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写在三天听评课之后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写在三天听评课之后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听评课是向同行取经学习的有效途径。论语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更何况是同道者呢?借着组内公开课的机会,我听了四位老师的课,感受到了不同风格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的魅力,既有经验丰富,驾驭自如的老教师,也有五年工作经历,逐步展现教学个性的青年教师,还有刚踏上讲台,初为人师的新教师。尽管风格迥异,性格不一,但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是难得的多角度语文教学能力的展现,对于探求语文课堂的本质所在很有必要,也一定程度激发了本人的几点思考。

一是教师教学语言的问题。教师口语是职业诉求,是每个教师必备的素养之一。好的教师语言是什么呢?经常会用放得开,不紧张,来概述教师对语言的把握,语言是师生沟通的桥梁,是一堂优秀课堂实录的主体。成功的语言循循善诱,幽默但不失端庄,时而洒脱,时而收敛,有如江水滚滚,既而渲泄千里,奔流东去之势,又有戛然静默,却暗流涌动。不成功的语言就只能置眼前鲜活的生命而不顾,师生之间宛若隔纱隔雾,或者激情有余,走心不足。

二是背景知识穿插时机问题。知人论世是了解一篇文章的前提,在反思之余,本人觉得尽管是前提,但未必在授课程序上必须提前,因此是“前提”而非“提前”。学生的认知是有条件的,是变化的,无需求的认知只会印象浅淡。在追求课堂有效性的道路上,只会是徒有摆设,而无益处。语文教学文本的解读是关键,万变不离其中,以“本”为本。开始只要简单介绍作者就行,可以不涉及文本,因为学生可能还没熟悉,不可先入为主。授课过程中,让背景知识适得其所,在语句理解,情感升华发挥画龙点睛的关键作用。

三是文本的统领性问题。带领学生进行文本学习,虽然忌讳主观臆断,进行再加工,但是站在一定高度,审时度势,仿佛是作者的知心人,有的放矢,抓住文本的核心字眼,或者直接叫文眼,也可以是主要句子,进行框架的搭建,注重授课的整体性,使文本在教师那信手拈来,一语道破,由点到面,慢慢宕开,所以身为语文老师的我们得有双慧眼,得拥有敏锐的洞察力。这一点和画家一样,一般来说,树的画法得先画主干,再画枝叶,否则叶子就没有了相应的着落。因此,要学会抓住文本被解读的“主干”。

如何进行一堂绝对完美,无任何非议的教学?这是一种非现实性的,非分之想。只要它不是在表演,真实的展现就意味着总会给完善留下弥补的空间。所以说尽管素颜赏心,但还是永远会拦不住略施粉黛。值得宽慰的是,口碑就在我们讲台下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们。

你可能感兴趣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写在三天听评课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