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文章完全真实的记录着我的自考及求学之路,如其它网站或媒体欲转贴请注明出处。也非常欢迎广大朋友与我联系,我的邮件地址是[email protected]。
一,高考失利
相信一大部分考生参加自考的原因是高考失利,因此,本文就从我的高考开始。
我从小就是个不喜欢听老师讲课,而喜欢自学的孩子。高中时代,我是一个立志成为科学家的学生。那时我就读于省内的一所重点中学,理科成绩拔尖,尤其是物理,高中三年的大小物理考试我一直是年级第一。记得刚进高中时的一次物理竞赛,老师发下一份两个小时的物理竞赛题,我用了大约四十分钟完成了试卷,而其他同学都做满了两个钟头。最后成绩出来我得了一百分满分,而年级第二名尚不足五十分。我对电脑兴趣也非常大,在那玩意对国人来说还很神秘的九二年,我瞒着家里卖掉了几本积攒多年的邮票册,换钱买了一台二手苹果电脑在家自学(后来被父亲臭骂一顿)。高中时代发表了用Basic写的小游戏程序和
DOS批处理写的加密程序。在学校,同学们说我是科学怪人。的确,那时的我崇拜爱因斯坦就如同现在的高中生崇拜歌星一样。但那段时期的独立思考奠定了我以后自学的基础。
然而,我的理科有多好,那我的文科就有多差。我从不曾完整的读过一篇高中英语课文,那对我来说太难了,虽然我曾试图查找所有的生词去看完一篇课文,但都半途而废。高中时期,我的英语从不曾及格,只有会考例外,但我也必须承认,那是我人生中丢骰子最成功的一次,否则我手上将连高中文凭都没有。
英语和语文的失败造成了我高考的失败。九五年高考时,我的英语和语文都没有及格,我的数理化也没有任何一门拿到全省第一,那样就可作为特招生被录取。不过凭借理科的优势,我还是以总分超出当年公费重点本科线十分的成绩被录取到北京邮电大学的移动通信大专班。
二、选择自学
如果依照我个人的爱好,我最有兴趣的是物理专业,按高考成绩虽然上不了名校,但读一般院校的物理系本科应该是足够了。可是,在父亲的反复劝导下,我选择了就业形势较好的通信专业。这是我人生中一次重要的决定,虽然我至今也不知道这是对还是错。但不可否认的是,从那时开始,我背上了“大专生”的沉重包袱。
九五年的时候,本科和大专生待遇差别还没有现在这么明显,甚至都被称为大学生而不加以区别。但那时高校已经开始逐年扩招,我有种强烈的感觉,不出5年,全国的就业形势一定会趋于严峻,那时大专生将会被招聘、考研划在“门槛”的外面。
我承认我是一个时刻都有着危机感的人,我确实比很多同学早些看到了大专生贬值的问题。果然,没过多久,在学历普遍偏高的北京,文凭贬值现象很快就真实的严峻起来。那时的我曾经自卑过,虽然相信自己有着和本科生一样的能力,一样的智力,也一样勤奋,但本科生可以通过考研更上一层楼,而我们大专生呢?似乎大专生就只能永远作一辈子大专生了。我觉得这不公平,为什么一次考试的失利就决定了我一生的失利?我在心里燃起一个信念,没有文凭,我一样要自学,要学好,而且要超过本科生!
于是,大一时我就开始自学物理和计算机专业课程。那时我还比较幼稚和盲目,都是自己从图书馆里借一些有兴趣的专业书籍来看,想成为一个用思维做实验的理论科学家。我记得当时看过的有数学分析、理论力学、高等代数等,这些全都跟我的专业无关。现在我已经知道,那段时期的学习方法是错误的,不系统,章法也比较乱,对我以后的工作学习也没有什么帮助。相反,这种“乱学”占用了我大量的时间,也影响了专业学习的质量。
三、发现自考
现在我还能清晰的回忆起我第一次知道自学考试时的情景。
那是九六年的冬天,当时我和一个同学到北京图书城去买书。经过北京理工大学附近一所中学时,我被贴在校门上的红色条幅吸引住了,那写着“北京市第××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场。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不是就意味着可以自学然后参加考试拿本科文凭?在现在看来,我当年的幼稚确实可爱,我甚至还冲过去询问今天还可以报名吗?哪怕是明天的考试,我那时也很急切的想去试试。北京的冬天很冷,但我觉得开始有了希望。
回到寝室后,我心里很不平静,我一直在想着自学考试的事情,其实当时我对自考并不了解,但我冥冥中觉得人生的一次机会已经来临。第二个星期天,我迫不及待的打听到北京市海淀区自学考试办公室的地址,然后赶了过去。到那之后,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地方不大,像一个街道居委会。院子里面贴着几张告示,有几个解放军战士和几个小姑娘在看。我也凑过去看了看,是有关自学考试政策的和开考专业的说明。经过仔细阅读,我知道我可以直接选择专升本,这对我来说无疑是个重要信息,因为我可以省却很多的不必要的劳动了。但很快另一条信息就让我全身凉了半截。因为按照北京市自考办当年的规定,在校大学生是不允许参加自学考试的。
我无可奈何的回到了学校,心想,如果毕业后再参加考试,那我便白白耽误了好几年。于是有些不甘心,一个念头很快闪了出来,偷偷报考!
四、偷偷自考
对我而言,在北京市参加自考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我的身份证上很清楚的写着“北京邮电大学集体户口”,我很可能连报名的机会都没有。但人在困境中寻找出路就如同被洪水围困着求生一般,只要有一线希望都会努力去争取。为此,我特意打电话向家乡长沙的高中同学询问自学考试在湖南的情形,得到的答复令我为之一振。湖南不仅不限制在校生参加考试,而且自考的规模已发展得相当大。为此,经过考虑,我准备参加湖南省自学考试,这无疑是我人生中又一次关键性的决定。我要长沙的同学帮我报了名,当我寒假返回家中拿到盖着红色印章的准考证时,心里有一种莫名的激动。从此,我正式成了一名“自考生”。
我永远都记得我和自考的“初恋”。那是九七年四月,湖南省第24次自考,计算机应用专业。然而,我面临很多现实问题。首先,我必须瞒着学校,这也意味着我必须瞒着寝室里朝夕相处的同学。而每次回家参加考试,我都是找着各式各样的理由。第二,我必须瞒着家人。父亲性格十分保守,当初选择就业型大专而放弃本科就是在他的强烈建议下决定的。因为会影响大学的学习,所以他不可能支持我参加自考,他也更不希望我在学校里出什么乱子。最后,我决定瞒着家人参加自学考试,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我毕业分配。第三,自学考试时间和普通高校的期中考试时间相同,我必须想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第四、北京和长沙之间相距数千里,每次考试时,我必须提前一天坐火车赶回长沙,而这正是复习的关键时期。因为当时经济条件差,每次回去考试我买的都是硬坐,一坐20多个小时,正好利用这段时间看书复习。
那段时间确实是非常艰苦,没有名分,也没有人支持,而持续时间之长,压力之大,让我永远刻骨铭心。
我还清楚的记得,从九七年二月开始,每天我都是在十一点熄灯前从自习室赶回寝室然后在走廊上看书到凌晨1点,哪怕是开学的第一天也不曾例外。我还能回忆起,当那些看武侠小说的同学都准备回屋睡觉时,看到我仍在看着专业书,他们眼里流露出一种奇异目光。
九七年的暑假,我没有回家,留在学校学习。诺大的宿舍楼里只剩下几个新疆、西藏路远不回的同学,我一辈子都会记得那是怎样的一种苍凉!平时满满的连一个空位都找不到的自习室,现在整间的空着,我经常在那一坐就是一天。其实,我当时就知道,这已经不是拿文凭这么简单的事了,这是在锻炼自己,这种毅力将激励我以后去承受更艰辛更重要的任务。有一次,我在自习室里看书,路过一个老师,可能她看到我在那学了好多天了,便过来拍了拍我的肩膀说,小伙子,暑假都这么刻苦,是在准备今年的研究生考试吧。当时我只是淡淡的回答说我在学些有兴趣的东西而已。但那一刻,我几乎要落下泪来,要知道,她的话既是对我努力的肯定,但同时也隐含着对大专生的否定。她以为我是一个正在考研的本科生,或许根本没想过有很多没有本科学历的人却在更加努力的奋斗着。所以,我一直督促着自己,一定要把自考坚持到底,而且还要实现更高的目标。
五、自考经历
为了自考,我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开始的时候,远在北京的我并不知道自考可以买到往届试题和考试资料,我的方法就是完整的看懂一本书然后去考。记得第一次考试时,我把两本教科书从第一页硬生生的吃到了最后一页,每一个习题都不放过。考试结束后,我看到很多考生手里拿着一大摞的资料在翻看答案,才发现原来自考还有考试大纲和重点。我发现如果按照这些资料来复习的话,我至少可以省却三分之二的学习量。随着考试次数的增加,后续的考试我掌握了越来越多的考试技巧,也得到了更好的分数。但第一次考试的全力投入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开始,从此,我的自考路越走越顺。
九七年十月份的自考和北京邮电大学通信原理课的期中考试时间刚好撞车。当时我想过放弃那次自考,但为这次考试我已经足足准备了一个暑假,就这么放弃不仅下次要重新复习而且毕业时间也将推迟。人生在很多时刻必须做一个果断的决定,这次,我做了一个大胆的选择。大学里的期中考试不太严格,我决定不参加通信原理的期中考试而回长沙参加自考,不过我还是请了一个同学尽量在考试中帮我答一份试卷。实际上,这是非常冒险的。首先,如果监考不像想象的那么轻松,同学就不能帮我答题,那意味着期中我将得零分,最终结果是我很难在期末总评中过关。其次,如果同学在答题过程中被发现,那我们两个都会被记过和留校查看。为防万一,我要长沙的朋友模仿我家长发了封家人病危的电报,这样万一交白卷还有回旋的余地。同时我再三叮嘱替我答卷的同学,宁可不替我答,但千万不能被抓。万幸的是,我在长沙的自考考得很漂亮,而在北京的同学也把我的答卷写得很工整。更有趣的是,期末考试中我的通信原理又得了高分,最后总评90多分,全专业一百多号人里第一。我写下这段的目的不是鼓励大家去作弊,也不是提倡大家把自考放到凌驾一切事情之上的位置。实际上,除了这一次,我的学习生涯中再也没有过作弊行为。我写下这些只是为了表明自考之路其实充满了艰辛,这里面的喜、怒、哀、乐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
六、工作中继续自考
在自考的同时,我并没有耽误本来的学习,我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来分配大学学习和自考学习的时间。九八年七月领到烫金的北京邮电大学毕业证书时,伴随我的还有连续三年的一等奖学金、校级三好学生、全专业总评第一和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等荣誉。此时,离我完成自考也只剩下了一门计算机网络考试和毕业设计。
毕业后我回到了长沙,在九八年十月我轻松的完成了最后一门考试。然而就在此时,我发现了一个严重问题。我的专科与本科是否属于相近专业还没有准确答复,如果属于非相近专业,那么我需要加考两门课程。另外我的主考学校国防科技大学仅对平均分在75分以上的考生授予学位,其他考生只有本科文凭。我的哲学只有60分,把平均分拉到了75分以下。为保险起见,在毕业设计期间,我又报考了哲学和另外两门有可能要加考的科目。
然而我差点错过了毕业设计的最后交稿时间。
毕业设计报名是一月,我总以为最早也要到五月才交稿吧,所以当时也没有仔细打听。转眼间就是三月底,记得有天我随意打了个电话到国防科大查询毕业设计的交稿时间。回答让我着实吓了一跳,三次交稿时间已经过了两次,最后一次就是下个星期五。那一刻在我脑袋里占主导地位的思想就是后悔。为了不至于因此延期毕业,我想过借用或参考前几届考生的毕业设计,但这样做比较冒险,老师也许会认出这是往届论文,况且要在几天内找到前几届毕业生也很难,因为自考生之间几乎不联系。放弃吧,又有些不甘心,我一直认为不甘心是人类不断进步与发展的动力来源。最后我决定用一个半星期的时间完成毕业设计。
一个半星期完成毕业设计,说难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我当时决定从我的实际工作出发做一个蜂窝基站数据库管理系统。总的来说,我的定位还是很恰当的,数据库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实现,而基站管理系统的题目又比较新,这样我比较容易得到老师的认同。可问题是我从来没有做过基于数据库方面的开发。重新去系统的掌握一门数据库编程工具在时间上是不允许了,于是我向同事要了他以前开发的一个数据库程序,拿着一本书,便开始边看、边学、边改了。最后我花了七天时间,几乎没睡觉,终于完成了一个还比较体面的程序。余下的时间我开始写论文和对程序进行必要的修改。第二个星期五的下午,我终于把论文打印出来,便急忙打的赶往国防科大。当我到那时,都三点多了,工作人员拿过我的论文看都没看,只扔下一句话“我知道你们这些今天来交论文的是这几天赶出来的,你把它拿回去吧”。当时我心里咯噔一下,想这十几天没日没夜的辛苦算白费了?但我没放弃,我做出镇定的神态对他说,这是我公司的科研课题,你可不可以先看看再说,工作量其实是很大的。他当时拿过去又翻了翻,仍坚决认为我这论文工作量太少,但是口气已经软了很多。既然口气软了,我也就继续跟他软磨应泡,在我的不懈努力下,他最终接收了我的论文。我觉得,其实人生中的很多机会有时就是这样靠争取得来的。一个月后的论文答辩中,我发挥得还是不错的,有一些考生的程序实际上并不能运行或是纯粹抄袭,所以特别担心老师抓去上机试验。而我的程序由于是自己编写,反而特别希望上机让老师看看,最后我把笔记本电脑都带去了,现场做了演示。虽然毕业设计我没拿到优等,但良等成绩已经足够用来肯定那十天的辛勤劳动了。
再来说增加的那三门考试,完成毕业设计后,已经是四月初了,离考试只有两个星期了,由于工作忙一直没时间看书。毕业设计后我累得几乎都快虚脱了,可无论如何,此时只能咬着牙坚持,能否三科都拿75分以上就看运气了。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都超额完成了任务。申请毕业证时我被告知通信和计算机是相近专业,所以我并不需要加考那额外的两门课程。多年后想起来,学那两门课还是挺有用的,只是当时真害我累得都连东南西北都找不着了。
七、后自考时代
九九年上半年,我终于阶段性的完成了为之奋斗两年多的自考,拿到了梦寐已久的计算机应用本科文凭,接着又拿到了工学学士学位。很巧的是,和我同时同专业毕业的还有高中同学纯,她以前就读于长沙大学,也是在大学期间参加自考的,不过她的自考成绩比我要好,平均有八十多分。
我知道人是不能松懈的,否则将一溃到底。于是我开始计划考研,准备利用自考的惯性作用将精力投入到硕士生入学考试中去。但考研和自考不同,自考是能力考试,达到了一定分数要求即为合格;而考研是选拔考试,没有分数限制,但有更残酷的名额限制,只有超过别人才能脱颖而出。正好纯那时也准备考研,我们就互相以彼此作为竞争对手。记得当时我们还开过一个玩笑,商定如果谁能首先考上硕士研究生,那么没考上的就输一个月的工资给对方。最后结果是我比她晚了大半年。纯凭着她惊人的毅力,用两年多的时间,最终考上了上海复旦大学计算机系2002级硕士研究生。在此我再给广大自学考试考生一个更鼓舞人心的消息,从纯那我了解到,当初她寝室三个参加自学考试的女生,最终全部考上了重点大学的研究生,其中有一人还被保送继续攻读中国科技大学的博士。
由于工作原因,我没能参加2000年初举行的全国硕士生统一入学考试。而从那以后,我与考试绝缘了两年多之久。我开始安于享受优越的生活,如同我父亲预见的那样,我的工作让我衣食无忧。那些艰苦奋斗的记忆开始在心底慢慢冷却。
我知道有一部分考生在完成自考后马上确定了新的目标,而有些则如同我一样经历了一段或长或短的自我迷失状态。单位效益稳定,如果当初我不离开那,那么今天我已经有房有车了。从2000年到2002年的两年多中,我始终过着无忧无虑甚至有些纸醉金迷的日子。但这种日子一久,我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竞争力在逐渐下降。学校每年都有大批的本科生、研究生毕业,虽然这些对我不构成威胁,但如同当年我预感大专文凭贬值一般,我知道这个社会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残酷与激烈。如果没有更强的实力,当单位体制变化时,我将不堪一击。
从2001年下半年开始,我开始备考硕士研究生。但那时的学习状态已大不如从前,我尝试过将心思放到学习上来,却始终无法集中精神。还是古人说得好,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我需要一个更强大的精神动力!
2002年春节前后,偶然机会我得知好几个同学和朋友在美国、加拿大、英国留学。而纯那年复旦大学硕士生入学考试也已顺利通过初试。此时我开始感觉到学历的压力再次向我倒来,我觉得我必须进行第二次拼搏,否则我将很快被社会淘汰。
留学和读硕一直是我的两大愿望,这次,我决定一次性解决它们两个。美国签证和GRE太难,英国签证对英语没要求导致留学生过于泛滥、龙蛇混杂,所以最后我选择了口碑还不错的澳洲。
八、再次拼搏
2002年6月到2002年9月的这段日子我终身难忘。三个多月的时间里我开始恶补我最弱的科目——英语。记得那时我拿出一本英语四级词汇书,想测测自己到底还记得多少单词。毫不夸张的说,4000个四级单词,我当时能记起的不到500,甚至还不及初中生水平。
三个月里的第一个月,我每天强迫自己背诵100个新单词然后复习800个已背诵的单词。每天早上七点半开始按遗忘曲线背诵词汇直到晚上十二点,之间除了吃饭就是那本字典,隔两天晚上再去一次英语角锻炼口语。一个月下来,我终于体会到了网站上说的背单词背到极致时的那种感觉。我相信大部分与我有过共同经历的朋友都有体会,那就是背到想吐酸水。这可不是在形容,而是真的想吐。有一次在去练口语的路上,我还差点晕倒在公交车上。但可喜的是,我坚持了下来,我用一个月记住了四级要求的大部分单词
第二个月我去了广州,参加环球雅思培训。考虑到我英语基础差,我选择了上雅思基础白班。这对我无疑又是一次体力和精神上的考验,白天我要上课,晚上我既要复习白天所学同时也要背诵六级词汇,经常是夜里一两点睡早上七点起床。而与我同班的都是些高中生甚至是初中生,他们是父母送来培训英语准备出国上中学的。在如此大的年龄反差中,我只能默默的学习,独自体会坚忍与执着的感觉。
投入和产出是成正比的,我相信这话。尽管真正的英语水平不可能在三个月内突飞猛进,但相比以前,我自信了很多。经过认真细致的准备,我于2002年9月14日参加了雅思考试,最后总分考到了6.5分。这一成绩大大超出了我最初的设想,我原先打算先用3个月的时间来达到5分,然后再用半年的时间提高到6.5。现在,我一次性把这个工作完成了。
九、留学澳洲
应该说当年认真学习的辛苦没有白费。国外大学招收硕士或博士生的主要依据就是以前本科的成绩。我的大专成绩单和自考成绩单还是很体面的,加上我有学士学位和近5年的工作经验,我收到了澳洲的墨尔本大学、阿德莱德大学、悉尼大学、悉尼科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期间我也试探性的投了申请给英国的一所大学,结果也很快来了通知书。
2003年初,我挺住来自家庭和单位的强大压力,辞去了那份待遇让同龄人羡慕的工作,同时离我而去的还有单位的那套175平米的住房。我告别了一起工作了近五年的同事,再次踏上了求学之路。这一次,我走得更远,也走得更艰苦。我的目标是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电子工程系通信工程专业,这学校还不错,在亚太地区综合排名第七。
初到国外,我有些担心是否能顺利完成学业,班上的中国人不少,而且大都来自国内前十的名校,有的甚至是在国内考上了硕士研究生后再出国深造的。相比他们,我年纪偏大,显得有些信心不足。我认为我的数学、基础课已经有多年不曾温习,而他们都不曾间断过学习,学习起来肯定比我轻松。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几个学期下来,在认识的同学里面,反而是我的总成绩最好。我认为这主要归结于以下几点:首先,自学考试为我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众所周知,国外的课堂讲究的是独立思考,上课没有课本,老师只会提个大概而不会去讲一些细节,而考试和课程设计却又依赖于细节知识,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在参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自己去思考。如此一来,我的自学能力便对我的帮助很大。其次,国内的高校扩招已经到了一个相当的规模,客观的说,全日制教育质量也良莠不齐,自考生完全应该树立信心,不要在心理上有矮人一截的感觉。要知道学习讲究方法与投入,只要这两项你都真正做得很好,那就绝不可能比别人差。
这次出国,除了系统的学习了专业知识,我最大的收获就是重新拾起了少年时代的爱好——理科。工程科学的基础是理科,而国内理科学生就业困难,所以高考后大家都会去学相近的工科。但任何高层次的科学研究都需要非常扎实的理论基础,在国外我更深刻感受到了这点。澳洲各大公司都优先招收数学专业学生而大学里数、理专业学生也可以跨读工科类专业但反之则不允许。我现在所在的电子工程系从主任到高级教授几乎全是数学专业毕业,另外相当多的老师是物理专业,而真正是电子类专业的教师反倒微乎其微。为了打下良好的基础,我又开始了自学,前后用了一年的时间大致按比数学系稍低而比物理系稍高的要求复习加深或自学了数学分析、排队论、复变函数、向量分析、数理方程等八门数学课程和电动力学这门基础课。应该说,自学这些课程为我真正融会贯通专业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尽管我花了大量时间在基础知识上,但最终我在专业课的学习上事半功倍,从而取得了很好的分数。
在国外的这段时间里,除了学习上的努力,生活上也非常艰苦。我需要在兼顾学习的同时料理自己的日常生活。在这期间我还学会了买菜做饭,对我而言这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和锻炼。相比以前国内有父母照顾的日子,这段时间的感觉就是想家、想家、更想家。我更加深刻得体会到亲情的宝贵与家庭的温暖,这是我出国后最难忘的感受。所以,硕士毕业后,我决定回国工作或在国内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十、写给考生也写给自己
我曾经是一名“自考生”,为了少年时代的梦想也许将来还会再去读一个自考的数学学位。我是数百万计自考生中很平凡的一个,我知道更多自考生有着极其艰苦的求学历程。在此谨将我求学生涯中的一些经验与体会写在文章的最后,希望能够鼓励新考生同时也激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