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镜:潘达斯奈基有几个可能还蛮有意思的剧情点.
不过也可能是因为身处文明古国,并不是接触的实际交互流程导致的错觉.
第一个是明星制作人科林的loop性质以及潜在的上帝视角.
loop的剧情点一个是第一见面对bug的既视感的反应.
一个是主角办公室路演对的不同分支以及明显的wrong choice的提示.
其他一些零零碎碎的包括各种背景录音带和跳楼分支场景.
按照惯常ACG剧情走向基本就是高阶分支脚本的关键线索人物了.
不过在看的版本貌似并没有这方面的过多发展.
这点的另外一个可能有意思的思路就是影片本身的一个概念.
影片的一个主题分支也是宣传的点,即使交互式体验.
或者说上帝视角.
这里就不得不说虽然不是中美合拍,但是概念有点类似的若干年前的一本叫S的书.
该书的一个概念是在一层故事视角上,通过在书里面的两种手写笔迹注解和各页夹杂的各种零碎书签资料来构造第二层虚拟故事.
造成的一种交互体验就是在读第一层故事的时候,由于仿真的第二层手写体造成了跟第二层故事主人同时间的体验.
理念上有点类似弹幕带来的弱时间同场感.
而科林的上帝感来自于,某些口吻完全可以代替正在观影的观众的立场/角度.
但本身又是剧情一个无法完全抽离的角色环节.
所以,这种游离不定感有时候容易让人很难衡量自己是沉浸在哪一层剧情里.
尤其考虑剧中的一个剧中剧背景.
也就是剧中的潘达斯奈基的作者戴维斯.
它的轨迹和主角,或者说主角和它的轨迹其实是类似的.
尤其肢解结局.
精神不稳定,有偏执工作动力,在沉溺平行世界/分支选择之后,抽离不开.
于是,如果把观众看主角的轨迹,和科林看主角的轨迹,以及主角看戴维斯的轨迹放在一起比较的话.
基本上算是属于同一体验的视角了.
所以在这里反推每一层级对下一层级的看法/做法,以及下一层级对上一层级的反应,就很容易顺延回剧情构造试图表达的目的了.
比如戴维斯纪录片里反复提到的free will的概念.
这个元素相关的还有以前预告片里的PAC的概念以及对应的PAC的类乌托邦分支的传统黑镜剧情套路.
和这个剧情元素有关的另一个疑似梗或者故意留的小技巧伏笔就是PAC剧情里相关的程序carsh的镜头.
这里的error message是function not define.
如果拔高一点的话,这个剧情题材的目的是指向某种社会管制和压力的.
而剧情本身却并没有对这个当初的宣传点做过多的展开.
那么,如果把游戏本身指向为影片,那么undefined function就是指向剧情本身的一个反身的暗喻和揶揄了.
第二个是分支这个概念.
这个概念是影片本身和里面的游戏共有的一个概念.
所以,如果把片中的对游戏的终结评论当作对影片本身的评论来说,也不会有太多的违和感.
这里的态度有几个,一个是差评,一个是好评,一个是话题性议论.
基本上就是所有可能的实际处境了.
这里如果以作者角度来看的话.
可能就比较有意思了.
黑镜这个冠名系列从第一季之后,基本上续集都会遭受或多或少的批评.
因为本身来说,黑镜的剧情套路是很常态的,结局的观感情绪走向观众自己是能预料到的.
这就造成了一种预期偏差带来的失落感.
但是这个系列的另外一个特色就是剧情的合理推演外延.
因此,虽然说可能觉得结局不过如此,但是剧情的推演在设定之下的合理性是没什么太大问题的.
那么从创作者的角度来说,就有一个比较尴尬的立场.
一个是你得从一个显得平常的角度找到一个评记/讽刺点.
然后再构造一个以不太令人游离的设定把这种点戏剧化突出冲突性.
而构造冲突的一般是解决的反转或者出乎意料性.
但是这点在当下来说是比较具有挑战性的.
现在很难想出一个完全出于意料的结局设定.
而如果做不到这点的话,就很容易被认为是流俗.
于是,顺着这个思路,反问一下如果把能想到的戏剧性结局都放在一个片里会怎么样.
届时观众会怎么评价,或者更直白地说如何去批评剧情设定和结局的完美程度.
这是一个有点恶趣味但是也难免稍显无奈的想法.
像这部片的除了剧情之外的其他框架.
比如人物关系,时代,社会设定甚至很多镜头都是完全一致的.
但是按照分支关系来说,把它重新剪接成不同风格的故事也是可以的.
至少本身剧情大纲就有一个可以是传统的反乌托邦剧情,PAC相关的.
一个可以是精神病人的社会压力,来自父亲和医生的不正当处理.
或者结合里面纪录片的对正常人的精神扭曲,吃人社会题材之类的.
这样的话,就会有一种反思.
就是,当一部片是什么题材的时候,决定它的具体是那一部分.
或者是那些关键镜头/场景.
如果能分离出来这些特质,再用这种思路去重新对待以前的批评会怎么样.
这可能是某种私心或者说调戏?
最后是交互方式本身.
这个如果不考虑拍摄成本的话,其实算是一种算法驱动的东西.
像传说中的PornHub对时间线的统计和产品点.
加上坊间传说的Netflix本身的算法驱动的制作都市传说.
把这两个比较玄幻的东西放在一起的话,就是既然你可以说剧情节奏剧本是算法构建的.
那么分支点就算是一个更快速的feedback了.
而且还有另一层就是潜在的UGC的DRM.
考虑可能同一时期的热门选型本身会构成一些列的外延社交互动.
这本身可以作为是内容的一个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样即使影片本身是可被复制的,但是内容的被消费的实际内涵是有限定的.
关键可能是在于如何制造这种可控的内涵消费.
就像弹幕.
片源可以是谁都能有.
但是用户群和产生的观影感受却可能是unique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