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我终于进入了叛逆期

25岁,我终于进入了叛逆期_第1张图片
Film: Before sunrise


今天跟朋友闲聊,先是说到彼此的上升星座,再从星座说到我们近期因为个性引发的一些社交问题,聊到自己时,恍然发觉自己最近最大的社交障碍对象竟然是我父母。

我曾经是个典型的“关雎尔”女孩。上大学之前,听话懂事,学习认真,积极参加兴趣班,交了许多小姐妹朋友,不擅长和异性交往,也没有做过任何学习之外的事情。从来没有跟父母在人生的选择上产生过争执。

每天学校家里两点跑,不愁吃穿,不愁冷暖。去过舞蹈班,练过钢琴,学过素描,兴趣甚多,倒也没有一项是坚持下来成为一技之长的。一切按部就班的成长着。

高考后,得到分数后,开始准备报志愿了。我一个人坐在房间里,空静静,黑黝黝。脑子却一片空白,没有任何想法。

最后阴差阳错,加入了本科两年的出国留学项目。意外地,却也像命中注定般,3年多的留学生活,教会了我两件事:

独立生活

独立做决定

一切转变不是瞬息发生的事情,而是那些暗藏在自己身体里的小宇宙,随着遇到的人,遇到的事,激发出一个个未曾认识的自己。谁能想到,外部环境的改变竟会对人对自己的认知,对世界的认识,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

01

曾经的乖女孩,一个人到了一个陌生的国度,竟然没有不适应,也没有想家,只是觉得自由。由于当地货币的高价值,带过去的人民币已经不再那么值钱,这直接催生我的第一条生存法则:自力更生,能省则省。

跟朋友在聚餐时,但凡吃到好吃的,默默记下,回头自己买材料,自己尝试做家常版;惯性晕车,只能骑单车、坐火车,一听说火车票有打折,马上买票隔天就冲出去旅游了;想练口语又怕生,免费的社区活动,志愿者,球队社团,竟都一股脑儿参加了,还意外的坚持了下来,交到许多可爱的朋友;想学第二外语,上网找培训班,报名缴费之后,为了学费价值最大化,竟也坚持了一年,最后拿到了证书……

第二条生存法则:要想扩展世界观,请走出去,旅行。

在朋友的鼓励下,买了一架二手单车,两个人一有时间就轻装上阵,四处游走。离开那座生活3年多的城市时,已经能熟练画出当地的最佳骑行地图;每年假期,约上三朋四友,一起欧洲游,中途却因为钱包被盗,独自一人滞留在陌生国度数周,正是因为那一次的经历我忽然感受到一人独自旅游的魅力。

和韩国姐姐在街上遍走遍大笑,听她说自己的恋爱经历,听她说和丈夫的“一见钟情”;

到法国妹妹宿舍做饭,还把别人炤台烧起了火;

和香港美眉在她的三角恋里面,斗智斗勇,击退无趣暖男,离开多情种子,勇敢面对真实的自己,与自己恋爱;

也终于,做够了女性知心姐姐之后,在某次旅行中,偶遇了一个陌生国度的男孩子,仅仅因为“跟他在一起很舒服,能完完全全地做自己”,开始了一段不知天高地厚的跨国异地恋…

第三条生存法则:辩证看待问题,学会独立思考。

从破除偏见到接纳不同,从学术思维到生活实践,从胆怯与异性的交往到自信面对异性的关注,从单一的文化背景出发到多元文化的渴望好奇…无不教给了我自信面对未知世界的勇气。

凡事保有好奇,万物充满灵性。

02

2017年,正式从大学毕业,迫于找工作的压力和财政的正式独立,我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人生到底为什么而活?且,能以什么方式而活?

回到父母身边的我,熟悉的那些父母的建议反复出现。

“离家近、稳定、有社会地位”就是他们的理想工作。

“教师,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即是他们口中的最佳选择。

第一次次的大争论,关于“工作”、“女性身份”、“打拼”、“孝道”的话题…两代之间的鸿沟,经历不同文化教育后的认知差异等等,都成了我和父母之间,想要跨越却也举步维艰的现实。

03

仔细想想,自己之所以和父母意见如此相左,原因有三:

认知差异;沟通缺失;中式关系。

我的父亲工程专业出身,直到高中之前我的物理化学数学全部都能得到他的指点帮助。事业单位做了几年后决定下海经商,卖过文具,做过很多我都不清楚的创业项目,最后找到自己最擅长的还是工程,于是开始了漫长的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创业史,并且得到了业内人士的广泛认可,知名度和口碑上来后,父亲虽然依旧忙碌不已,但从心底热爱着自己的事业。

就是这样一位父亲,对我的职业期望就是待在离他近的地方工作,不要打拼事业,因为作为“过来人”的他深知创业的不易。

除此之外,我的父亲很喜欢阅读,喜欢了解世界上千千万万的事物,所以当初决定送我出国留学的时候,他表现出绝对支持的态度,因为他知道,国内外教育行业的不同,扩宽视野对女孩子来说,很重要。

而我母亲则是一个兢兢业业的公务员,从一个实习科员一步步做到了现在令人尊敬的职位。在她眼中,女生做一份令人尊重,有社会地位的职业就是最好的归宿。

出国的这三年多的时间里,虽然会与父母分享我的生活,所见所闻,但大多是片面的,是单一的。比如那些一个人独自在欧洲穷游的经历,从不敢跟他们说起,只是因为母亲曾经的一句“你千万不要单独一个女孩子旅行”,当时的我,没有选择沟通,而是选择了省麻烦的躲避。于是乎,母亲就低估了我承担责任,独立旅行的能力。在她眼中,我依然是那个乖乖听话的女孩,每次争执之后,母亲也都无奈的说,“你可不可以听听话?”

不单是因为在外留学的文化刺激。在国内时,上大学之前,对电影极度着迷的我,却也因为父亲一句“影响学习”,我便学会了偷偷下载电影,买杂志,制作影集,学习法语…如果当时的我知道正面自己的兴趣爱好,知道沟通的重要性,也不会塑造出一个只是单纯爱玩贪婪看电影电视的小女孩,而是一个敢于付出行动,为自己培养一技之长的少年。

在感情的事情上一样如此,因为渴望绝对的自由,害怕他们的过问,或者不认同,竟也不乐意与父母去分享这些问题。因此母亲现在时常会问起我的情感状态,忙碌着给我介绍对象。

04

或是习惯了独立生活,或是学会更加辨认的接收外界的信息,更愿意多花时间独立思考,理性做决定…直到今天,我依旧在摸索能让自己获得满足感,并为之奋斗的事业是什么;依旧每天都在探索一个更全面的自己;在努力调和自己和父母的关系;在认识自己和他人的道路上缓慢成长…

关于“叛逆期”,百科给出了这样的定义:

“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尤其是父母)的监护。”

“多以成人自居”

“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

如果这就是叛逆期的定义,或许,25岁的我,终于开始了我的叛逆期。

你可能感兴趣的:(25岁,我终于进入了叛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