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必然也有偶然

今天阅读《枢纽》的《从古代向现代的转型:帝国余晖》。

历史是必然也有偶然_第1张图片
帝国余晖

《枢纽》让我重新看待历史

不论是中学的历史课本,还是后来读过的历史书籍,对中国的历史固有的思维是:

经历了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有过唐宋鼎盛时期,到了明清封建社会走向衰败,1840年鸦片战争后世界列强瓜分中国,中国转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然而按照施展老师的《枢纽》一书的理解,古代中国是从宋朝划分开的,宋之前称为古代豪族社会,隋唐时期是国家富裕,宋之后称为古代平民社会,宋朝是民间富裕。也正是进入平民化的社会,从大宋后中国真正形成了大一统的帝国,再没有出现过之前那种“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现象,后面的几个朝代也都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而中国这个古老帝国通过元、清两个朝代把自己的疆域扩展到了最大,展现在世界面前的是一个超大帝国。

中国近代史应从太平天国开始

传统的历史观点中国的近代史是从鸦片战争开始,也就是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但这次打开国门给当时的帝国统治者并没有太多的压力,在他们看来这个和过去的葛尔丹打过来没有太大的区别,这也是这个古老帝国长期停留在“天朝上国”思想中。而真正让帝国开始意识到这个世界变了是李自成快速席卷大半个中国,是太平天国把帝国最富庶地区占领后,帝国统治者才明白世界已经开始变化,一切都回不到过去那种仅仅依靠满蒙两个团体统治天下,于是他们不仅通过汉人(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胡林翼)来镇压太平军,还通过西方列强来消灭太平军,然而也正是这样的行为,在中国内部埋下了汉人独立的种子,也埋下了中国革命的种子。

从某种意义上讲,西方列强的到来是历史的偶然,但它与当时中国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有着必然的联系。

人口过剩和工业经济发展

清朝在乾隆后期中国人口开始过度膨胀,导致大量过剩人口,中国当时还是自我封闭的经济时代,人口过剩严重影响工业经济的发展,因为先进的工业经济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减少劳动力,中国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封闭的中国肯定是不会主动引进工业经济,而那些剩余的劳动力怎么办?于是流民四起到处都是内乱,于是外部的西方列国就进入中国,传入新技术吸收廉价的剩余人口。国门封闭剩余人口就是负担,而国门打开剩余人口就是我们与世界竞争的优势,这个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同样的道理。

世界都在变化

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事物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在生物界有食物链,不论断开哪一个,膨胀或灭绝哪一个,都会发生不可回转的变化。历史的发展也是一样的,正当清朝这个帝国处于经济、人才、知识远远低于世界时,外部国家也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近处有日本、沙俄,欧洲大陆有法国大革命,还有各国对中国周边小国的侵略和战争,整体的世界格局在不断的变化中,同时大规模的工业革命也席卷各国。

历史终究是历史

看完这段历史,我就会有一些假象:如果中国最早的对外贸易口岸不是广州,而是其他沿海地区,那么基督教也不会在两广以那么快的速度传播;如果李自成这些人内心是纯纯正正的“基督教徒”,而不是怀揣着儒家文化,依旧想象着以“天朝上国”的身份来维持世界的秩序,西方列强肯定是站在他们一方的;如果同时期没有发生“法国大革命”和“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使大清帝国的经济走向崩溃的边缘等等一些偶然的因素,那么历史可能就会有另外一种结果。


其实这些都只能是我个人的假象,不论我怎样假象,历史终究是历史,谁也阻挡不住历史发展的脚步。

你可能感兴趣的:(历史是必然也有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