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信条》:不尊重观众,只在乎影迷

诊断《信条》:不尊重观众,只在乎影迷_第1张图片


肩负“救市”重任而备受期待的A级大片,成本2亿美元的《信条》即便在诺粉众多的中国,上映三天之后,豆瓣评分已跌至7.9。


同时,上线流媒体的迪士尼大片《花木兰》的盗版资源也开始在网上疯传,当然,评价更加糟糕。


不得不说,“2020”,谁都难熬。





文|枪稿

排版|二三




01


《信条》有过人之处。


在科幻片这个类型上,《信条》还是贡献了新意的,它对于逆熵逆时间这些的想象与表现,非常的耳目一新。耳目一新的意思就是说,这样的想象,在别的科幻作品里,没有出现过。这是诺兰的原创。


诺兰似乎把“视觉奇观”当作他拍电影的KPI,《盗梦空间》里有折叠的城市,《星际穿越》里有黑洞,有怪异的星球,有高维空间,到了《信条》这里,自然就是,


借用豆瓣一句短评:


“这片绝了,一边倒车,一边加速。”


“一边倒车,一边加速”的追车场面



子弹从弹坑里回到手枪,爆炸的烟花缩回原点,大楼从炸成的碎片变回原型,虽然我们知道,倒着放胶卷,就能得到这样的“视觉奇观”,不过,在《信条》里,它的确算得上是“视觉奇观”。



02


《信条》尊重影迷,不尊重观众。


《信条》前半部分就是一个“007”的故事,很好进入。先是一盘开胃菜:乌克兰拯救人质。对观众而言,虽然看不太懂特警和特警之间有什么区别,但是有一点大概是能明白的,人质大概是救出来了。


之后的戏,无论是弹射到几十层楼高,还是开飞机撞楼,这些戏并不存在理解的难度,无非就是为了完成某个目标,耍一些小手段,秀一些小聪明而已。


然而,从劫钚这场戏开始,电影就进入了困惑模式。逆时间的人和正时间的人搅混在一起,很难分清谁是谁。结尾的重头戏,则让人陷入彻底的无能,红队和蓝队的交替进攻,创作者精妙的构思,在疲惫的观众看来,收获到的却只是一堆“砰砰砰”、“bang bang bang”。


诊断《信条》:不尊重观众,只在乎影迷_第2张图片

诊断《信条》:不尊重观众,只在乎影迷_第3张图片

片头的基辅歌剧院取景于爱沙尼亚塔林的Linnahall,塔林也是片中的故事发生地之一



当然,如果看上两三遍,再结合说明书性质的“影评”,自然是可以明白,正派逆穿回去是怎么回事,钚到底交到了谁手里,结尾大战的四只队伍是怎么对抗的,而且,几乎可以肯定的是,这些戏编织得都很棒。


只是,看一部电影而已,真的需要做这么多功课吗?


影迷愿意做功课,而媒体必须做功课,可是,观众呢,普通观众呢,真的不应该照顾一下他们的感受吗?


因为,作者电影和商业大片不一样,艺术片和类型片不一样。影迷和观众,又不一样。


诺兰并非不知道二者之间的界限。就算是所谓“烧脑”的《盗梦空间》,它依然给观众留有进入的通道。《星际穿越》谈不上“烧脑”,它是一部相当清晰,相当不容易让人困惑的作品。《敦刻尔克》就更不用说了。三条线的交错交集,对于时间的非匀速表达,给观众的障碍也不太大。


然而,《信条》变了。


诊断《信条》:不尊重观众,只在乎影迷_第4张图片

诊断《信条》:不尊重观众,只在乎影迷_第5张图片

未在片中出现的SATOR方形石板,五个单词分别对应了《信条》中的俄罗斯人Sator、仿制戈雅画作的画家Arepo、间谍组织Tenet、发生爆炸的剧院Opera、以及Sator在自由港保存艺术品的公司Rotas(豆瓣@喜儿喂鸭正经地)



03


“不要试图去理解它,去感受它。”这是电影里的一句台词,也是诺兰想对观众说的。


嗯,这句话就是扯淡。


“不要试图去理解它,去感受它”这样的电影是有的,但绝不是《信条》。需要感受而不是理解的电影,主要是一些文艺片,比如说《路边野餐》,比如说《太阳照常升起》,打开它们的方式,更多的不是靠去理解里面的故事是什么样,而是要靠去感受里面的诗意和美感,《信条》绝不属于这个范畴。


而且,《信条》并非是不能理解的,它只是难以在只看一遍的情况下理解清楚而已,如果你像影迷一样,看上两三遍,再看上几篇说明书体的“影评”,这部电影是可以让你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它并没有多少深邃到无法理解的东西。


就拿最后那场大战而已,无非就是四支队伍而已,两个正向两个逆向,只要你愿意花时间去分清哪支队伍是正派的,哪支是反派的,这场大战并没有什么无法理解的。


“不要试图去理解它,去感受它。”这句话会引发一个更为尴尬的话题,那就是,《信条》,能被感受到吗?


诊断《信条》:不尊重观众,只在乎影迷_第6张图片

外国网友所绘时间线



04


抱歉,感受不到。


《信条》缺乏那种可以叫做“内核”的东西,无论是“情感内核”,还是“精神内核”。


《敦刻尔克》,它的内核是清楚的,当时我为《敦刻尔克》写的短评是:“这部电影交织着绝望与勇气,悲凉与热爱,虚无与信仰,从这些基础之上,挺立着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力量。这是一部彻彻底底的人文电影。”这大概就是我所理解到的《敦刻尔克》的内核。


《星际穿越》的内核也是相当清楚,它就是教授总是在念的那首诗:“不要温和的走入这良夜。”这是我所理解的内核。当然,我估计你会认为是“父女情”,那也并没有什么问题。


那《信条》呢?当前的人类面临未来人类的攻击,反派莫名其妙的就要全世界给他殉葬,然而,我们的主角满脑子里想的都是怎么救下女主角。清醒一点呀,你!


《信条》缺乏这种可以叫做“内核”的东西。


主角最大的行动动力就是救下女主



05


以类型片的标准来说,《信条》也没有在及格分之上。在我看来。


男主角通过考验之后,他的领导对他说了一句话:“少年,维护世界和平的重任就交给你了。”第三次世界大战要来了,人类可能快灭亡了。


可是在后面那么长的时间里,你几乎感受不到“人类快要灭亡了”的紧张感。似乎除了说出这句台词的演员,就没人把“人类快要灭亡了”真正当回事。《信条》从一开始,就缺乏那种牢牢把你抓住的东西。


所以,无论是跳楼,还是开飞机撞楼,这些戏单个来看,可能还凑合,可是它就是无效的,它和观众是分离的,彼此都不在乎。


《信条》慢慢就陷入到这样一种诡异的场面里去了:它每一出戏都很优良,但是你就是渐渐的对它就不在乎了。观众不在乎电影的死活,电影也不在乎观众的死活了。


在“毁灭世界”这件事上,《信条》也没什么诚意。大反派仅仅是因为自己患了癌症就想要全世界给他陪葬。这样的桥段,不嫌太老套了吗?


诊断《信条》:不尊重观众,只在乎影迷_第7张图片

动机莫名其妙的反派



其实,未来的人类想要毁掉现在的人类,这个大胆推翻“外祖母悖论”的桥段还是挺有创意的,如果这个桥段能够展开,扩充,变成能够实实在在感受得到的危机,那么,这样的危险搞不好还真能作用到观众身上。


至于男主角和女主角之间不知道怎么就搞出来的感情就更不用说了。用“塑料情”来形容它都是过誉。虽然情感线在类型片,尤其是在谍战片中,相当容易搞垮,但是《信条》里,看上去是它自己主动垮掉的。


其实,前面说的,“它每一出戏都很优良”还是有点客气了,弹射到大楼,飞机撞大楼,这几场重头戏,如果和“007系列”、“碟中谍系列”、“伯恩的身份系列”相比,它真的能算优秀吗?它真的超出了观众的想象了吗?


我觉得,还有一定的差距。


时间逆流的戏看起来很花哨,但在电影里更像沦为了噱头



06


仅仅是从类型片的角度来批评《信条》,那太容易,也太一目了然了。似乎有点对不起“枪稿”。


如果说《信条》有什么让我觉得大吃一惊的,那就是诺兰的宗教态度。


虽然没有查到资料,但我推测,诺兰大概率是基督徒。《星际穿越》的宗教属性已经相当明显了,飞船里的爸爸就相当于“天上的父亲”,“十二只飞船”对应的是“十二使徒”,更不用说所谓的“拉撒路计划”,“死而复生”了。把爱作为宇宙中一个更高的维度,这就纯属诺兰用宗教去强贴科学的无赖打法了。


《信条》貌似和宗教没关系,然而,它其实已经挺进到了宗教最为核心的地方:一切即将发生的都已经发生了。


一切即将发生的都已经发生了,那说明,所有一切,都早已被一个更高的主宰决定了。


《信条》通过对时间的操控,成功的从科幻领域过度到了宗教领域。通过对因果论的颠覆,又几乎抛弃了“自由意志”,从而皈依在某种强大的力量下。


如果说《星际穿越》还只是让我怀疑诺兰是一个基督徒,那么,《信条》就让我百分百的肯定,诺兰是一个基督徒。


诊断《信条》:不尊重观众,只在乎影迷_第8张图片

片中反复强调,过去无法更改,一切即将发生的都已经发生了



诺兰在《信条》里摆明的这种态度,既让我大吃一惊,同时也有点让我为他担心。一旦坚持“一切即将发生的都已经发生了”的这种“信条”,那么,创作之路该怎么走下去呢?


担心诺兰怎么走下去,有两层意思。一方面,“一切即将发生的都已经发生了”,这种观念绝不是好莱坞的主流,也不是当代文化的主流,直白了说,这种观念是反人文的。


另一方面,“一切即将发生的都已经发生了”,即便不说它对创作有害,它也绝起不了什么积极作用。纵观影史的伟大作品,很多恰恰是坚定的站在“一切即将发生的都已经发生”对立面上。


所以,我很担心。



07


刘慈欣有一篇小说,和《信条》有共同语言。


当然不是《三体》。


《坍缩》是刘慈欣早期的一篇小说,说的是宇宙从膨胀即将转变为坍缩,由于时空和物质是不可分的,宇宙的膨胀和坍缩包括整个时间和空间。这就意味坍缩会引起时空倒流。


由于时间的逆转,想要拿起什么,反而要做丢弃的手势



小说里丁仪(是的,又是丁仪)把价值连城的文物砸碎了,坍缩的时候,文物的碎片重新变回了文物。这一幕和《信条》里的逆时间几乎同出一辙。


然而,除了《坍缩》,在刘慈欣的小说里,时间几乎总是线性的。《命运》是唯一一篇提到时间穿越的,因为虫洞游客不小心闯入了白垩纪,捎带手消灭了一颗冲向地球的小行星,等他们通过虫洞回到现实世界时,发现地球上已经是恐龙文明了。就是因为他们,恐龙没有因为小行星撞地球而灭亡,慢慢发展出了文明。


除了这一篇,刘慈欣就再也没碰过时间线,他也没尝试过穿越时间去过去或者未来这种事。《三体》里地球人要遭遇灭顶之灾了,刘慈欣都没动过这个念头。


和刘慈欣不一样,诺兰对时间就很感兴趣。《敦刻尔克》这部战争片里他都按耐不住要玩时间,三条线叙事,但是每一条线上的时间的快慢是不一样的。《星际穿越》很明显了,通过高维空间,向过去传递信息。这当然是穿越时间了。


诊断《信条》:不尊重观众,只在乎影迷_第9张图片

诺兰喜欢在电影里玩时间、空间的概念(上图:《盗梦空间》剧照)



08


最后还是要收一收的。


作为类型片来说,《信条》是没有完成目的的。对于普通观众来说,《信条》也是存在比较大的进入障碍的。


然而,如果忽略掉这些,《信条》的过人之处还是值得珍惜的,它空前的展现了逆时间,它的几场大战固然让人疲劳,然而如果有心去细看,相信还是能有不少收获。


最重要的是,它展现了一位创作者自觉落入“一切即将发生的都已经发生了”的窠臼,因此,《信条》搞不好就会是往后十年里诺兰最好的电影。


二十年。也许。


还是没收住。


sorry啦。对诺兰不敬了。



诊断《信条》:不尊重观众,只在乎影迷_第10张图片


(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THE END



公众号文章推荐新规下,为了不错过更多好文,请将「毒药」设为“星标”。

文末点击【在看】,一键三联(点赞、分享、留言)。

谢谢!





扫码关注更多好文



往期精彩

逝者 | 陈木胜:天若有情人不在,男儿本色有匠心

人人都聊五条人,你听过几首五条人?

《春江水暖》:春江再美,美不过市井鱼欢

《八佰》明天上映,观影前须知这三点

掐准泪腺是一个技术活儿丨谈《漫长的告别》



别忘了点「赞」和「在看」哦

你可能感兴趣的:(诊断《信条》:不尊重观众,只在乎影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