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三顾茅庐,才请的诸葛亮出山,十几年却晾在一边,未加重用,只在后来去世时才委以重任。其实,这是有原因的,诸葛亮虽然自比管仲乐毅,但实际却偏科严重。
蜀国实力在其执政后也持续萎缩,人才凋敝,处于崩溃的边缘,也是明证。
作为蜀国丞相,诸葛亮集政治、军事、经济、人事、教育、小刘禅私生活等各重任于一体。要想管理好这么多事情,也只能抓大放小,充分调动下面人的积极性,才可能都做好。
就像现代的公司架构一样,总经理主管战略和重大人事任命,其他的由各部门经理或总监负责。但是,诸葛亮却胡子眉毛一把抓,有亮点,却也糟点满满。
一 人才断层,没有发展后备人才
德鲁克在谈管理的时候,提到管理者的有效性应该表现在三个方面:个人直接成果;树立新的价值观及对这些价值观的重新确认;培养与开发明天所需要的人才。
其中前两个是关于机构今天存亡的,后者是关于机构明天存亡。
合格的管理者,除了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的同时,也在不断物色、培养接班人。
但诸葛亮执政十一年,除了收姜维做徒弟,其他便没有注入任何新鲜血液。
想一想五虎将时期的蜀刘集团,任何一个都有独自硬刚曹魏军团的实力,后期随着关羽、张飞、黄忠、马超的去世,能拿得出手的也就只有赵云、魏延两位老将,加上张苞、关兴两位中生代,还能勉强组队对抗。但随着张苞也英年早逝、赵云更老,武将也真的是捉襟见肘了。
如果说武将还能将就,大不了把第三梯队的廖化、王平提到前锋位置,文将就真的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除了南郭马谡之外,甚至再也找不到一个能把战略战术说出个一二三的来了。
一般总经理、CEO看到公司这种情况,肯定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早就上职来职往,寻找青年才俊去了。
但诸葛亮没有,守株待兔式揽才,碰上了姜维,顺势收为己用,说到主动去招揽人才,还真没有。
二 对抗式沟通,破坏团队凝结力
不在乎长长久久,只在乎现在拥有也行。自己存在一天就保刘氏政权一天,至少还有蜀国百万人民记着,后面的事让后代来解决也是一种战略。
但就从现有团队来说,诸葛亮这个火车头也并没有当好,最主要原因他缺乏同理心,沟通方式简单粗暴,这往往伤害了团队。
博望坡之战,本是新人诸葛亮和关羽、张飞相互了解、互相配合的好机会,如果是刘备,肯定事前就发起一次面对面的灵魂沟通,虽然不一定能马上路人变兄弟,但至少伸手不打笑脸人,维持表面上的和气还是可以的。
但看看诸葛亮怎么做的,他知道关羽、张飞对他有意见,却还寄出”乞假剑印“,违令者斩的硬对抗方式,虽然结局打赢,两位猛将兄嘴上说”孔明真英杰“,怕是心里早恨得牙痒痒。
也许是尝到了甜头,又或者是维持其一贯强大的形象,诸葛亮三番五次地使用这一招,对赵云、黄忠,对赵云、魏延。总之,对能力越强的越喜欢用这一招。
试想一下,如果你看不惯一个人,结果还被他拿枪指着脑袋,你还能真的心服口服嘛。所以,我们看到诸葛亮跟魏延时合时分,明争暗斗,以及关羽始终如一的对诸葛亮不屑一顾。
除了自杀式的沟通方式,诸葛亮还有一个更可怕的习惯:分类,比如魏延,还没开始认识就要拖出去砍了,理由是后脑勺有反骨,简直莫名其妙!还有刘封,刘备的义子,替刘备征战无数,后来犹豫误了救关羽的良机,罪不至死,但是最终也是在诸葛亮的鼓动下,弄死了。
天下无贼里的贼头,葛大爷说”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还常常教导二当家”要容得下别人,才能当老大!“
一个贼都能理解的道理,可惜诸葛亮没有理解。所以,诸葛亮在的时候还能靠权威维持整个局面,一旦去世,分崩离析也就在毫秒之间。
这一切怪谁?怪魏延不识大体,不懂上司心思?肯定不是,这个锅,还得三军主帅的诸葛亮来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