情况的全方位监管,“断链”、“断点”现象时有发生。
本文为“中国农产品全球化供应”系列报道之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