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告之《人生论》
作者:盘大眼
在《人生论》绪论中译者说到:"这是一部博学的书、一本智慧的书、一本大手笔的书”。
为何博学? 首先,作者培根本人就是一位博学之士,有时候,培根的一句话就可能是一个大学问;其次,在这本书中培根广征博引,用典之广,可以说是涵盖了人们所能想到的一切知识,尤其是这本书中培根对古希腊、罗马文化和《圣经》文化知识的运用。这些使得《人生论》成了一本博学的书。书中译者的一句话更是激起了我对书中内容的渴望。他说道:“读一本书也许并不能使人博学,但读培根的这本《人生论》这一定有助于人们成为博学的人。”
为何智慧?译者解释道:“培根著有《古人的智慧》一书,解释了古典寓言和古典神话的寓意,这说明培根对人类的智慧有深厚的积累。培根是位哲学家,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忠告”,这些忠告自然不乏富有哲理的智慧。培根善用比喻,用词精练,往往以整句的形式说明他的道理,因此他的一些睿智的话语令人过目难忘。此外,他的一些智慧在今天并未过时,而是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对此,译者用书中的引语进行举例。其中,‘'又要恋爱又要明智是不可能的“这句引语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尽管读起来有点忍俊不禁,但我想有过恋爱经历的人都认为这句话是很正确的。
为何大手笔?在看了一遍译者给出的解释后,我不得不承认我是茫然不解的。在重复多次阅读之后,我认为称这本书是一本大手笔的书其实是译者对培根的赞扬。一个在文学上有着超高的造诣,一个总是可以用最简练、干净的语言准确达意、一个对科学充满热情、一个文章朴素却又饱含智慧的哲学家、文学家、诗人,他写出来的文章怎能不是大手笔的呢?
在看完《人生论》的绪论部分之后,我不由地崇拜起了培根先生。我希望可以通过阅读完这本书与培根先生有一个思想上的交流与碰撞。我很清楚,培根先生是天上的一颗启明星,而我只是黑暗中的独行者。因此,我必须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去阅读它。在黑暗中,在启明星的指引下,坚定前行。
<论真理>
在文章的开头,有一个疑问,“何谓真理?”在多次阅读这篇文章后,我根据我对这篇文章所谈真理的理解做了一个总结。真理是理性之光,无论是在哲学上、神学上、还是世俗事务上,它与感觉之光不同,它总是真实的,也可将真理理解为真实存在的道理。
文章中说到谎言更能讨人们的欢心,因为谎言可以在心理上给人们带来愉悦感,还可以使人获得利益,不仅仅在于此,更是在于人们对谎言自身有一种天生的尽管是堕落的爱。然而,谎言与真理是相对的。尽管,在发现真理的过程中,人们会遇到困难,必须为之做出努力,发现真理后,真理也就会对人们的思想施加影响,但是,还是会有明智的人孜孜不倦地去追寻真理。这里可以用文章的一句话解释为何知其难而为之。若是一个人的头脑以仁爱为动机,以天意为归宿,以真理为地轴而转动,那么这个人就是生活在人间的天堂里了。
探索真理、认识真理、发现真理,是人性的至善。所谓探索真理,就是向真理求爱或求婚;所谓认识真理,也就是真理摆在我们面前;所谓发现真理,也就是在真理中发现乐趣。谎言和失信是邪恶的,真理才应该是人们思想上的最佳归属。
<论死亡>
什么人会害怕死亡?什么人无畏死亡?
一个为死亡做了很多准备,把死亡看作应向大自然进贡的贡品的人会惧怕死亡。一个有着强烈的某种情感的人,一个出色的人不会惧怕死亡。因为人的头脑中每一种强烈的情感都并不软弱,它足以使人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就像文章所说:复仇心令人战胜死亡,爱令人蔑视死亡,荣誉感令人追求死亡。。。甚至是出于对他人的同情,对工作的厌倦,人们都可能想要死去。而对于一个出色的人,死亡对他们的改变是极少的,因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那些出色的人依旧故我。换言之,他们仍像平常一样,保持着乐观,幽默或者是依旧工作。
看完这篇文章后,我产生了一个疑惑,在思考了良久之后,我也有了答案。在现实生活中不乏死神突然降临,留下无尽悲伤和遗憾的例子,意外没有人可以预料到,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减轻悲伤和遗憾的程度?我认为需要做到最基本的两点。第一,行动起来,让每天都过得有意义。第二,每天向自己所爱的人表达爱,减少不必要的不理解。当然,这最基本的两点是因人而异的。做到这两点绝非易事,但我会努力做到,因为还是那句话,意外谁都无法预料。无需每天都想着死亡,死亡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等待死亡的过程。
最后,写下文章留给我最深刻的一句话。同一个人,——死了就有人爱了。
<论报复>
人为什么要选择去报复?一是通过报复(使对方受到同样的伤害甚至是几倍几十倍的伤害)来安慰自己,在心灵上补偿自己。二是通过让对方知道报复从何而来,让对方悔悟。然而,无论报复出于何种目的,原谅总是胜过一筹。文章作者确信所罗门有言:“宽宥人的过失,便是自己的光荣。”对此,我也是深信不疑的,须知宽宥是君王的本色。
我们不仅应该做到宽恕自己的敌人,也应该做到宽恕自己的朋友。这两个都是可贵的。念念不忘报复,不仅会给自己带来烦恼,也会使自己的伤口难以痊愈。法律上的报复可能是一种最好的报复。宽容是一种美德,一种人性的光辉。当你无法做到宽容别人的过失或错误时,我可以引用文章约伯的一句话来给你心灵一个慰藉——“难道我们从神手里的得福,却又对也受祸感到不满吗?”
过去的事情已经成为过去,不可挽回了,何必选择执着,为何不给自己一个解脱,给别人一个改过机会。做一个明智的人吧,专心处理好当前和未来的事情。
<论逆境>
在谈到逆境时,不得不谈到顺境。它们俩互为反义词,但却同时受到人们的喜爱。人们喜欢顺境带来的好处,同时也会赞赏逆境的好处。
文章有言——顺境时的美德就是节制,逆境时的美德就是坚忍,而在伦理学中,坚忍是一种更为崇高的美德。逆境可以锻炼人的意志,使人具有坚忍、不惧困难等的美好品质。逆境可以成就一个人,而在某种程度上,过分的顺境有助于摧毁一个人。文章对二者的关系做了一个很生动的解释。用一个又暗又深的底色衬托一个鲜艳的花样,比让一个明亮的底色衬托一个深色的令人悲伤的花样更为悦人。换言之,人们从顺境中得到的好处,在所经历的逆境的衬托下更为使人愉悦。
顺境最能显示邪恶,但逆境却最能显示美德。所以,当在逆境中无法坚持下去的时候,何不将逆境当作一个修炼美德的炼炉,谁不想成为一个具有美德的人呢?
<论旅行>
对于年轻人,旅行是教育的一部分;对于老年人,旅行是经验的一部分。总而言之,无论在哪个年龄段,旅行是有益与他们的。(这里要排除一些,因病痛而无法旅行的人。)
在<论旅行>一文中,作者不仅谈论了旅行的益处和重要性,更重要的是,他告诉了读者一个合格的旅行者该有的样子。首先,一个旅行者在动身以前他必须多少懂得当地的语言。除此之外,他应该以前去了解当地的种种,重要的是当地有什么地方值得一去,有哪些名人可以尝试去交往和学习。文章中说到,一位旅行者必须有一位了解那个国家的仆人或导师。我认为,在科技如此发达的现在,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想要的信息,可以自己做一份很好的旅行攻略,当然,如果有一个称职的导游,也是再好不过的一件事。我们的交通也是过去的那个时代无法比较的,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旅行对于当代人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情。
在旅行过程中,一个合格的旅行者应该随身携带描述当地的一本地图或图书,在现在,或许可以换作手机上的一个软件。他也应记日记。他不应该在一个城市或城镇带过长时间的;长短以该地的价值而定。他在当地的住处应该由该地的一端移到另一端,这样就可以吸引很多相识者。他应该多去结识当地的上流人士,这句话放到现在,应该是去结识很多正直的朋友。当然,避免旅行时发生争吵也是很重要的。总而言之,旅行最重要的不在于风景本身,而在于风景背后的文化与故事。
最后,游历应该体现在言谈中,而不是在服饰和举止上;不要急于讲故事,最好是回答别人的问题;不要轻易用外国的风俗来改变本国的风俗,我们只需把在外国所学到的一些精华部分移植到本国的习俗中即可。
<论爱情>
爱情是愚蠢的孩子。
文章的开头,作者说道:“舞台比人生更受惠于爱情。”因为在舞台上,爱情总是喜剧的素材,偶尔也是悲剧的素材。而在生活中,爱情却是很能招惹祸事。所以,几乎所有伟大又受人尊敬的人,没有一个人是在爱情中激动得发狂。其实,从古至今,不乏在爱情里沦陷的伟人或是受人尊敬的人,比如,温莎公爵、司马相如、马克思等等,但是,他们在对待爱情都有一个共同点,它就是把爱置于恰当的限度之内,并且把它们与生活中严肃的事物和行动完全分离开来。这就是难得可贵之处。
文章中一句话说得很切实——又要恋爱又要明智是不可能的。在热恋期间,的确是如此,但是,时间长了甚至是相爱的人已经成为了自己在法律上的伴侣时,我们会变得明智很多,尽管,还是会有一些不明智的出现。诗人斐多菲有一句很著名的诗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爱情是很多人执着着用一生去追求的东西,因为爱情是个稀罕物,要么就难遇到,要么就遇到了,但却又错过了或是出于某种无奈无法拥有。当你有幸遇见时,你会发现你的每一天都是晴天,尽管,偶尔会下几场小雨。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爱情的确会限制一个人的自由,无论是哪种自由。就像是文章所说,当一个人没有了爱情的时候,他自然会把他的爱普及众人,使得人们变得仁爱而悲慈。
如果有幸,我想我会毫不犹豫地收养爱情,无论他多愚蠢。因为,我清楚,我成不了那种伟人。
<论父母与子女>
对父母来说,子女使得辛劳变得甜蜜,但也使不幸更加心酸。子女增加人生的忧虑,但却减轻了对死亡的记忆。对于大部分的父母而言,子女并不只是作为事业和家业的继承人,更多的是一个带来快乐和温暖的小生命。
既然父母已经将子女带到了这个复杂的世界,那么,他们也就有了一份责任。如何做一位称职的父母,也是文章中所谈论的一部分。文章中谈到,父母在孩子的零花钱上吝啬,是一个有害的错误,因为这会使子女变得卑贱,使他们学会取巧,使他们与低劣的人为伍,又使他们在富足时愈加放纵。不得不承认的确是如此,但放在中国却又不完全对,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以勤俭为美德的国家。文章还谈到,父母不应该子女间酿成一个竞争,这可能会导致他们不和,家庭动荡。父母应该尽早选择他们意欲让子女所从事的职业和发展道路,因为此时子女最具可塑性。但他们不宜过分关注于子女的意向,让他们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尽管,多么不同寻常。格言有——选这最好的吧,因为习惯会使它变得令人感到愉快和容易。
总而言之,做父母和子女的要互相尊重、理解和爱。
《人生论》中还有很多值得思考和学习的地方,然而,我有限的学识和认知使我对很多内容都无法理解,并且在对一些内容的理解上,我绝对是不够全面的。希望多年之后,我再次读这本书时,我可以有很多新的、成熟的想法。人生论,论人生,我的人生刚刚进入正轨,对于未来,我仍是时常迷茫。我在黑暗里,所幸,有一颗启明星给我照亮了前方的路,让我看到自己的影子和沿途的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