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在脚下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在“牵手图书馆:高翻学院科研日启动仪式”上的讲话

 2018.4.26

大家都知道了,华外“申大”“申博”,科研任务繁重。有人哀叹,说它是 mission impossible。

我来讲两个小故事:

故事一:有一个过路的问:“喂,大爷,从这里到县城要走多久?”

老者不理睬他。

问路的嘟嘟囔囔地说“怪老头”,走了。

刚走几步,老人说,“小伙子,半小时。”

问路的就奇怪了,“嘿!刚才问你怎么不说?非要等我走了才说?”

老人说,“你不走我怎么知道你走多快?不知道你走多快,我怎么告诉你到县城要走多久?”

这个故事说明1) 你不做,怎么知道自己不行?你不做,怎么知道做不到?2) 科研无捷径可走,但我可以走得快点。3)不要问我是否能达到目标,且看你走不走、是否坚持走、走得快慢。

故事二:父子两人攀爬悬崖,父亲下来了,儿子下到一半慌了,哭着说,“爸爸,我下不来了!”

父亲说,别慌,孩子!不要往下看。听我的:你把左脚往下边靠左移一下,有个小坎,登住,再把右脚向下探十公分,有个石头踩住,然后左脚再往旁边挪一小步,然后右脚再……。

就这样一下、一下,儿子终于脚踏大地。往上一望:我的天哪,这么高这么险,我竟然下来了!父亲笑而不语,因为他的事业就是这样成功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把每一步踏实了,你就能一步步走向成功。

中国有句老话:“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意思是:与其羡慕别人连篇累牍地发表论文,著作等身,不如从现在开始,从最基本的看书开始积累、水滴石穿、功到自然成。

1)书山有径勤为路,学海无涯苦作舟。

勤:辛勤、勤奋地走,路在脚下。冰雪覆盖了路,你只要走,脚下就是路;苦:科研单调乏味、苦不堪言,但为什么有人乐此不疲?因为苦中有乐。痛快:痛感会产生快感、痛且快乐着。手越用越巧,脑越用越灵。科研加速度:科研越做越会做,越做越好做。

2)书山有勤为路,学海无涯苦作舟。学海之无涯,源于庄子的“知也无涯”,学习研究永无止境。而书山之有尽,则是就客观实际而言,作为物质形态之书籍,总有其极限。就是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无论哪个领域,经典的书就那么几本,重要的杂志屈指可数,读一本可以上挂下联(survey),按图索骥、顺藤摸瓜,找到最权威、最经典、最前沿。

3)书山有尽勤为路,学海无涯悟作舟。强调不要死读书,要多思考、追寻、探索(research),结合需求、经验、好奇去找规律——悟道,日积月累、量变质变,会有灵光乍现的顿悟,自己的潜力会把自己吓一跳。

科研,让我们更新知识,站到学术的前沿;

科研,反哺我们的教学,取得指导学生的资格;

科研,让我们提升素养、改变气质,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追梦,让我们年轻、快乐、充满激情。

科研,没什么了不起,这是我们自己选择的高校知识分子生活方式。

不要既享受一年两假,又享受悠闲无挂;

既享受世人的尊敬的目光,又羡慕有人一本万利甚至不劳而获。

既来之、则安之。

学术的生活是清苦的,但乐趣横生:

你可以忘我地沉浸在书海和写作里,信马由缰、纵横驰骋,无人可耐你何;

你可以过上精神贵族的生活,享受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学术生活,而不必看人脸色,生怕一不留神言外生意伤及他人。

和一群同类项在一起,我们到处高朋满座,经常有听了眼睛一亮的连珠妙语,更不用说多年潜行未交集、一朝偶遇认知音的惊艳了。

团队作业,不但可以以老带新、分工合作、各尽其能,更可以互通信息(相当于请人代读),互相砥砺,头脑风暴,激发智慧,增加个人的角色感和集体荣誉感。一旦有所成就,便可以一荣俱荣、弹冠相庆了!

今天的图书馆读书活动,是个象征性的科研起跑仪式。

读书不一定要到图书馆,但图书馆的确是读书的好地方;

研究不一定要到图书馆,但图书馆的研究氛围和服务真好!

对自己狠一点,开个头,相信茶有回甘、苦尽甘来;

让我们去掉浮噪、静下心来,钻进去、跳出来,甘坐板凳、享受孤独;

让我们把一起读书当做精神会餐,让共同研究成为生活习惯;

让我们的学术生活充满惊喜、硕果累累。

振臂一呼搞科研

书山学海只等闲

风流人物看今朝

华外攀登有高翻

你可能感兴趣的:(路在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