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步之遥的完美

学习笔记 

【自我发展心理学】14 对自己的应该思维:为什么我无法接纳自己的现实?


那一步之遥的完美_第1张图片
 完美,从来在一步之遥的地方。

这一课,陈海贤老师讲解了我们对自己的“应该思维”。

举例来说,这篇笔记,我应该在上周五完成,当然那天应该完成而我没有做到的事情还有好几件。那至少我昨天(周六)应该补上,可是昨天上午送女儿返校,赶回来接待客人,到客人下午6点离开,晚饭后我又忙着洗衣服了。后面这几件事情我昨天都完成了,可是我没有补上笔记。

每一天都有那么多应该完成的事情,似乎被赶得一刻不能歇。我不想说其实在周五晚上十点多,在群友们交作业的热情鼓舞下,我已经写下了笔记的。我之前都在电脑端写,周五第一次尝试用手机端,开始时格式不对,后来一点点都调整好了,为了核对一条引言,我又点开陈老师的课程看了一下,再回到,发现什么都没了!当时看了眼时间,23:20,好吧,再写一遍。这次小心翼翼,可写了五六段后,因为误触了退回键,又是前功尽弃!这一次,我决定停下。对此,我的内心戏是:好吧,我接受,或许这是老天爷在提醒我及时休息更重要呢?

或许正如陈老师说的:

没有什么是应该的,我们关于自己应该怎么样的假设,也许本身就是偏见。

陈老师更进一步介绍了心理学家霍尼(Karen Horney)的理论,她说:

人之所以会陷入应该思维,是因为我们不断在外在世界中寻找被别人喜爱的“自我”标准,来妄图根据这个标准创造一个理想的自我。

这么看来,对自己的应该思维,是一种自恋。“创造一个理想的自我”,那么,现在的自我如何安生?

寻找外界的评价和认可,是我们对自己的“应该思维”的起点。这种追求,在一定程度内可以让我们奋勇向前,克服困难,创造成绩。但过分追求,或者会成为我们努力奔跑的绊脚石,比如,为了应该做的各种任务透支了休息,进而损害了健康。又比如,因为没有达到的“应该”,对自己口诛心伐,非黑即白,无地自容。

所以,对自己适当的阿Q精神下,允许自己有力不能及、词不达意、状态全无的时候,放下对完美自我的执着。然后,放空自己,休整一下,怀着空杯心态重装上阵。谁说一次考试失败,就不能再取得好成绩?一门职业做不好,就没有了用武之地?“天生我材必有用”啊。

对现在的自我,我“不抛弃、不放弃”。对完美的自我,我心向往之,身体力行,但“世事我曾竞争,成败不必在我”。拥有这么一份心境,才既不会得过且过、裹足不前,又不会妄自菲薄、自我批判。

你可能感兴趣的:(那一步之遥的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