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盛产博士却多年都生产不了一位大师?

原文链接:掌桥科研 http://www.pbsti.com/

近些年来,中国的博师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博士数量逐年增多,目前已经超过英美,中国现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但是却有一点急于求成的味道,数量的增长了但是质量却下降了。

博士规模全球第一的现实并没有让国人产生太多的自豪感,相反,对于博士生的质量问题在民间倒是引起了相当程度的担忧。有媒体曾发布了一份3000人参与的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70%的人认为博士数量的增多并不意味着教育质量的提高,至少有40%的受访者表示,大多数人读博士只是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或者提升自己的机会。

公众最为直观的感受是,以前一个教授带两三个博士,培养一个是一个,而现在的博士生导师一带动辄十几个,根本忙不过来,教育质量下降理所当然啦!梳理个中原因,一味地追求数量而忽略质量是最为根本的病灶所在,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博士却培养不出大师的原因。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有一种“大跃进”式的增长,这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知识创新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但是要究其原因,最根本的还是教育的体制问题,研究生确实要靠导师指导这不假,但是一个老师能培养的学生是有限的,拥有一个完善的教育体制才能培养更多的优秀学生。

其次,还与目前急功近利的学术体系有关。它催生了一些“项目型”导师和博士生,他们都在忙着立项、搞科研、出成果,而忽略了读博的本质意义。尽管重点大学对导师和研究生从事商业项目的管理比一般院校严格,但单是国家项目的压力就足以抹杀博士生的研究冲动。尤其是处在生态链最底层的博士研究生,根本无力改变什么,只能坐等学术环境的改善。而国家的重大项目多到导师都忙不过来,哪还有时间用心培养博士生,所以大多数博士生就沦为了“博士工”,工资少(只够温饱)、活多(项目一个接一个),在这种学术环境下根本没时间进一步提升自我,到最后连毕业都成了难题又谈何成为大师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资料)