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程规范 - 软件打log的一些心得

软件打log的一些心得

本文适用范围:Linux系统

使用语言:C/C++

打log的原则:

  1. 异常分支或错误处理一定要打log
  2. 重大操作时一定要打log,下面打log场景会讲述

log格式的原则:

  1. 时间戳必须有,最好能够精确到微秒。精确到秒的时间戳,相信很多人都熟悉,这能够确认问题的时间和系统uptime的对比,能够进一步还原问题的场景。至于到微秒,在多线程程序下,如果进程停止响应,可以从日志时间看是否死锁。

    一般格式:

    [2017-01-09 12:16:30.541]
  2. 打log位置的文件名和代码行数。这个不用说,用于定位问题根源。其实最重要是防止扯皮。因为程序员大多喜欢copy-paste,如果你不加文件名和行数,某程序员copy了你的代码,修改了点,出错了,到时候把你拉下水。

    一般格式:

    [2017-01-09 12:16:30.541][network.c:541]
  3. 进程id。有些log机制在进程重启时,不会重新生成一个日志文件,而是直接在同一个日志文件后面添加日志。或者,有时候同一程序的多个进程同时运行,可能也会写入到同一个日志文件。

    一般格式:

    [2017-01-09 12:16:30.541][network.c:541][pid=15529]
  4. 线程id。在多线程程序,如果不加线程id,很难追溯程序的行为。

    一般格式:

    [2017-01-09 12:16:30.541][network.c:541][pid=15529][thread=0x12345]
  5. 日志的级别。日志是反映问题的,有不同紧急程序的问题,自然有不同的日志级别。一般采用Error,Warning,Info,Debug。定义不同级别,也可以方便在日志查找问题来源。

    一般格式:

    [2017-01-09 12:16:30.541][network.c:541][pid=15529][thread=0x12345][Error]

打log的场景:

  1. 申请内存时,失败的话,要把申请大小打印出来。以前我申请内存失败也是简单地打印:

    [2017-01-09 12:16:30.541][network.c:541][pid=15529][thread=0x12345][Error]Failed to allocate memory

    后来在重构时遇到一个问题:进程跑的时间一久,大概一天多,别的程序向它发消息都会收到失败响应,在日志里就是一大堆内存失败的消息"Failed to allocate memory"。用"free"命令来看,物理内存还有好几G空闲,而用“top”命令来看,该进程也只是占700M内存。当时我就怀疑是不是内存碎片导致。于是我把申请内存的大小也打印出来,就收到一堆这样的

    [2017-01-09 12:16:30.541][network.c:541][pid=15529][thread=0x12345][Error]Failed to allocate memory of size 65536
    [2017-01-09 12:16:30.588][network.c:541][pid=15529][thread=0x12345][Error]Failed to allocate memory of size 1048576

    当时就看那些代码引用的数据结构,最小也有64K,大的16M都有,基本一个结构包括很多个大数组。当时就把那些数组全改为指针,再进一步申请,代码繁琐了,但这种问题再也不会出现。再看bug系统,原来这个问题存在很多,在其它程序也存在,当时都找不到根因,只是用过一段时间重启进程来解决

  2. 函数参数非空判断时,要打印日志。原因不说,看对比:

    之前

    if ( ( pInfo == NULL ) || ( pHandler == NULL ) ) 
    {
        log( ERROR, "invalid arguments" );
    }

    之后

    if ( ( pInfo == NULL ) || ( pHandler == NULL ) ) 
    {
        log( ERROR, "invalid arguments:(pInfo, pHandler )=(%p,%p)", pInfo, pHandler );
    }
  3. 加载和卸载模块,无论是正常还是异常情况都要打印。毕竟这些操作大多都是一次性操作。对性能影响不大。

    [2017-01-09 12:16:30.588][modules.c:54][pid=15529][thread=0x12345][Error]Failed to load module libftp.so, error=module already loaded
  4. 操作文件目录时,失败要把文件名和错误码打印出来。如

    [2017-01-09 12:16:30.588][config.c:120][pid=15529][thread=0x12345][Error]Failed to open file conf/ftp.xml, errno=(13:Permission denied)

    假设这个错误导致进程初始化失败,且环境在客户那边,维护人员就可以确认并自己解决这个问题。

  5. 操作socket时,把IP,端口号或路径名(Unix socket )和错误码打印出来。如

    [2017-01-09 12:16:30.588][network.c:541][pid=15529][thread=0x12345][Error]Failed to connect to host (10.17.128.10:9981), errno=(111:Connection refused)

    假设在客户环境出错,维护人员可以根据日志来确认10.17.128.10这台机器是否在线,是否开启了相应的服务,或者服务是开启了,可能只是端口配置错了(这种情况是扯皮最多的)

  6. 操作数据库时,把相应操作的IP,端口,库,用户名,sql语句和错误打印出来。如

    [2017-01-09 12:16:30.588][dbmgr.c:781][pid=15529][thread=0x12345][Error]user tiger failed to operate in host (10.17.128.10:3365) with db test, sql="select * from users", error="no table users exists"

    在客户环境下,维护人员可以通过命令行来验证这些问题,来确定问题。可能有人会考虑安全性,毕竟在日志中把IP,端口,库,用户名都暴露出来了,这样好像不妥。但如果是从事过通信行业的网上问题维护,就知道,可维护性比这种细节的安全性还要重要。

  7. 创建新进程时,需要把程序名,参数和错误码打印出来。如

    [2017-01-09 12:16:30.588][process.c:154][pid=15529][thread=0x12345][Error]failed to execute program "iptables -L", errno=(2: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往往在客户环境,由于运维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可能误操作或漏操作,导致文件缺失或权限出错,这种错误在公司的模拟环境根本不会出现。如果日志够详细,能够减少很多工作量。

  8. 解析文件时,需要把文件名,字段,行号打印出来。如

    [2017-01-09 12:16:30.588][config.c:120][pid=15529][thread=0x12345][Error]Failed to parse file conf/ftp.xml, line:20, tag  is not closed

结语:

上面的原则,基本是每一条是血的教训。以前在H时见得太多因为日志不全导致的麻烦,前方的客户经理不断向客户恳求宽限时间,维护人员不断地在客户环境找出蛛丝马迹,后方领导也不断地调配资源来跟踪问题,后方测试人员不断地测试,尝试问题复现,后方开发人员就不断地看代码。在Z也见过因为日志不全,导致被客户罚钱次数过多,整个产品都亏损了。像@帝都铁匠 说的“感觉学会log,程序就算入门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编程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