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老师的园丁岁月 之一

之前按照外公的口述,简简单单记述了一下迄今为止他跌宕起伏的一生。有时候码字也能码出瘾来,心想当时也问过了外婆的经历,接着写写她老人家吧。
等到拿出来当时记下的笔录才犯了难,外公好说,所以简简单单就让我写了八九篇。外婆可是一直不爱说话,所以我记下来的只有草草的一页纸。如果真是按照我的笔记来写的话,估计拿去当简历评个优秀人民教师是没什么问题,可是连评上优秀教师之后的报告会演讲稿都算不上,实在就是记了一篇流水账。

如此这般,也只能从我记忆角落里的零星半点挖掘出一点材料,由此倒推出一点儿外婆年轻时候的经历。如同中国工程师们最擅长的逆向工程一般,拿着成品一点点儿的试图找到制作方法和设计蓝图,我的工程恐怕更加复杂,凭着儿时的些许回忆来试图了解一个人的前半生。所幸外婆依然健在,谬误和缺失之处都可以一点点的补上或者改正。

既然是从我的记忆出发,那么这也就不是一片严谨的记述了,各位看官随着我一贯的荒腔走板,不着四六的联想而行。姑妄言之,姑妄听之。

1937年12月25号(农历冬月,11月15)外婆出生在四川梁平,现在已经并入重庆成了一个区。我上学时有一年暑假一时兴起,随几个同学跑到四川游玩,最后一站就是重庆,可惜未能细细观赏外婆的老家,只是走马看花的拜访了一下大足石刻和市区,立刻就赶奔朝天门码头沿江东下到宜昌了。之后从那里又坐火车去许昌,听外婆谈述了一点家乡的景色。

从小在许昌居住,没少了吃外婆做的饭,我从小口味淡,沾不得辣椒,倒是从来不记得我吃过重庆或者四川口味的饭菜---- 我的意思是那种满盘满碟不是红辣椒就是黑花椒的川菜。也许是外婆后来把自己的手艺给改良了吧。

外婆小时候自己家里穷,所以断奶后,从三岁(我要是没记错的话,这奶也断的够晚的了)开始就在她外婆家生活。因为她外婆家是大地主,所以条件不错。虽然当时全面抗战已经开始,很快全国都陷入苦难之中,万幸的是重庆四川都深处大后方,所以想必生活还过的可以。尤其是从外婆的受教育程度来推测,那应该是相当的不错了。

外婆六岁开始上学,在天竺小学就读,毕业之后又在梁平女子中学上初中,之后升到梁平中学上高中,入学一年后转到垫江中学。高中毕业之后,就当上了代课老师,两年之后(1958年)转为正式教师,教授数学,从此开始了一生的祖国园丁生涯。

之前忘记了问外婆,当年上小学时候还是民国,等上了中学之后就变成了新中国的中等教育(当时高中可能得算是高等教育了)。到底有没有感受到什么区别?

之前没有做简单的算术时候,满脑子里面还以为外婆上中学的时候还是一副现在电视连续剧和电影里面的蓝衫黑裙的民国风,也不知道当时刚解放之后穿着打扮有了什么样的改变。

唯一印象深刻的是,在家里外公总是霸着电视机,只要是有各种戏曲节目那就雷打不动,尤其是河南电视台的《梨园春》,那是一天不落。我小时还听不进去大戏的日子里,最恨得就是常香玉的豫剧,没没听到她在电视里面拉着长音扯着高腔开始“谁说女子不如男”就想用意念换台。不过只要是有排球比赛,外公十有八九是得暂时交出来电视节目控制权,然后招呼外婆放下手里家务来看比赛,据说是在上垫江中学时候她就常打篮球排球(暗自合计一下,以外婆的身高做参照,估计当年四川中学的篮球排球竞技水平不怎么高......),喜欢看排球。这也是我对外婆为数不多的喜好的记忆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熊老师的园丁岁月 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