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云会成为初创企业的新朋友吗?

华为云会成为初创企业的新朋友吗?_第1张图片


在我们身边,一个数量超过千万人的视障群体,面对无孔不入的智能设备,正在陷入前所未见的窘境。

触摸屏取代了按键和旋钮。一部手机加上应用,可以轻松控制从洗衣机到电饭煲在内的各种家电——但对于仅能通过听觉和触觉感受世界的视障者来说,这种操作,让他们无所适从。

读屏App,确实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但对于想要努力适应信息化生活的视障人群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如果能够识别的仅仅是手机上的文字,方寸屏幕之外的世界依旧是一片漆黑,那么这种画地为牢的“信息化”,又有多少实际意义呢?

在中国,如今有超过1750万视障人士,正在陷入与“智能化”和“信息化”脱节的困境。另一方面,尽管市面上不乏提供相关辅助功能的App和硬件,但真正从实际需求角度出发、真正满足“便捷”和“实用”的设备,寥寥无几。


华为云会成为初创企业的新朋友吗?_第2张图片


正因如此,没有止步于“同情”的周江南和启明新视界,才会走出一条不同以往的视障者信息辅具产品之路。

数字时代的失明者,如何收获平等与尊严?

“以前我们总会同情视障人群,认为他们做什么事情都有很大的困难,但经过几个月的朝夕相处,我发现他们和明眼人一样,可以正常生活和工作”。

2017年,在与深圳信息无障碍研究会的7位盲人工程师生活了3个月之后,周江南得出了这个观点。

对于这位从大学时期就开始积极参与服务残障活动的志愿者来说,这无疑是个刷新印象的结论。在他看来,现如今视障人群最大的困扰,就在于智能手机的使用效率非常低,总结成产品需求,就是“能和无视障人群一样平等、方便、快捷地使用智能手机和无障碍出行”。

确认了基本目标,2018年1月,周江南联合几位好友创立了武汉网明无障碍科技有限公司,并在同年3月开始研发启明系列无障碍产品,“要打造适合他们需要的信息技术软件,得深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去”。

理念是美好的,但研发壁垒并不会因此松懈。凭借深入了解视障人群生活的经验,在互动界面设计方面的进展还算顺利;但在更关键的内容识别方面,周江南的团队很快就遭遇了技术瓶颈:

按照一开始的愿景,除了最基础的文字符号,规划中的启明系列产品更要对图像内容进行实时识别。但凭借当时的读屏软件技术,非常容易出现卡顿、中断一类严重影响体验的现象;同时,如果采用PC本地算力进行图像识别AI训练,哪怕是很简单的小模型,动辄也要持续3~4天左右,就算提升配置来提高效率,高昂的硬件成本,依旧让这支创业团队吃不消——所谓“技术跟不上理念”,就是启明产品研发当时面临的困局。

不过,周江南的团队并没有气馁,在尝试引入华为云之后,事态很快迎来了转机:

利用华为面向移动终端的AI能力开放平台HiAI,依靠华为提供的人工智能计算库及其API,启明瞳App开发进度大幅提升;不仅如此,借助华为云一站式AI开发管理平台ModelArts,团队有效加快了图像识别AI模型的训练和部署速度,不仅提升了产品研发和迭代的效率,更为启明系列产品后续的AI识别技术模块留下了充足的拓展余地。

突破了软件研发的瓶颈期之后,周江南团队很快呈现出了真正的产品实力——手机端的App,满足了视障人群使用智能手机接触网络的需求;不仅如此,将图像识别技术引入带有摄像头的智能眼镜之后,利用AR定位导航和AR底层技术,配合20%的客服人工辅助,初步满足了一个长久以来困扰视障人群的核心生活需求——陌生环境下的无障碍出行。

被视作“最后一块屏幕”,理论上能够重塑我们日常生活的智能眼镜,居然直接在视觉障碍人群中找到了应用市场,现实就是如此充满意外和惊喜,而在这份惊喜背后,华为云的贡献功不可没。

那么,为什么是华为云?

后来居上的华为云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中,我们对华为云的印象基本只有两个答案:

  • 其一是技术实力;

  • 其二就是“大厂青睐”。

作为国内最典型的技术驱动企业,云计算在华为的整体战略布局中,明显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硬件基础搭建成功之后,凭借出色的算力表现,华为云很快得到了众多政企客户和互联网大厂的青睐——仅在2019年当中,我们就在电力、交通、金融、生产制造、气象预报和天文观测等领域见识到了华为云的实力,“数字化生存”的愿景,已经在华为云的推动下,润物细无声地进一步渗入了我们的现实生活。

与此同时,在意识到“后来居上”的华为云拥有不容小觑的技术实力之后,众多互联网企业纷纷抛来橄榄枝,达成了一系列引人瞩目的合作:

德邦快递引入华为云EI智能分析服务,通过对监控视频进行实时行为分析,大量减少了人工监控成本,有效降低了暴力分拣行为的发生;同时,华为云OCR技术在德邦快递的全面应用,面单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9%,管理成本则降低了25%左右。

斗鱼与华为云的合作,引入了基于BigData Pro大数据方案DLI智能数据湖构建的数据分析平台,有效降低了运营成本,提升了直播业务的分析效率。同时,双方在AI、视频云服务、5G+Cloud+直播等领域,也签下了面向未来的战略协议。

华为云协助远盟健康科技打造的紧急救援平台信息管理服务,显著提升了急救呼叫的响应和运送效率,患者的个人信息和病史等资料,可以在到达急救中心之前实现调用呈现,大幅缩短急救空窗期的长度,有效提升急救成功率。

除了以上这些企业,诸如B站、快手、网易云音乐和新浪新闻等等,都有华为云技术直接应用的范例。一言以蔽之,这就是“千行百业,皆可上华为云”。

不过,虽然在华为云上如鱼得水的多数都是互联网大厂,但这并不意味着创业团队毫无机会——恰恰相反,从一开始布局云端的时候,华为就为广大创业者敞开了大门:ModelArts和HiAI仅仅是见面礼,一系列面向开发者、高校与社会的赛事活动,更让我们清晰无误地看到了华为云的布局全貌。

最直接的例子,无疑就是今年刚刚举办的2020华为云全球初创企业大赛秋季赛。


华为云会成为初创企业的新朋友吗?_第3张图片


华为云2020:创业团队起飞之年

和许多名不副实的“圈内图一乐”创业大赛截然不同,华为云初创企业大赛2020秋季赛,确实有不少独一无二的含金量:

首先,这是一场与华为云强相关的赛事。

所有参赛选手提交的方案,必须使用华为官方指定赛道的至少一项技术——当然有能力的选手完全可以多多益善;参赛方案如果使用云资源进行开发部署,必需基于华为云构建,并且确保运行在华为云上——换句话来说,从最开始起,这些参赛的项目就有资格成为华为云生态建设的深度参与者。

其次,也是更重要的一点在于,和很多仅仅具备技术原型、甚至停留在PPT阶段就能提交参赛的创业赛事不同,华为云这场比赛的入围项目不仅多数属于技术导向,已经正式走向实用化阶段的产品,同样不在少数:

例如说,EI赛道上的熵智科技,带来了应用于智能物流领域的3D相机产品,可以给自动化分拣机器人赐予完整的3D视觉识别能力,不仅精度达到0.1~0.5微米,对于影响光学成像的反光材质同样也具备可靠的识别算法,并且在部署效率方面也有极佳表现。

从技术特性来看,熵智科技不仅立足于图像识别AI领域,在5G网络方面同样具备很高的需求;对于华为云来说,这无疑是个很成功的参赛项目。

再例如说,云视频赛道的视翼VR,带来了一整套面向机械生产领域的工业仿真软件解决方案,利用基于最底层的自主可控仿真技术,通过云端的一系列图形算法,帮助企业用户在设计阶段直观验证机械设备的各种组装性能,大幅降低研发验证的时间成本。

很明显,可靠的云端算力,对于视翼VR的产品来说,无疑是不可替代的重要一环。虽然和民间认知中的“VR”概念有一定差异,但依旧属于合格的参赛项目代表。

还有鲲鹏云服务赛道的上工医信,带来了可以模拟眼科专家对病患眼底进行无创检查的影像智能分析系统,通过自主研发、基于眼底影像识别的深度学习算法RetinalNET,能够对眼底多病种多病变同时进行数据分析;经过规模性大范围代表性样本的训练,目前已经在全国超过600家医院得到了临床应用。

作为有效缓解医疗资源与病患数量落差的检测技术,上工医信的产品部署在云端,与华为云和开发者平台具备深厚的合作关系;在本次赛事中,这家企业收获了银奖。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即便在完成度方面和互联网大厂已经落地的项目存在差距,但在多样性方面,2020华为云全球初创企业大赛秋季赛上亮相的产品,确实让我们看到了存在无限潜力的可能性——由此一来,华为云官方提出的“赋能应用,使能数据,做智能世界的黑土地”的使命责任,前景一目了然:

“自2017年华为成立Cloud BU,经过三年的发展,华为云业务发展驶入快车道,营收规模、付费用户数、基础设施规模迅速增长,产品竞争力不断提升,华为云市场份额在Top分析师机构的排名中均已列入中国前三。创新是华为云的主旋律,通过全栈技术创新,践行技术普惠。”

如果说互联网大厂选择华为云,代表了华为在云技术领域当下的技术实力,那么创业公司在华为云上的活跃,代表的无疑就是华为面向未来的追求——做智能世界的黑土地。

很明显,华为非常清楚凭借一己之力去完成拓荒是完全不可能的,正因如此,华为云的定位是成为智能世界的黑土地——让这片黑土地上长出更多的“土豆”“玉米”乃至“参天大树”。

对于华为来说,这无疑是一条充满挑战的奋斗之路;但对于广大技术驱动的创业者来说,这未尝不是一条值得尝试的希望之路。


特别策划

你可能感兴趣的:(华为云会成为初创企业的新朋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