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before和after伪元素

层叠样式表(CSS)的主要目的是给HTML元素添加样式,然而,在一些案例中给文档添加额外的元素是多余的或是不可能的。事实上CSS中有一个特性允许我们添加额外元素而不扰乱文档本身,这就是“伪元素”。

关于语法和浏览器支持

伪元素实际上在CSS1中就存在了,但是我们现在所讨论的:before和:after则发布于CSS2.1中。在最初,伪元素的语法是使用“:”(一个冒号),随着web的发展,在CSS3中修订后的伪元素使用“::”(两个冒号),也就是::before 和 ::after—以区分伪元素和伪类(比如:hover,:active等)

简而言之,伪元素将会在内容元素的前后插入额外的元素,因此当我们添加它们时,使用以下的标记方式,他们在技术上是平等的。但是这些元素实际上并不在文档中生成。它们将在外部可见,但是你将不会在文档的源代码中找到它们,因此,实际上它们是“虚假”的元素;

使用
使用伪元素是相对容易的,:before将会在内容之前“添加”一个元素而:after将会在内容后“添加”一个元素。在它们之中添加内容我们可以使用content属性。

伪元素样式
尽管作为“虚假”的元素,事实上伪元素表现上就像是“真正”的元素,我们能够给它们添加任何样式,比如改变它们的颜色、添加背景色、调整字体大小、调整它们中的文本等等。

默认生成的元素是一个内联元素,于是当我们想要指定它们的高度和宽度的时候,我们首先不得不使用display: block把它们声明为块级元素。 由于已经设置float,所以无需设置display:black。

在代码中,我们仍然申明了content,,而且此时使用了空字符串。content属性是必须的而且应该经常被应用。否则,伪元素无论如何都无法正常工作。

结论
伪元素很酷同时也是可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基本上,每一个我们所添加的元素都不会干扰现有的HTML结构,而且伪元素可以做到 几乎所有我们能想到的事情。

实际上有一些伪元素的改进工作,目前逐步进行,比如伪元素嵌套div::before::before { content: ”; }以及多重伪元素div::before(3) { content: ”; }。很显然,在未来的web设计中,这些改进会让我们的设计有更多的形式(更多的可能性)。然而,他们将会在最新的浏览器中得到支持,让我们现在耐心的等待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c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