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媒体如何在“读屏时代”冲出重围

                                林会钧

    无可回避,我们每个人都处在移动互联网的“读屏时代”,以这几年风行的“微信”为代表,每个人都是自媒体,同时处于信息发布与接收的两端。互联网翻天覆地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包括我们的阅读方式,并进一步改变了我们的写作方式,然而正如上世纪八十年代牛仔裤连衣裙刚初登我国一样,由于传统习俗和欣赏习惯的不适应,遭遇了老派人士的诋毁和排斥,但历史的潮流并不会因为你的不适应而偃旗息鼓,它会像车轮一样从你身上辗压过去,你必须迅速做出调整和适应,不懂你就得从头学起,如果你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还必须顺势善导,开风气之先。适者生存不仅是自然法则,也是社会法则。

    当数字互联网技术应用于新闻出版传播领域后,首先是报刊杂志等传统纸媒受到冲击,然后是网络直播等使广播电视媒体受到冲击。从博客、微博到如今的微信公众号、网络直播,使信息传递变得异常便利迅捷,作者和读者之间绕开出版社实现了点对点的无缝即时传输,作者与读者的身份已经混淆,出版社从广义上几乎丧失了发表话语权。纸媒阅读的群体正迅速缩减,电视受众变成了以老年群体为主,即使是前几年试图振臂一呼的电视读书栏目也因门可罗雀而鸣金收兵。屏幕碎片化阅读对纸媒的整体化阅读和经典性阅读造成严重挤兑,为此文化界、出版界、读书界许多专业人士愈发加大了对手机等碎片化阅读的谴责力度,用“痛心疾首”“大声疾呼”等词语来形容谴责之狠、谴责之烈、谴责之急迫,甚至近年来连广播、电视等音像媒体也加入到这种谴责中来。然而这种谴责与疾呼多少显得有些底气不足,其中多少还带点对自身即得权益摇摇欲坠的惋惜、惶恐和吃葡萄效应。传统媒体的新闻发表需要一定的时间,而网络媒介大大的缩短了印刷分销的时间消耗,且纸质媒介对于资源也是一种浪费。纸质媒介被网络媒介取代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其实,碎片化阅读和整体性阅读同属于阅读的两种方式,根据需要互为选择,并无矛盾。我国早期以《论语》、《道德经》等为代表的先秦诸子散文以及西方柏拉图的《理想国》等,包括后来的各种文人笔记、诗歌、散文等,正是一种碎片式结构,它们以碎片自身内在的逻辑和思想性在读者的大脑内部构筑起逻辑思想框架,并没有干扰到后来大量鸿篇巨制的诞生和阅读。鲁迅等人说的读书大可随意翻翻说的也是一种碎片化的阅读,现代人的读报与读书,更多的其实也是属于碎片化阅读,对学有专攻和学术科研领域更多的自然会侧重于整体化阅读,相反的即使是互联网上也不能排斥就没有学术性理论性很强的鸿篇巨制。我们不能因为阅读工具和方式的不同而抑此扬彼,阅读工具和载体因人而异,自由选择,重要的是阅读的内容而不是形式。我们今天如果仍然纠结于“读纸”和“读屏”之辩,那么汉代之前看惯简牍的学者们肯定要骂后来者为不肖子孙了。

      科技的发展必然是革故鼎新的,今年普利策奖名单中,传统纸媒(更准确地说是报纸)包揽了绝大部分奖项,然而今年美国职业资讯网站CareerCast发布了今年美国最差和最好的工作榜单(根据环境,收入,前景与压力四项工作指标),报纸记者连续两年被评为美国最差的工作,排在第二名的是伐木工,在现实面前,普利策给予传统纸媒的这项荣誉更像是安慰奖或是告别仪式。国内近年来传统媒体的艰难处境何尝不是如此?科技进步对传统出版传媒行业重新洗牌,信息高度不对称的时代会慢慢终结,媒体舆论垄断的权力会很快丧失。互联网时代,当信息充分流通,每个人都是内容生产者,整个社会自下而上地识别与辨认,从而稀释了媒体机构权力的浓度——曾被赋予专业人群的权力瓦解于个人细碎的声音中,它们有的弱如蚊叮,有的声如洪钟,对某一事件或现象的评判标准和角度将是多元的,过去由媒体层层把控之后的所谓统一口径强加于人的行为是不道德的,几乎就是对公众独立思维判断能力的强奸。人们一直渴望而体制机制无论如何也无法彻底解决的的言论自由问题,在互联网面前突然一夜云开,虽然国家机器以各种网管形式进行监控,各种声音仍能很巧妙的绕开并表达,媒体一家独大的格局已被打破,思想言论相对自由的战国时代已经到来,阅读方式的改变倒逼了出版印刷和传统媒体行业的变革。

    恋旧情结是人性的自然,但历史的发展从来是喜新厌旧的,不会因为你对传统的含情脉脉或对新生事物的几句谴责而对你心生怜悯,传统媒体的出路只能是顺应并提升转型。传统媒体将不再是一条独立产业链,根本不可能一鱼独吃,它会溶解在其他产业之中,成为价值链的一环。传统媒体所要争取的,即是争取成为主导的那一环。譬如不久前热炒的海昏侯墓挖掘考古事件就是以全网全媒体跟踪直播加评论的方式,在主流媒体不断的酝酿发酵中推波助澜,始终紧紧抓住人们的眼球,再次体现了主流媒体的威力,由此衍生出来的后续商业价值不何估量,媒体在这里是整个海昏侯墓事件产业链的鼓手与号角。再譬如与进入资本时代的影视行业嫁接。不久前,出自《时尚先生》旗下Esquire实验室的特稿《太平洋大逃杀》被乐视买下了改编权,毫无疑问,这篇被刷屏的文章框架本身即与剧本颇为相近,从而让一篇一万字左右的报道收获百万级收入,成为媒体组织向“内容服务商”演变的一个好案例。传统主流媒体的优势在于报道的深度与广度,尤其是严肃的深度调查报道和高屋建瓴的价值评判方面不是一般网络新媒体和自媒体所能抗衡的,当然这是要以强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为后盾的,而这种行为一旦吸引并获得商业资本注入之后,因媒体之间的互相制衡内嵌在商业竞争之中,将使传统主流媒体在与各种新媒体的互补借势中争得一席之地。

    去年一位网名为“万能的大叔”的在网上发布了一篇《微信阅读数下降20%-50%,自媒体特烦恼?》,指出16万个微信自媒体,在去年6月份一个月的总阅读数降了17亿,),并引用“新媒体排行榜”发布的《9月中国微信500强的月度报告》,称9月的微信自媒体500强与8月比对后发现,有60.4%的账号仍在提高发布强度(所谓“发布强度”是指单日的发布次数和篇数),而仅有30.2%平均阅读数有所增加,36.6%的账号陷入“越努力越没人看”的尴尬境地。影响发布次数及阅读数的因素多种多样,除运营者及用户的主观意愿外,还包括平台调整、国家法规等其他因素。但类似微信这样的自媒体在一个时期内也会遭遇阅读数困惑,说明新媒体们发布的文章内容如果没有一定的可读性、延展性、逻辑性,缺乏原创,甚至同质性抄袭严重,排版和构架上如果不新颖,读者一样是不买单的。这从反面说明无论在什么时代,读者始终是上帝,不管你是什么媒体,读者只会认你商品的价值和服务,并不在意你挂的是什么招牌。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即使是新媒体也会被不断涌现的更新的媒体所取代,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在内的传统媒体必须提升行业信息化水平的要求,更快、更广、更高质去将内容传播出去才是全媒体发展的最后阶段。

                                                                                                                      2016年5月20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传统媒体如何在“读屏时代”冲出重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