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博士毕业考核从博士屠龙论文看制度之忧

       一、博士的“屠龙论文”

        近日,西工大留法博士张亚辉的论文《手擀面加工过程中的非线性力学及热力学原理》在网上热传,该论文从严谨的科学角度,并结合示意图系统地解释了擀面时为何要从周围擀起、为何要卷着擀、擀面翘边是什么原因,煮面时又为什么要加凉水等问题,对如何做出一碗可口劲道的手擀面给出了科学建议。

        毫无疑问,该文是迄今为止对手擀面进行学术研究最深入的文章,很多人表示:非常想吃一碗张博士亲自下厨煮的手擀面,非常期待这碗“博士面”的味道。更多的人很疑惑:飞行器设计专业的张博士为什么要写这样的文章呢?即使文章分析得再科学、再精密,但一般人也知道,做手擀面要好吃,决定因素还是在于几十年实际经验的积累吧。要做好手擀面,听师傅讲解,然后苦练就差不多了,有什么必要去学习理论呢?这和《庄子.列御寇》中“朱泙漫学屠龙,技成而无所用其巧”的故事一样吧。

        其实,博士们的“屠龙术”论文已不是第一次刺激大家的眼球和神经了,比如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的论文《八角茴香添加量对卤鸡腿挥发性风味的影响》;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的论文《网络对话中“哈哈”的功能研究》;浙江大学博士的论文《论“石头、剪刀、布”的制胜策略》。这些论文可以说根本无法在实践中去用或者对实践起任何指导作用,难怪网友纷纷感叹:“真不知道这些学霸每天都在想些啥?”

         二、“屠龙术论文”产生根源在于博士的毕业考核制度

         1.对博士毕业考核制度的现实分析

        博士作为一个群体,无疑是我国成为科技强国、创新大国的中流砥柱。可面对他们这些毫无用处的“屠龙论文”,很多人确实难以理解。不过,如果对于熟悉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来讲,他们或许会理解这种论文。其实,“屠龙术”博士论文产生的根源就在于对博士毕业的考核制度。根据现行考核要求,博士要顺利毕业,必须要在规定的高级别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表明上看,博士代表着我国学历教育的至高荣誉,要毕业当然需要达到较高的学术水平,要求其发表论文并不奇怪呀?这又和他们没事写那些“屠龙术”论文有何关系呢?是的,要求发表论文本没有错,而问题出在对于这一要求的过分强调导致学术生态链的失衡。首先,高级别学术期刊的供求严重失衡。每个高校对某一专业博士所发表论文的学术刊物都有一个明确的而且相对很小的范围,该专业的博士要想毕业就必须在这个范围内发表论文,即使该博士的学术论文得到其他同等级别学术期刊的录用。而且,很多高校出于对自身荣誉的考虑,还不时出现所划定的学术刊物较大范围重合的情况。这样一来,便产生了对这小范围学术刊物的大量超额需求。某博士如果写出了得到规定范围期刊录用的高水平论文,其经常也要等待一年半载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正式出版。其次,要想顺利发表学术论文,并非只要论文的学术水平达到要求即可。在我国,对于学术论文的形式要求可能更甚于实质。很多专业的学术刊物,其所发表的论文,都具有一个大体通用的范式,按圈内人的说法,写这些论文就像写“八股文”。以经管类专业为例,大体范式如下“提出研究目标、约束条件和假设、说明样本数据来源并进行相关模型分析以验证假设、根据分析得出结论”,范式的关键点是数据分析。现在是大数据时代,学术论文当然必须要用数据说话。但使用数据的方法,是否一定要依照某一类型的范式或一定要根据某个模型进行才行呢?有一位正在读金融博士的朋友,一篇论文写了快一年了,问题就出在根据所设计模型和相关软件计算出的各个变量的数据,总是有个别与实际市场情况不吻合或者与预期的结论不吻合。就本质而言,社会科学就不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精准,但没有办法,为符合相关刊物的发表要求,朋友必须要想办法把数据和模型调好以符合预期。没办法之下,最后,朋友不得不对部分数据进行了所谓技术性的修改,总算得到了想要的结果并成功发表了该论文。大家可以想象,通过技术性修改数据而实现预期结果的论文,其学术水平或价值能有多高呢?这些学术期刊的审稿专家们,是否真的是过于关注形式呢?据张亚辉说,科研圈很多人都在做类似的研究,有人分析怎么穿秋裤更利于保暖、有人研究女孩子跑步时马尾的摆动频率的力学原理,这种从日常题材入手,用专业的研究方法进行定量研究,价值在于科学研究方法。由此可见,许多博士们为了熟练掌握这种“八股文”形式的论文写作技巧,平时可能就写点没有实际价值的“屠龙术论文”来进行练习,这就是这些奇葩论文的所谓价值。

         2.对博士毕业考核制度的反思

        如果对博士毕业考核制度不进行一定的改变,那么这种“屠龙术”论文肯定会不时出现。当今中国,正处在“创新驱动”、“科技兴国”的关键时期,必然需要博士们将自己的智慧和才华投入到有实际价值能解决现实社会经济问题,特别是核心技术突破的研究中,而不是只会写点“八股文”式的“屠龙术”论文。因此博士毕业考核制度也应该与时俱进,适当降低对论文的要求,而考虑更多的有实际意义的考核要求。从专业性质来看,理工科专业的博士考核相对更符合实际,迫切需要作出改进的是经管专业与文科专业的博士毕业考核。以经管专业博士毕业考核为例,可以更多地在考核的时候回归专业本质,与国家经济战略、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要求博士在毕业前完成与此相关的考核任务。比如今年党中央提出“精准扶贫”的核心战略,那是否可以考虑让博士就近对口地去一些贫困地方,充分利用博士们的专业智慧完成相应的扶贫项目。如果一个博士能够帮助某个贫困地区的老百姓脱贫致富或至少对该地区如何脱贫提出有建设性的切实可行的对策,那其价值应该甚于一篇学术论文。而且,该实际项目的完成,本身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完成相关学术论文,这样的论文肯定是接地气的,不会是悬在空中的“屠龙术”论文。当然,除了“精准扶贫”,博士毕业考核还可以进行很多有意义的尝试。比如要求博士毕业前去国企,为国企改革献计献策;去国家新的开放高地,如海南,为我国的“又一次革命”提供智力支持。

        当然,这些思路的实现,有个重要前提。就是需要各个高校,包括各位博士生导师首先要放下自身的一些眼前利益,真正从国家的强大、民族的振兴这一更高层次的目标来思考博士的毕业考核制度。前段时间,某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因不堪忍受导师的无理苛刻要求而自杀的新闻也是刷爆网络。其实,现在很多博士生在读书期间,除了正常的学业,大部分时间精力都用于帮导师做私事去了。不少导师已经习惯于把自己的博士生当成自己的伙计一样招呼使唤,让他们为自己服务,为自己挣钱。有多少博士背后称自己的导师为“老板”而不是“老师”,这已经是众所周知的。如果不改变这一现状,博士的毕业考核制度也很难真正改进。

        “博士是标志一个人具备出原创成果的能力或学力的学位,是目前最高级别的学位。具备出原创成果的能力是博士学位的核心内涵,也是拥有博士学位的人的最本质特征。”这是百度百科对“博士”的解释,可我们国家的博士们有多少具备“出原创成果”的能力呢?真心希望我国高等教育中对于博士的毕业考核制度能够有所改进,能够真正培养出具备“出原创成果”能力的博士。我相信,唯有这样,就不会再出现美国对“中兴通讯”芯片的“一剑封喉”而引发的“中国芯”之痛;唯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在“核心技术”上自力更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国博士毕业考核从博士屠龙论文看制度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